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岭, 范佳奇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关系到国家南北经济均衡发展,关系到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崛起。长期以来,京津冀协同效果差强人意。2017年,雄安新区建设将给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并将开启京津冀创新发展新局面和绿色发展新篇章。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起点,河北省应抓住有利时机,调整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有机融入新形势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明确指出,雄安新区要紧紧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对接疏解需求,科学规划功能布局,重点承接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非首都功能,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增强雄安新区内生发展动力。这表明,在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其重要目标,但绝非一“疏”了之,而是让其在雄安新区得到更好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引领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由此决定了雄安新区功能定位应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全国经济中心。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角度看,目前,中国南北经济差距较大,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几乎垄断了经济增速较快和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而作为第三大经济圈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且长时期处于地区利益割据状态,因此,有必要将雄安新区打造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通过机制创新打破京津冀传统利益格局,促进和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快速崛起,并进一步带动整个北方地区经济发展。
(2)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如果说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确立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话,那么,以雄安新区为中心的京津冀地区将集中高校、科研院所优势科技资源,培育和促进创新型高科技企业发展,以此来拉动全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强化经济中心功能定位。
(3)全国金融中心。成立于1990年初期的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为国有企业改革和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证券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也面临着监管瓶颈问题,有必要采取差异化发展策略,在雄安新区设立证券交易所,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和监管机制创新,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公司发展进行直接融资,为风险资本退出提供交易平台,促进雄安新区经济快速发展。
雄安新区能够成为全国性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金融中心是时代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全国经济中心为雄安新区引领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为雄安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全国金融中心为雄安新区经济腾飞插上翅膀。在功能定位上,这三大中心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与之相对应的,雄安新区经济发展路径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设立雄安新区的重要目标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但首要的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其次才是疏解北京面临的超大规模人口压力[1]。这就需要依据雄安新区发展规划进行布局,重点发展与全国性经济中心相适应的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有效吸引高端人才,使原本在北京就业聚居人口和国内外优秀人才向雄安新区迁移,到雄安新区就业创业,促进雄安新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和确立。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建立全国经济中心具有明显政策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历史耐心,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足见国家领导人的执政信念和政策定力,这必将鼓舞雄安新区扬蹄奋发、疾速前行。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雄安新区将打破地方利益垄断困局,集中京津冀地区优势资源,重点发展适宜雄安新区绿色发展的高端产业,假使未来雄安新区每平方公里土地的GDP贡献值达到与深圳、浦东相当的水平,其经济体量必将成为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最高极,从而形成一极多点的城市格局,这要求京津冀地区必须围绕雄安新区进行产业调整和结构优化,进而促进京津冀地区实现真正的协同发展。
建立全国经济中心重在依托总部经济。按照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要求,当前在京注册的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均属于被疏解对象,这些央企全部都是巨无霸级公司,每家年均营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如果央企总部被成功疏解到雄安新区,其缴纳的税金将成为雄安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不仅如此,这些企业总部更是雄安新区发展的源头活水,可以吸引巨量为央企提供产品配套、技术咨询、生产设计的创新型企业到雄安新区投资创业,可以预见,由总部经济衍生而来的高科技企业将如雨后春笋,其带来的产业配套及其经济增加值将不可限量,这将进一步提升雄安新区经济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央企总部迁入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资源集聚,将有效延长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链条,形成和产生规模经济和技术外部性,进而促进雄安新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地位确立。
囿于过去首都利益至上惯性思维,有学者认为科研院所不应搬离北京。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起点,不应仅从北京政府角度解读国家政策,更不能只按北京利益需求做决策,应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并从国家层面来审视和谋划雄安新区未来发展。在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大背景下,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部分高校有序迁入雄安新区是确定性事件,雄安新区将依托这些高端专业人才和雄厚科研资源,采取多种模式管理、开发与合作,促使更多科研成果孵化培育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分析认为,雄安新区能够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重点加强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高科技产业发展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内在动力。雄安新区的发展理念是绿色发展、创新驱动,这决定了其产业构成必须是低能耗、无污染、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型产业,这些产业将涉及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医疗保健、高端制造、计算技术、网络科技、大数据开发等领域,依托央企总部提供的丰富市场资源,高科技企业将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科学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中心运行的重要保障。公共实验室建设水平将直接决定雄安新区科研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在雄安新区财政资金有力支持下,可以将科研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并将其中一半资金用于公共实验室建设,参照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法国Grenoble科学中心、英国Harwell科学中心的建设方案,将实验平台建设作为提高雄安新区科研水平的核心,努力建成世界一流的开放性科学实验室,这是全国性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2)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中心创建的首要条件。人才是最能动的创新要素。京津冀地区是全国教育科研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两院院士、各领域顶尖专家、优秀拔尖人才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为雄安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我国人才培养、引进和管理政策有着很大改进空间,并主要体现在提高科研工作者积极性和堵塞人才流失漏洞等方面。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前沿阵地,雄安新区可以在科研人才管理服务上进行大胆尝试,在努力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同时,为国家建立健全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金融中心采取与沪深市场差异化发展策略。随着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落户雄安新区,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将有所简化,特色金融服务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可参照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运作方式,为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优先安排本地注册的高科技企业发行上市,支持本地优势产业和高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有效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市场交易活力,为全国性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金融中心将为高科技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高科技产业是雄安新区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关乎全国经济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未来。而高科技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天津产权交易所难以满足高科技企业大规模融资需求,雄安新区金融中心正当此任。通过加强市场监管和运行制度改革,为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孵化和成果转化服务,为高科技企业提供专属权利、成长培育、行业指引、人才引进等服务内容,为高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投融资平台。
