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验调查分析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为例

2021-11-30 04:15陈程曾丽容兴业民族师范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易地家庭社区

文/陈程 曾丽容(兴业民族师范学院)

一、兴义市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一)调查背景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巨大,共搬迁贫困自然村寨10090 个,集中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946 个,其中21 点实行城镇化集中安置。截至到2020 年11 月,黔西南州3.55 万农村贫困人口现已全部脱贫,贫困村已全部出列,与全国1113 个挂牌督战村相比,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为深入了解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搬迁政策的体验,笔者将针对黔西南州兴义市内搬迁点群众的政策体验做一项调查,客观评价政策体验,探索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控制返贫率的方法路径的可行性。

(二)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对搬迁至兴义市洒金A 区、B 区、栗坪社区的搬迁群众进行调查。男性人口48.5%,女性人口51.5%,其中64岁以下人口占比82.9%。家庭成员全部搬迁的占85%,居住时间3 年至5 年的家庭占55.1%,两年以内的家庭占40.6%。

(三)政策体验内容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验,作为一种客观评价,主要涉及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个人身心健康等几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关注搬迁群众对政策的体验,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旨在了解搬迁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提升群众对政府的信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体验的闪光点

(一)搬迁后的物质生活条件体验

环境美、生活好是搬迁户的总体感受。调查显示,近七成的群众对搬迁后的衣食住行条件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例如,对现在社区的住房条件、基础设施、环境绿化、休闲设施、购物出行等表示满意,不断称赞党的政策好。六成以上的群众表示,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加方便了。楼下有超市,附近有菜市场,购物很方便。出租车、滴滴车、公交等等,种类多样,提高了出行效率、节省了时间成本。总之,超过九成的搬迁群众对搬迁政策表示支持和认可。

搬进来、愿意住是搬迁点留得住人的重要体现。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7.6%的群众表示愿意长期居住。其中56.5%的群众认为现在生活的地方就是“向往的居住地”。大多数人表示,喜欢现在的居住地,要尽快融入新的环境,不断适应新的生活。也有人说,他们是政府要求搬的,既然搬来了就只能慢慢适应。此外,仍然有5.9%的人表示不愿意在此长期居住。

(二)搬迁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验

交通设施是与搬迁群众的连心桥。社区内道路平整、横纵交错,出行十分便利。小区内有专门的地下停车场和电瓶车停放区,也为群众便利出行提供了基本保障。充电站是融入群众内心的一股暖流,与老旧社区相比,搬迁小区的基础设施更加齐全。小区中央的墙面上电瓶车充电口安装整齐,价格透明实惠,为居民便利出行提供了条件。

卫生是评量环境的重要指标。搬迁小区内,垃圾桶数量充足、分布合理、分类专业。小区内还有专门的卫生员,能有效保证小区的卫生环境。群众说,小区卫生环境好,搬来后感觉心情愉悦,也不乱丢垃圾了。

除此之外,小区内的绿化带和公共活动空间,方便了小区群众的休闲娱乐活动。小区内还有社区服务机构、体育运动场所等,极大地提高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的幸福感。

(三)搬迁后的社会交往体验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搬到新的居住环境,需要充分的社会交往来消除心中的落差,排解由此导致的烦闷。与邻里关系相处好,融入感和主人意识才会提高,搬迁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满意度也会随之提高。

调查显示,小区内邻里相处总体融洽。87%的搬迁居民开始在新小区内结交新朋友,交往的模式多种多样,例如,见面打招呼,熟悉了就坐在一起聊家常,或者打羽毛球等。76.2%的搬迁居民表示和邻里相处愉快,74%的居民相互串门,甚至会在散步、购物时相互邀约出行。75%的搬迁居民表示,除了和新邻居、新朋友联系之外,也和原来居住地的老邻居保持联系。但是,仍然有23.8%的搬迁群众表示邻里关系一般。

(四)搬迁后家庭收入体验

居民收入是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保障。搬到城里之后,有了更多工作的机会,政府也提供一些工作岗位,总体收入有所增加。但是不同家庭年收入增长的幅度却差异较大,其中年收入增长2000 元以下的家庭占68.6%,增长2000 元至4999元的家庭占27.1%,仅4.3%的家庭收入增长迅速。

搬迁补助款温暖了搬迁群众的心。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不仅搬迁事务复杂,而且心理落差巨大。此时政府为群众搬迁提供帮助,无疑是雪中送炭。60%的群众说得到了政府提供的搬迁补偿款;50%的群众说政府还帮忙购置了家具。正是一系列搬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群众对搬迁的满意度才这么高。

(五)搬迁后的教育优惠政策体验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大计,更是家庭未来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搬迁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更为重视,因为孩子有出息,一个家庭才会有希望。为保证孩子搬过来就有地方继续学习,政府帮忙解决适龄孩子入学难、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定期给上学的孩子提供生活补助,有效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据调查,超过81%的孩子上学得到政府的帮助。大多数群众对政府提供的教育帮助表示认同甚至是感激。搬到新的地方,孩子上学近了、方便了,学校更好了,孩子的朋友圈也大了。

(六)搬迁后社区治理体验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机构,其工作人员与广大群众打交道的时间最多,距离最近。他们的服务态度和方式方法,影响着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决定了群众的满意度,也影响着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据调查,82.4%的搬迁群众对社区工作人员的做事方式表示满意。社区内有专门的安保人员负责安全,社区服务机构设在小区的大门旁边。大多数搬迁群众都用自己朴素的言语表达了对社区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服务态度好、干群关系和谐融洽,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进一步得到提高。

