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典文学中的写影与虚实
——以影赋创作为中心

2021-11-30 03:59雷雨豪
关键词:道家庄子

雷雨豪

(山东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250100)

钱钟书《谈艺录》四三《施北山研遗山诗注》之补订乃云 “ 看水中山影,诗家常语 ” ,又以谢偃《影赋》 “ 群木悬植,丛山倒峙。崖底天回,浪中霞起 ” 为例论及水中倒影的写法①钱钟书:《钱钟书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85-386页。。其实除了诗歌之外,写影亦是 “ 赋家常语 ” ,且与诗歌不同的是,辞赋 “ 体物浏亮 ” 的特征能够使影成为铺陈的主角,并同咏物赋一样冠以篇名,如《月影赋》《春影赋》《兔影赋》等。这些作品不在少数,《历代赋汇》《赋海大观》等赋总集往往将它们分散归入其形所属门类(如谢偃《影赋》归入《历代赋汇·人事》,盛观潮《花影赋》归入《赋海大观·花卉》),若以写影为共同点,将它们再重新汇集起来,可统称为影赋。影之意蕴的复杂多样与赋体文学的铺陈排比在影赋的创作中甚相契合,较之其他文体,更能充分揭示写影背后的丰富文化信息。影赋创作名目繁多,而看似杂乱无章的影赋,其中却隐约蕴含着一条线索,即写影与虚实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这个角度切入,不仅能够将影赋串联起来,也能够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创作规律与艺术旨趣。那么影与虚实相互联结的思想渊源在何处,进入辞赋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又可分为哪些层次,首先应从影之义涵谈起。

一、影之义涵与虚实范畴

作为文学创作的高频意象,甚至是艺术领域的常见术语,影的含义前彦早有论述,但侧重点与切入角度各有不同,其所阐发的意蕴亦稍显差异。而虚实范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对元范畴,其阐释空间更是比影有过之而无不及。故进一步展开论述之前,仍有必要对影与虚实进行界定与说解。《说文》无影字,段注景字云: “ 后人名阳曰光,名光中之阴曰影。别制一字,异义异音,斯为过矣。 ”②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04页。所谓 “ 别制一字 ” ,是说影字乃从景字分化而来。 “ 别制 ” 始于何时,历来众说纷纭,尤以颜之推云葛洪景旁加彡的说法最为流行。清代朴学兴盛,开始提出不同意见。如惠栋《九经古义》认为汉末高诱注《淮南子》已经出现影字,卢文弨《经典释文考证》言影字系陶弘景所撰等,但所论未详,皆不足为据①影字来源考可参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书证》 “ 《尚书》曰‘惟影响’ ” 条注(《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430页。。今人陈直以东晋《爨宝子碑》为影字之始见,其碑原石尚存,持论工稳,与颜氏之说的时间出入不大。在影字来源难以厘清的情况下,能够确认的是其广泛使用基本是在六朝时期②六朝影字的广泛使用,可参周喜存、刘燕歌的《论南朝诗歌的 “ 写影 ” 风气》一文(《中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2期,第42-45页),彼时影已经成为诗歌中的常见意象,且与佛典语言对文学的影响关系密切。,也正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与蓬勃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阶段。

影自景分化而来,主要承担的是景字光中之阴的义项,也是影最常见的含义,即人或物体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像。早期典籍中的形影,往往指暗像之义。如《尚书·大禹谟》: “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 孔传: “ 吉凶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 ”③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4页。南朝陈顾野王《舞影赋》云: “ 顿珠履于琼簟,影娇态于雕梁。图长袖于粉壁,写纤腰于华堂。 ”④徐坚等:《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82页。即是对舞姿暗像的描写。除了挡住光线形成的暗像,影还有反射光线而显现的虚像之义。如水中倒影,镜中虚影等皆是。清陈裴之《水中梅影赋》云: “ 似荇藻之浮空,离离即是;异芙蓉之植岸,采采偏难。 ”⑤鸿宝斋主人编:《赋海大观》(第8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8页。文学创作中对影的书写,主要是暗像与虚像两个方面,第三像则与暗虚二像不同,是指与虚相对的能够直接触摸的实像,如雕塑、绘画等。佛教即将佛像称为佛影,如谢灵运《佛影铭序》: “ 具说佛影,偏为灵奇,幽岩嵌壁,若有存形,容仪端庄,相好具足。 ”⑥谢灵运:《谢灵运集校注》,顾绍柏校注,台北:里仁书局2004年版,第247页。现代汉语中的影字义项众多,不止三项,但进入文学创作之中,影意象的概念会相互融合与交叉,我们将文学书写中的影分为暗像、虚像、实像⑦影之分类不只一种,如史劼从影的观念的出发,将影分为物体在光线照射下所形成的投影(投影、阴影),自然万物的视觉形象(影像、留影),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幻影、虚影)三个层面(史劼:《传神写影——从 “ 影 ” 的观念出发管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造像观》,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4年)。此处则更侧重对影成为文学书写对象后的分类方式。,在方便把握其基本含义的同时,可以看到,三像的语义混合包含着虚与实的两个方面,为文学文本的创作与解读奠定了基础。

