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1-11-30 01:45翟小蒙
山西青年 2021年10期
关键词: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翟小蒙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201620)

在教育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前景下,我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在学生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中,更注重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为了满足社会的高端人才需求,保证研究生人才输出的品质和实力。经由“双导师”或“多导师”综合协调配合开展专业授课和实践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正处于不断的优化和提升的阶段,因此对于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发展趋势

各高校为了培育面向社会的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满足经济时代的供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关于建立研究生“双导师制”教育的指导方针,自此各高校开始试行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教育制度。后来国务院也相继出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纲要,开始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重要改革,具有跨时代的导向意义,真正地打造了以科学和技术为主导的“双导师责任制”及相应的鼓励机制,进一步地促进了“双导师制”在研究生阶段的实施和发展。时至今日,研究生教育的“双导师制”已经施行十多年,并且成效显著。

各高校推行的研究生“双导师制”,主要是通过校内导师主导,校外导师辅助开展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学习、专业技能研究、辅导就业及论文写作等教学方面的指导。并在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推进研究生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各高校逐渐重视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培养,使“双导师制”的教育模式在演变的过程中日渐成熟和完善。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建立,先明确研究生的职业定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职业需求定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将科研、教育、生产等不同领域的社会分工进行资源整合,达成技术创新高、中、低阶段的完美衔接,培养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性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各高校为了培养研究生的专业性,通常情况下会聘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以此来强化“双导师制”和导师组联导的教学成效,达成培养“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目标。通过“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上的应用,增强研究生群体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优化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系统,从而提升研究生人才选拔的质量水平,填补社会发展的人才缺口。

二、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双导师制”在研究生阶段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各高校的教学整体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推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对于校方、师生、社会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得到了教育系统的一致肯定和认可,因为其在教学实践的应用过程中成果显著,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些许限制其发展的问题。

(一)校内研究生导师的问题分析

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师风师德建设于无形中影响学生的品质素养,正确指引学生积极地面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指导其对自己的人生和发展作出准确的定位和规划。总之,校内导师关心着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扮演着学生大家长的角色,因此十分辛劳。随着各高校研究生的连年扩招,使得校内的导师大多都同时指导数名学生,并且这些研究生导师还在学校的多个教学岗位任职。一边要为了教学上的行政事务忙碌,另一边还要教授研究生,帮助提升其专业技能,使得校内的研究生导师教学重心逐渐偏移,分散了校内导师对研究生的教学精力及时间,使其疏忽了研究生的教学任务,限制了研究生的发展。随着高校研究生导师的更新换代,新任研究生导师普遍缺乏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其大多是从历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出的精英人才。虽然足够优秀,但是实践教学经验有待提升。

(二)校外研究生导师的问题分析

在研究生阶段的校外导师主要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实务操作的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职业责任感和从业道德,指引学生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避免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迷失方向。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义利观和灵活应变能力。让学生明晰就业原则和法律道德界限,用实务教学增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概念的理解。校外导师的存在是为了完善校内导师的职能权限,给学生增加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但就教学管理力度而言,校外导师强度偏弱,这样就限制校外导师的能力发挥。再加上校外导师需要处理的日常工作也偏多,所以对研究生的日常教导也有限,导致对学生疏于管理。

(三)校内、外教师沟通的问题分析

研究生“双导师制”的核心就在于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的教学工作配合,沟通不及时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双导师制”实行的效果。导师之间沟通受限会阻碍导师的协同指导。目前各高校存在校内导师将学生送入企业实习后,极少与校外导师及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双导师制”的实施,几乎是切断了实践中的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及时地反馈学生的实践进度、实习成果。校内导师由于缺乏经验,受错误认知的影响,在学生进入实习基地或是实习企业后,就忽视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认为有了企业和实习基地教师的从旁协助教学,自己的教学任务已完成,所以未与校外导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再者由于校内、外导师的工作机制不同,同一个研究生的内外导师能相对应沟通和合作的机会偏少,一般只会在研究生整体进行论文答辩期间,才会有更多的教学交流和互动[1]。校内、外研究生导师的教学交流沟通有限,不利于研究生导师之间的默契配合,限制了“双导师制”的应用与发展。

三、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问题的对策分析

本文提及的双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应用问题,是就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而言,为此,提出以下可行性意见及对策:

(一)进行严格的导师选拔及资格认证

在研究生教育中,为了保证“双导师制”更好的实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毕竟教师是学生学业的重要引路人,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并决定着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导师的专业度和职业素养是“双导师制”实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提升校、内外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和资格认定标准显得尤为重要。在研究生导师的选拔中,不光要将学历和成绩作为基本的判定标准,更注重选拔人员的能力水平和责任意识。只有责任感强的人才,才能胜任研究生导师的职务,而专业能力水平,更是选拔的重要标准。在校内、外导师的选拔中,必须经由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和教授共同组建选拔考核小组,严格地进行研究生导师的甄选,只有考核优秀的人才,才能加入导师的队伍,并根据其优势和能力,划分担任校内或是校外的导师。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各高校的导师进行年度资格审查,保证导师的带教能力,促进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实现。

(二)设定明确考评和奖惩标准

各高校的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标准,可以最大化地激发校内、外导师的工作动力,让其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有考核就可以综合地对导师的能力进行评价,表现突出就进行奖励,成绩平平的要进行鼓励,而教学态度有问题的就需要进行惩罚。只有明确考评和奖惩制度才能激发导师的斗志,督促校内、外导师保质保量地完成对研究生的教学任务,实现二者的默契配合,从而提升研究生的能力水平[2]。还有就是要将学生的校外实践纳入导师的考核中,学生的实训成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促使校内、外导师加强对学生实践的管理,让其意识到校外实践也是研究生教学任务的一部分,并不是独立与教学之外的存在,加深校内、外导师的合作教学。以此来监督并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加强对导师的专业性培训

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是提升导师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研究生导师的指导能力直接决定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素质,通过对导师进行技能培训,强化研究生导师的实操能力并更新其教学理念,优化指导教学的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战略性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各高校应大力支持研究生导师,进行专业性进修或是外出带工培训学习。鼓励并支持到久负盛名的大学学府进行深造,更新专业知识的储备,拓宽眼界。将全新的指导理念应用到研究生教育中,优化“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四)强化校内外教师的教学沟通

为了提高校内、外导师的配合度,就要加强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就需要实行“双导师制”的协同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增强校内、外导师教学任务的结合度,形成指导合力,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3]。让校外导师参与到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可以分担校内导师的教学压力,将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双导师制”联合教学,保障导师之间的良性沟通,共同促进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研究生“双导师制”应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作用,加深教学沟通,为社会输送高品质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制导师研究生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V eraW an g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