三、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不足

(一)经济生活方面的困难

1.就业岗位不足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有利于增加家庭收入,加快搬迁群众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居民反映,针对搬迁人群就业岗位的类型和数量等存在问题。例如,政府推介的岗位数量有限,大多岗位要求年龄较小或者文化水平较高,与自身的年龄和能力严重不搭配,所以无法胜任。也有居民说,虽然自己的年龄和文化水平符合岗位要求,但是所得工资少,难以养家糊口,因此搬迁之后,仍需离乡务工。小区附近现有企业数量少,用工需求量小。一部分中青年妇女为了带孩子、照顾家庭暂时没有外出打工,但是因为没有适合的临时性工作岗位,所以一般是打算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后仍然外出打工。

就业难是中国社会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影响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行的效果。而没有稳定和理想的收入,家庭的幸福指数也会大大降低。部分群众说,搬到了城市以后,自己的生活并不如以前务农时那么开心和满足。

2.家庭开支过大

家庭的收入成为了搬迁群众最大的问题,也是搬迁群众是否在搬迁地留得住的一个主要因素。家庭财富的积累主要通过开源节流来实现,大部分家庭搬迁后收入增幅不大,甚至没有增幅,但是支出却不断增多。

在城市收入少、支出多的矛盾已经影响到了搬迁群众的生活质量。大部分中老年群众在搬迁之前都可以通过出售耕作的农作物换取一定的收入,而搬到城里之后,没有土地了,家庭的收入总体上是减少了。部分群众说,之前在老家,自己种菜、种庄稼,不用花钱,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搬到这里后,吃穿住行样样都需要钱,每天的支出成了家庭存不住钱的一个大漏斗。

(二)文化与社会环境适应的困境

1.家庭与社交圈改变

传统中国农村,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大致有两种类型:“亲戚圈”和“邻居圈”。“亲戚圈”常常以血亲和姻亲为核心纽带,这不仅是情感的联系,更是家庭生活安全的重要屏障;“邻居圈”则是以共同生活的地域范围为基础,是家庭生产安全和互助的重要保障。搬迁之后,这两种重要的资源和信息受到的影响最大。

2.老人来到新社区

搬迁之后在定居点实际生活的居民绝大部分为老人和儿童,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打工。老人在家带孩子,负责监管家庭中年幼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每天早、中、晚四趟接送孙子(女)上学和回家,是这些老人的“必修课”,没有田地可以耕种,空闲时间相对充裕。但是,因为“人不熟”,要完全融入新的社区生活,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相互的了解和信任。

3.难以融入社区文化

从社区文化设施来看,移民社区内的相关配制有不少缺陷。例如,虽然配制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各类露天运动设施供居民锻炼身体,但是对于长年从事田间劳作的人来说,这些设施虽说新奇,但对其必要性和实用性来说,设计者和使用者的看法就各不相同了。

社区文化活动,以前是相互熟知的村寨邻居,有传统的“权威人物”,也有各自在社区中的定位。现在,即便是整村整乡搬迁的情况,在安置点中也有很多陌生的面孔。传统的“扫码定位”系统顿时失灵,新的社区内也会出现新的矛盾冲突。此外,社区文化建设由政府工作人员组织安排和负责,社区成员主要是被动参与,对构建新型社区文化没有感受到更多的责任感,也缺乏主观能动性。

四、易地扶贫搬迁存在不足的解决对策

(一)增加创业就业机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搬迁群众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就业,生活水平无法得到保障,民生就会出现问题。为此,当地政府应该尽力解民之忧,促进就业。例如,协调当地企业提供就业岗位,采取适度的政策倾斜,在一定范围内为搬迁家庭开绿灯。推进就业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适龄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结合当地中老年人和居家妇女的特长,组织发展副业,丰富生活,增加家庭收入。发展副业,有效利用当地闲散的劳动力,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有效创业是解决就业的双重保障。有效的创业不仅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也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岗位,带动一部分人的就业。为此,鼓励当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创业,或者通过人才引进带动当地创业。例如,选择适合的产业,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补助、技术帮助、政策扶助,帮助新企业平稳过渡、茁壮成长。此外,还可以通过优秀典型的宣传,激发群众的创业激情。通过就业和创业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的收入问题,搬迁群众才能搬得进、留得住,易地扶贫搬迁才能真正地落地开花、造福百姓,进一步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增加生活成本补助

社会福利能有效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例如,部分非精准扶贫户中,有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在城市独立生存,只能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这也拉低了整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对此,可以通过完善社会福利待遇制度体系,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贴,缓减家庭经济压力;或者制定标准,有计划地为搬迁群众提供生活补助。例如,根据搬迁群众家庭具体情况,给予消费券等优惠补助,一方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效解决搬迁群众生活难、生活贵等问题。通过对搬迁群众的额外性补助,减轻搬迁家庭的经济负担,提升搬迁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

通过提供适当生活补助,搬迁家庭的经济负担得到了有效缓减,也增加了群众对搬迁政策的接受度,更提高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搬迁群众对政府的信赖感和满意度,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干群关系。在后期的经济发展中,也必将有利于凝聚当地群众的智慧,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易地家庭社区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影像社区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