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城南公馆幼儿园 蔡 玲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生命课程比例失衡,其涉及的生命教育范围较窄,缺少一定的系统性以及均衡性。多数儿童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对于生命认知理解中存在误解,导致他们不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而教师开展种养活动,能够让儿童正确认知生长、繁殖、衰老、死亡,会对这四大现象进行分类、解释,使儿童能够针对动植物的特点进行认知,充分感受生命的意义,展现种养活动的价值,使儿童进入认识、欣赏、尊重、爱惜生命的初始阶段。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认同对儿童实施生命认知方面的教育,但如何有效地为儿童幸福人生夯实基础,探索其策略研究尤为重要。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从育人的视角来看,各领域均渗透着对儿童进行生命认知教育的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侧重种养主题类活动,在种养活动实施过程中关注各领域间的融合性,让儿童在一日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关于生命认知方面的主题活动。
体验是种养活动的第一性。幼儿园种养活动是儿童活动中相对直观感性的,其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内涵给儿童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体验使生命主体和对象融为一体。儿童在种养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亲近、仁爱,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以及成长与衰败等生命感受。因此,幼儿园种养活动可以起到拨动儿童生命认知的作用,触发生命的灵力,让儿童感受到生命的乐趣。
通过种养活动让儿童感受生命发展的变化,成为儿童探索生命的原动力。从目标选定、内容确定、过程控制、方法更新等方面,遵从儿童生命认知的内在逻辑,即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差异性等。让儿童在不断变化的感知生命的过程中提升生命认知能力,发展儿童对未来可持续性自由生长的需求与发展空间。通过幼儿园种养活动开展以达到人格心灵的完整、个性的发展和情感兴趣的满足,从而达到促进儿童和谐发展的目的。
在不断变化的新时代,教育对象也在不断地发展,生命认知方面的教育虽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也要随着社会和教育对象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改进教育教学的形式。种养活动是建构幼儿园生命认知教育活动中遵循了灵活性原则的体现,旨在摒弃一成不变的想法,留有弹性的余地与空间。而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坚持课程创生取向,做到与时俱进、灵活应变,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园生命教育课程既能符合儿童认知理解的水平,还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种养活动,主要以儿童的亲身体验为主,让其在行动中提升自身的体验能力。当儿童有意愿饲养某类小动物时,则需要给予儿童充分的体验时空,在儿童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则需要引导他们继续行动的教学意识。例如:受疫情影响,错过了最佳播种小种子的时机,但教师可以引导儿童预先在家中开始育苗,静待花开。复学后,儿童将体验的经历分享给其他同学。这样一来,一方面,促进了儿童体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儿童的观察、表征、言语表达、责任心等能力。
开展种养活动时,随机教学法不可或缺,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儿童当下的内心需求,捕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随机事件,抓住实施生命认知的教育契机,予以儿童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儿童能够了解自身行为,在活动中学会尊重与自爱。同时,教师通过随机教学法,能够启发儿童尊重他人,逐步学会关爱他人以及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让儿童获得丰富的生命认知体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例如:当儿童提出植物花朵为什么凋谢、小蝌蚪的尾巴为什么短了、自己从哪儿来、为什么不开花也能结果等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当做随机教学的契机。随机教学是班级环境创设的可用素材,能够丰富种养活动的内容,从而培养儿童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兴趣,教会儿童提问、假设、实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丰富儿童有关动植物的生长、形态等知识经验,使其主动参与种养活动。
良好的亲子互动是特殊疫情期间重构温情、安全依恋关系的最佳时机。让家长和儿童在互动中通过种养活动提升儿童对生命认知的了解能力,更拉近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例如:中班的丁丁小朋友通过播种青瓜而与父母变得更为亲密。以前,丁丁的父母一周与他接触一次,导致丁丁对父母较为抗拒。活动结束后,丁丁家长表示通过这次的活动,他们不仅了解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了解了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是如此珍贵,而且与孩子之间有了共同关注的纽带。
种植和饲养活动给了儿童和动植物亲密接触的机会,能够让儿童积累有关动植物生长的知识经验,培养了儿童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儿童能够感受到守护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自身的生命认知体验,促进幼儿园种养活动的有效开展。另外,儿童教师在开展种养活动时,可以利用绘本阅读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生命认知类绘本故事,传达给儿童关于生命认知的知识,将较为抽象的概念、道理更加具体形象地呈现出来。例如:小班在开展种养活动“我的鸭宝宝不会动了”时,可以将绘本阅读法优选为辅助学习手段,教师可以为儿童讲述绘本故事《再见了,艾玛奶奶》,让儿童通过阅读绘本了解到生命总有消逝的那一刻,这并不可怕。通过绘本故事的阅读,幼儿能感受到虽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重要的在于生命的价值。通过绘本教学法,能够让儿童学会爱身边的大自然和小动物,爱家人、爱老师、爱同伴,最重要的是爱自己,重视生命的意义。
在选取种养活动主题时,需根据儿童兴趣点、季节的变化及儿童的体验等进行设计,应包含“生长、繁殖、衰老、死亡”四大现象。而游戏是儿童主动习得知识的重要方法,儿童通过对特定动植物生长的体验,了解、感受生命的意义,获得相关的生命认知体验,这使儿童能够主动参与种养活动。同时,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让儿童了解生命孕育、诞生、生长等过程,萌发爱心、同理心,从内心深处珍爱生命、感受情感,使得种养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在种养活动中,教师应时常记录相关的影像资料,将动植物变化的过程以及儿童的内心变化通过影像记录下来,让儿童可以充分感受到生命的神秘感以及新奇感,将生命的最后形式永久地保留下来,从而加深儿童对于生命的认知,使儿童在活动过后,依然能够进行直观的回顾,有效促进生命认知教育的发展。例如:幼儿园大班在开展种养活动“蚕宝宝换新衣”时,教师先让每位儿童准备一只蚕宝宝放在家里,每天观察蚕宝宝的变化,并及时用摄像技术将其记录下来,直到蚕宝宝破茧而出,演变成第二阶段的“蚕宝宝变蝴蝶”。再让儿童观察蚕宝宝蜕变成蝴蝶的这一过程,使儿童感受生命的奇妙之处,提高儿童的生命认知能力,让儿童能够在种养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以及自豪感。
总而言之,种养活动对于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生命认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儿童珍爱生命、保护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因此,儿童教师在开展种养活动时,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儿童的爱好兴趣以及细节变化进行教学,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趣,使儿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儿童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种养活动的内容,让儿童充分感受“生长、繁殖、衰老、死亡”四大现象,从而使种养活动有效开展,为儿童今后成为综合型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