写影与虚实之间的密切关联还在于影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天然特性。形影能够自然形成一组概念,与虚实二者相互契合,将形视为实,把影看作虚,这也正是早期典籍中常见的形影关系。这种天然特性往往被不同的哲学思想加以改造与运用,并从虚实角度切入,借影喻义,阐发观点。如虚实与有无相对,正是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之一,《老子·四十一章》云: “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⑧王弼:《老子道德经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13页。《庄子·刻意》曰: “ 虚无恬惔,乃合天德。 ”⑨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39页。在某种程度上,影相对形的依附性、消极性能够与道家哲学对虚无境界的追求相互匹配,产生诸如《罔两问景》一类的寓言故事。另一方面,这些思想与影的融合,对影自身的含义也有影响,能够在文学创作实绩中固化而成新的意蕴。因此,影与虚实的联结就有着浓厚的哲学意味与思想背景。而虚实是中国古代文论常用的一组理论范畴,其表义系统非常宽泛,难以界定⑩胡立新,沈嘉达的《虚实范畴在传统文艺学中的表义系统辨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105-110页。文章从文艺哲学观、文艺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客体对象的形神关系等八个方面对虚实范畴的内涵进行了界定,足见其丰富的表义功能。。影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对影的认识其本质就是不同哲学思想对现象世界的看待方式。故而我们所论之虚实,更倾向于本体论视野下的虚实范畴,并以此为核心,旁及文学理论中的创作手法等文论范畴,侧重影与虚实的思想溯源与观念追溯。在庞大的虚实表义系统中,择取相对原始的概念与范畴进行具体分析。以虚实为线索串联起影赋创作,并进一步讨论写影的虚实意蕴。

二、赜道家之秘言:影之虚实与道家哲学

唐代才女牛应贞《魍魉问影赋》中有一段魍魉对影的评价: “ 君英达之人,聪明之子,学包六艺,文兼百氏。赜道家之秘言,探释部之幽旨。 ”⑪李昉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135页。应贞此处或许只是取百家兼长之意作为魍魉恭维影的说辞,但却点出了影与佛道二家思想的深厚渊源。道家对影的看法可以追溯到《庄子》,形影竞走、畏影恶迹等故事均指向 “ 处阴休影 ” “ 处静息迹 ” 的立身哲学与处世态度,影在其中扮演了令人困扰的外物角色。这种观念在后来陶渊明的《形影神》三首中得到了回应,影作为求名不朽的名教思想代表,进一步成为元亮 “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 的批驳对象①汤凌云《中国美学中的 “ 幻 ” 问题研究》第五章《幻与影》论及道家批判人们对待影子的两种态度,并认为道家哲学中的影子,更多地喻因顺自然,师法造化,忘怀世事,不为物牵。(汤凌云:《中国美学中的 “ 幻 ” 问题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87-290页)。如果将所求之名与物一并看作不必追逐的对象,或许影与虚实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联系,但显然有些隐晦,甚至稍显牵强。而《庄子》中的另一则寓言《罔两问景》及其阐释才明确体现出影之虚实的道家哲学渊源。

《罔两问景》的故事在《庄子》中出现过两次,一为《内篇·齐物论》,云: “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景曰:‘吾待而然者邪?吾所有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②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110-111页。另一为《杂篇·寓言》,文本稍有差异。一般认为其主旨是借形影相待之常识以阐发无待、独化之理。如成玄英疏云: “ 夫物之形质,咸禀自然,事事有因,理在无待。而形影非远,尚有天机,故曰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 ”③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111页。罔两为何物?历来看法不一,主要有罔两属于影与不属于影两类。不属于者如有释为山川精怪。《说文·虫部》: “ 蛧蜽,山川之精物也。 ”④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微版,第672页。亦与 “ 魍魉 ” 义通⑤魍魉亦有与影相关之义,如李周翰注《幽通赋》云: “ 魍魉,景外重阴也。 ”。属于者如有解作影子边缘的淡薄阴影。向秀注庄云: “ 景之景也 ” ,郭象注庄云: “ 景外之微阴也 ”⑥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第110页。,司马彪注《幽通赋》云: “ 景外重阴也 ”⑦萧统编:《六臣注文选》,李善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72页。。无论是微阴、重阴还是影之影,均认为罔两乃影的一种⑧若认为罔两与影有关,则光学上之解释有二。一者以其为半影,另一则认为是光的衍射物。半影:不透明体遮住比较大的发光体光源时,所产生的影子就有两部分,完全暗的部分叫本影,半明半暗的部分叫半影。衍射:波在传播过程中能绕过障碍物或孔隙的边缘发生展衍的现象。,属于影之三像中的暗像,道教甚至有罔两为 “ 九影 ” 之一的说法⑨《酉阳杂俎》: “ 道士郭采真言,人影数至九。成式常试之,至六七而已,外乱莫能辨,郭言渐益炬则可别。又说九影各有名,影神:一名右皇,二名魍魉,三名泄节枢,四名尺鳬,五名索关,六名魄奴,七名灶

猜你喜欢
道家庄子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五)
《庄子说》(二十三)
漫画道家思想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九)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
古典を強烈な個性で作品に 書道家 寇克譲 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