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均均 朱萍(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消化(肝病)科)
娄诚(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肝胆外科)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体检也被更多人提上日程安排。在健康体检中,腹部超声作为最常见的项目之一,“肝囊肿”的检出率也愈发升高,已报道的患病率从2.5%- 18%不等。不少人看到囊肿的“肿”字不免有点慌神:肝囊肿是肿瘤吗?严重吗?需要手术吗?要想不害怕,就应该知己知彼,下面就让我们来谈一谈这个常见的肝脏占位性病变。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大多长期处于“静止”状态,生长缓慢,肝内生长部位无规律,可单发或多发,一般呈球形,外层是纤维性囊壁,囊壁光滑,肝囊肿体积一般直径仅1~2厘米,似葡萄大小,一些可达10~20厘米,内部充满清亮、无色或蛋黄色、无细胞成分的囊液,因此,又形象地称其为“肝水泡”。
肝囊肿多为先天性原因导致,由于肝内胆管胚胎发育障碍和肝管退行性变所致,称为先天性(单纯性)肝囊肿,为临床最常见类型。炎症、水肿、外伤、穿刺、肿瘤等因素可诱发后天性肝囊肿,寄生虫(主要是肝包虫,如牧区的包囊虫病)也可引起寄生虫性肝囊肿,这两类也被称为“获得性”肝囊肿,患病率低且多伴原发疾病的表现,不难鉴别。
肝囊肿一般体积小,生长缓慢,其临床表现因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以及有无并发症而异,主要表现为:
(1)超过90%的肝囊肿没有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被发现;
(2)剩余不到10%的患者,偶有巨大肝囊肿压迫引起的症状,包括压迫胆管引起黄疸、压迫周围器官引起上腹饱胀不适、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和呼吸不畅等;
(3)部分患者囊肿位置表浅,与膈肌或腹膜摩擦可能会引起腹部不适或疼痛;
(4)少数患者可发生囊内出血,致使囊液呈血性或伴血块。有时可继发感染,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囊肿可能会恶变,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
肝囊肿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散在囊性病变,无囊壁及分隔,CT值为0~10 HU,CT及MRI检查均无强化。B超对肝囊肿的检出率可达98%。但在全面了解囊肿的大小、数目、位置,及其与周围脏器关系方面,CT检查的指导作用明显优于B超。肝囊肿一般不导致肝功能异常,也不会发展为肝癌,因此血液学化验对肝囊肿的诊断价值不大。但有时为了病情评估和鉴别诊断,肝功能以及血液甲胎蛋白(AFP)的化验是有帮助的。
肝囊肿主要与肝脏囊性病变鉴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肝脏胆管囊腺瘤早期的影像学和临床表现与肝囊肿类似,但前者有癌变倾向,有转变为肝胆管囊腺癌风险,当临床医生遇到影像学囊性表现时,不要想当然,当影像学检查见囊壁不光滑,腔内实性突起新生物,增强扫描可见病变呈持续性强化应进行仔细评估,如CA- l99升高则高度怀疑囊腺瘤癌变,需尽早手术完整切除。
肝囊肿不是肿瘤,一般生长缓慢,几乎没有癌变风险,甚少自发破裂,即使破裂,囊肿内流出的液体对人体也无害,对患者无威胁,一般无需干预,治疗应根据有无明显症状和是否合并继发性疾病等因素进行选择,存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包括囊肿体积过大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感染、出血和囊肿蒂扭转时需要积极治疗:
(1)巨大肝囊肿:少数肝囊肿生长速度较快,当超过10cm直径时,成为巨大肝囊肿,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出现相应的症状,影响生活和工作,应及时治疗,首选治疗方法为腹腔镜囊壁部分切除引流术;
(2)囊肿继发感染:少数肝囊肿可以继发感染,出现肝区疼痛、血白细胞升高等炎症表现,B超检查显示增厚的囊壁、液性暗区及混杂的增强光点(提示脓液);
(3)囊肿继发出血:少数囊肿的囊壁血管可自发破裂导致囊内出血。有的患者肝区剧烈疼痛,酷似急腹症,应及时进行有效治疗;
(4)囊肿蒂扭转:悬垂性囊肿扭转会产生剧烈疼痛,难以忍受,应及时予以治疗。
肝囊肿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多无需治疗,对于饮食、生活方式和病变随访的注意事项如下:
(1)尚未发现肝囊肿的形成与某些食物存在明确的关系,故无需忌口;
(2)尚未发现家务、运动、工作对肝囊肿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故无需要改变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
(3)肝囊肿患者应至少每年做一次B超检查,主要为了观察囊肿的变化情况,无需因此加重心理负担;
(4)对于有逐渐增大趋势、囊壁厚、存在分隔或壁结节的囊肿,则应进一步密切复查,结合患者血液肿瘤学指标,如必要可进一步行强化CT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