金融中心将为证券市场制度改革积累经验。雄安金融中心将以股票市场建设为重点,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监督管理经验,总结深圳创业板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高科技公司的高成长、高风险特点,按照信用规范、公平交易、市场出清原则,对证券发行制度、交易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赔付制度、监管制度、董监高减持规定、做空机制等进行全面改革。尤其是在监管上明显区别于当前沪深证券市场,通过建立健全证券市场监督管理制度,夯实证券市场发展基础。
雄安新区地处京津冀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密切关联。关于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一些研究,主要观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雄安新区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支持作用,需要外部各种优势资源的输入,单纯靠自身缓慢积累不现实,尤其是,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离不开北京的支持[2];二是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通过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有助于科学明晰京津冀地区功能定位,从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效实施[3];三是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属于互联共生关系,雄安新区通过变革京津冀原有区域创新体系和内部运行机制,将改变区域科技和经济的基本结构及运行逻辑,以创新驱动保障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4]。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之间关系,但首先应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谁协同?二是协同谁?
近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先后经历了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都市圈、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阶段,但始终未能走出地方利益垄断困局,其根本原因在于京津冀政策,往往以北京为中心进行京津冀协同方案设计[5]。北京在将其过剩产业向河北转移时,保留着竞争优势产业,而河北各地市经济实力偏弱,其优质资源受京津虹吸作用反而进一步向京津集聚,结果是强者恒强,弱者积重难返。这是京津冀不能实现真正协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雄安新区的设立将打破地域垄断,消除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优势心态,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国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总部落户雄安。雄安新区将负责协同京津冀三地发展,并以雄安新区为核心最终将京津冀地区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6]。
雄安新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互作用具有时序性,可将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阶段;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雄安新区支撑阶段;三是雄安新区对京津冀城市群的辐射阶段[7]。
当前及未来5~10年将处于第一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科技创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动能,绿色生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理念,金融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新平台。此阶段,政府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将京津冀地区利益协同到以雄安新区为核心的全局利益上来,集中疏解在京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非首都功能,这是中央政府的重大决策,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只能全力配合,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将随之做出相应调整[8]。确立雄安新区中心地位有利于打破地域行政垄断,集聚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的优势资源,促进雄安新区经济快速发展,并由此辐射带动京津冀地区及至全国经济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时期,河北省应以雄安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路径为基础,把握雄安新区建设的难得机遇和京津冀三地统一认识的有利时机,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优化和调整全省经济发展战略。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为重点,发挥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和空间优势,强化产业链整合,打造创新链核心,夯实物流链基础,促进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起点,河北省应围绕雄安新区发展战略方向进行产业布局。根据《中国制造2025》发展理念,雄安新区的主要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可能涉及九大领域: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医疗保健、高端制造、计算技术、网络科技、大数据开发。河北省应瞄准雄安新区产业布局方向,做好雄安新区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成果的外溢对接,坚决不走承接京津传统“三高”产业转移的老路,根据全省县域产业基础,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并积极推动雄安新区高端产业和创新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集中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战略新兴产业承载平台,强化与雄安新区产业对接,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绝对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基于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河北省应以雄安新区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通过加强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在全省层面上制定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积极融入雄安新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平台和资本市场,为人才、技术、信息和资金流动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提高对高端技术的吸收能力,提升对科技知识的创新能力。同时,围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建设新型创新创业园区,不断健全和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提升产业发展创新能级,通过优化配置科技创新资源,推进京津冀创新知识的转移、外溢和增值,强化基础创新与应用转化之间的关联关系,有效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水平[9]。
根据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的定位,充分发挥雄安新区的区位空间优势,加强流通企业物流信息化和物流设备基础建设,推行先进物流技术和管理,大力发展与物流配套的其他服务产业[10]。一是应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流标准化管理,以“互联网+”思维,建立集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平台与政府税务、金融、海关、商检的信息沟通和数据分析,将之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应用中心。二是加强联结雄安新区、京津两市以及其他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海运优势,增强航空运输能力,构建海、陆、空立体物流网络,将之发展成为生产制造、内外贸易和国际物流中心[11]。三是加强河北省陆路口岸建设,形成综合保税区、内陆港海关监管区、若干保税仓库和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在内的陆路口岸经营格局,着力提升河北省陆路口岸通关效率,建成京津冀国内外物流信息平台和内外贸多式联运网络体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