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第一高级中学 杨党仕
纵观以往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水平,之所以落后于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思想陈旧。积极吸纳外部先进教育思想,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创新教育观念,是一所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对校内管理开展以及教师教育行为的导向。教育观念无形,但却可以指导有形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要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校长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层面上的领导。”简而言之,作为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者,应当保持一定的思想敏锐性,积极接纳和吸收先进教育思想,保持热情的科研精神。
教育面对的主体是人。民族地区学校要切实提升管理有效性,除了要制定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还需要全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民族地区民情风俗。学校管理者要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对教师和学生形成号召力,从上至下打造和谐的管理与教育氛围。首先,对待学校教师,要站在教师角度上去关心和爱护他们,一方面,要关心他们的工作成就,为其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次,对待学校学生,要致力于将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导向,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让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有序高效管理,需要通过以下三个原则选拔学校行政管理人才,分别为能者、谋士与干将。能者,主攻教育教学;谋士,善于观察、思考与总结,能为管理完善和教学发展提供创意;干将,执行能力强,可以贯彻落实校方既定规划与制度。三个选拔原则,能帮助民族地区学校选拔出优势不同的行政管理人才,将管理团队缔造成一个拥有完备管理功能的多面手团队。
不同的行政管理架构层次,要负担不同的权责。校长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负责学校管理制度与教育发展的规划设计;校级领导是各项决议的决策者,负责审核制度是否可以落地执行;中层领导是既定校方管理和教学方针的执行者,确保规章制度有效落地。不同层级领导要恪守管理职责,加强交流,完善合作,以分级管理的形式有序开展校内工作。
在学期刚开始时,便要由学校教导处牵头,各任课教师辅助,制定好本学期的教学计划以及对应完成时间,将最终的计划呈报给教导处,进行最后的审核与落实。对学期教学计划要秉承全面发展、严格落实的原则进行制定和审核,确保学生能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除了针对教师的常规教学动作,诸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复习以及考核等制定明确规范和要求外,还要以月度为单位,对教师当月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点评与分析,深入发掘当月教学活动中的问题,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完善策略。同时要善于捕捉教师教学活动的闪光点,将其具有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广到全校,并逐渐形成日常教学规范。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激励教师实现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通过自审、他审的方式,加强对教学活动开展有效的评估,以结果为导向促进下一阶段教学工作的开展,争取实现“月月更新,月月进步”的教学事业发展规划。
结合学校日常开展的校本教研活动,作为学校领导要对一线教育开展情况保持足够的敏锐,要通过不定期“推门听课”的方式,较为精准地把握教师日常教学状态和课程质量。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教师教学效果,对教师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及时提出,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直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点,切忌大而空的点评,而是要针对问题本身,结合自身多年从业经验,给出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此外,教导处也要在每月、每次期中和期末针对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点评和分析,及时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针对教师教学薄弱项,通过座谈会、培训会的方式对教师教学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没有目标,教学工作开展便是一团乱麻,缺乏明确指向,那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便成了一纸空谈。学校对不同学科的成绩有明确的质量要求,不仅仅是平均分这一项,而是综合将合格率、优秀率这些指标纳入在内,贯彻落实培优补差的全面教学目标,针对班级学困生也要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真正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以每月、每次期中以及每次期末为时间节点,由任课教师、教研组以及教导处三方共同参与阶段性的教学研讨,教导处指出学生在学科成绩方面的不足之处,任课教师则结合日常教学开展情况,说出当前教学开展面临的问题,教研组则针对教导处的要求以及任课教师反映的情况做总结和分析,出台下一阶段的教学完善和提升策略。我始终坚持教育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的生命线这一准则,通过阶段反馈,以结果为导向,审视阶段内教学工作开展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教学阶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提升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需要依托强大的师资队伍。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过人的实践教学能力、不断探索求发展的心态以及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的精神。只有具备以上这些素质,才称得上是新时代的优秀教师,才能以身作则教导好学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我们身边充斥着大量信息,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更广,见识也更为广博,教师要教好学生,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学习与提升自我。
与此同时,校级领导也要坚持将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集中学习是指整合内外部教学资源,选拔本校优秀教师和聘任外校名师到校内做报告,号召我校教师向同事、前辈、专家学习。分散学习则是校方要为教师构建学习平台或者有针对性地推荐学习内容,引导教师逐步提升和完善自己。
拟在未来工作阶段中,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的开展,提升校内各年级教育教学能力。具体以月度、季度为单位,开展学科赛课竞赛,由备课组集体研课,提升年级的协同科研作战能力。针对新入职教师,开展新教师汇课竞赛活动,以老教师、新教师为一组展开教学竞赛,通过这种老带新的方式,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工作环境,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果只有规划和落地执行,却没有定期总结科研成果,那么阶段内开展的科研过程和教学结果便无法有效指导下一阶段的科研开展,不利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可持续提升。定期总结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通过总结成果,找寻优势点和闪光点,加强后续的运用推广;其次在于提升教学研究成果,形成阶段性的报告,比对不同教育阶段时期的提升路径和提升效果;最后是帮助具体的任课教师扬长避短,强化自身优势,形成教学特色。
综上,面临当前国内民族地区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水平滞后等问题,要结合民族地区教学特点,立足自身,时时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教育教学提升活动的始终;通过优化民族地区学校行政管理人才结构、完善民族地区学校行政管理机制的方式来创新学校管理方式;以制定规划、优化过程、定期指导、阶段反馈的方式来优化民族地区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最后结合民族地区校本科研攻关,实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