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范庆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由于受到其他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压力,对自己的观点产生怀疑的态度,并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可能做出违背自身本来想法的行为,转向大多数学生都支持的那一方的观点。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在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实在诸如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环节中,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换彼此的意见时容易产生很多的分歧,但是由于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观点缺乏一定的信心,尽管自己所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很容易在此过程中跟随着大多数人的意见走。而在当前素质教育发展背景下要求学生能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样才能够全面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措施针对学生身上所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进行引导。
很多学生在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由于对于课本上的知识内容没有完全把握和理解,导致他们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缺乏自信,从而对自己的观点产生一种怀疑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则更加容易在讨论中从众。尤其是一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习能力和成绩较弱的学生,当他们看到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在讨论中有与自己相反的意见时,就会进行自我质疑,从而无法继续坚持自身的想法。这样所导致的从众,学生的心理要素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需要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着手进行调整。
很多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讨论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他们表面上虽然参与了讨论的过程,但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充分进入到讨论的氛围当中。很多学生在讨论中认为其他学生会给出相应的答案,而自己无需进行更多的思考就能够坐享其成。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足,这使得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总是习惯于等待其他学生的回答,从而对于外界答案更加的依赖,一旦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就会从众附和。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应该对于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有正确的评估,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一种健康良好的心态下进行后续的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存在一些从众心理,在自己和他人的意见之间反复动摇、修改,这就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深深的怀疑,从而不利于保持一个健康的学习心态。这对于提升他们的学科能力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危害性。此外,很多学生在参与课堂讨论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其他学生和老师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如果他们总是身处讨论过程中的小部分群体,在群体压力的驱动下,最终选择了从众,这就会使得学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产生较为严重的挫败感。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学生们根据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维,并且可以在课本知识以及其他学生讨论内容的基础上具有更多的创新思维,这样才能够引领着学生在当前的话题中进行突破,从而总结出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的自我观点。但是在当前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从众心理会使学生一味在课堂上去附和大多数学生的讨论内容,从而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削弱了学生坚持自身观点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让他们在从众的过程中走向了单一化的学习路径。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丧失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为了纠正学生存在的这种从众心理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教学氛围中实现自主思考,降低对其他学生的依赖性和从属性,能够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坚持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给学生选择生活化的情境教学,从课文内容出发将学生引导进入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中,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元素充分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在其中结合自身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来表达出更为真实的想法。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所收集到的相关案例入手探究,从而能够让学生基于多元化的生活元素对课堂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之间意见的趋同化,以及在讨论过程中所形成的从众心理。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发现自己”时,教师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体会来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通过生活实践来发现如何做更好的自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从自身的情况出发,给出多元化的观点。
要想使学生彻底摆脱从众心理对于他们的影响,需要降低群体给他们所带来的压力。在此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加强自己的学习思考能力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
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分别根据不同话题的内容进行讨论和分析,学生只是小范围进行讨论,并没有上升到多人数的集体化讨论,就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群组讨论中发表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受到教师的重视。这样的课堂讨论模式也有利于发扬学生自身的个性和独立观点,从而有效避免了群体压力对于学生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一课的学习讨论中,教师可以分别让不同小组的学生针对法律在生活中不同场景的运用进行讨论,这样每个学生小组就可以建立起独立的小集体,能够将讨论的人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避免在讨论过程中的群体压力。另外可以在课堂上选择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来讨论。比如疫情期间传播网络谣言带来了什么危害?我们应该在这个网络时代下,如何提升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选择典型案例,如“2011 年抢盐风波”,让学生对具体的事件进行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想法,独立思考,这可以提升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在课堂讨论过程中产生一定的从众心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学生对于自己所得出的答案和观点没有自信,由此才会向大多数人的意见倒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加强自身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够在提出讨论意见的过程中,运用更多的课本理论化知识和案例作为最大辅助和支撑。比如在“网络生活新空间”这一课中,要说明网络改变世界,就要用具体的例子来佐证。让学生能提升自己的学科能力素养,也就是在回答问题,是可以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知识相联系,而不是简单的说网络带给了世界很大的改变,但是未能说明白这些改变体现在哪些方面。用学科思维来考虑问题,学生可以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选择合适的例子加以说明。另外,培养他们的能力素养,还可以让学生即使处于少数意见的一方也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避免在此过程中从众。同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有效增强他们的课堂自信心,让他们对学好这门课程更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愿意参与其中,而不是做一个课堂上的小透明,只是支持其他学生的意见,不敢发表自己的想法。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讨论环节中,学生会选择相信大多数学生的意见,从而无法坚持自身的观点最终倒向大多数人的意见。针对这种从众心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给予正确引导,让每一个学生在讨论中都可以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