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科学话语的再语境化研究∗

2021-11-30 13:14苗兴伟刘建桢
外语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语料转基因隐喻

苗兴伟 刘建桢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兰州 730070)

提 要:新媒体由于技术上的数字化和传播上的互动性为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大众化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本研究以Bernstein的再语境化为理论基础,以微信公众号中的科普话语为研究对象,探究科学话语再语境化的话语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大众话语如何运用话语策略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从而实现累积性知识的建构。

1 引言

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主要有机构和大众传媒两个渠道,前者主要指学校,后者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早期科学知识的大众化主要以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为渠道。这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被称为大众化的“主导模型”,这一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它忽略受众的参与,缺乏互动。

科学知识的大众化在本质上是科学话语的大众化,体现为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流的过程,是科学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的过程,“不仅涉及重述,而且还涉及科学知识和话语的再语境化”(Calsmiglia,van Dijk 2004:371)。作为面向大众的科学写作,科学话语的大众化已成为话语研究中 一 个 新 领 域(Camus 2009:466)。Hyland(2010)认为,科学话语的大众化不仅体现在与读者的互动,还包括为大众呈现观念和内容的方式。本研究基于Bernstein的再语境化理论,探究新媒体中科学话语大众化的话语策略及其体现方式,阐释大众话语如何通过话语策略帮助读者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融合,进而达到识解新知识的目的。

2 科学话语再语境化的话语策略

科学话语与大众话语是“一个故事的两种体裁”(Hyland 2010:117)。Calsamiglia和van Dijk(2004:371)指出,科学话语的大众化是一个由大量话语符号实践组成的关于交际和信息的社会过程,其目的是将学者的科学知识、观点和意识形态以非专业的形式传播给普通大众,使其从根本上了解科学的本质,并塑造科学思想。这种解码过程并不是对科学话语的简化或信息娱乐化(in⁃fortainment)(Hyland 2010:118),而是重构,以适应新的交际时间、地点、环境、参与者和目的。这种转化是将话语重新定位到另一场域,即再语境化(Bernstein 1990,1996)。再语境化由Bernstein提出,他指出教育话语的社会建构需经历3个阶段:生产、传递和习得,分别由教育知识的3个规则调控,即分配规则(distributive rules)、再语境化规则(recontextualizing rules)和评鉴规则(evalua⁃tive rules)。分配规则涉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即谁能向谁传递什么。再语境化规则发生在教育话语的传递层,该层将生产层产出的知识进行重置,即选择、调整、转化和组合,以供习得层使用。特定话语从一个场域被植入另一场域经历移位(dislocation)和重新定位的过程,这个过程将初始话语从真实实践改造成虚拟或想像的实践。重置后的教育话语根据评鉴规则在习得层被放在一个特定的时空和教育语境中开展教育实践。

科学话语的再语境化涉及3个维度:在认知层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在情景层,根据说者和听者的不同兴趣、意图和目的建立不同场景;在社会层,研究过程作为社会实践被转移到其他实践中。大众话语的作者依据自己对交际语境、交际目的和潜在读者的知识水平、兴趣的预估而选择不同的话语策略。这些策略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词汇—句法结构、文本组织和结构、文体结构等。Calsamiglia和van Dijk(2004)认为,书面媒体的再语境化话语策略主要有名称、隐喻、定义和描述,以及其他阐释结构,如释义和重释、示例、泛化等。Ciapuscio(2003)认为口语语篇的再语境化涉及隐喻、示例、场景化和具体化等话语策略。由于名称、释义和重释、定义及描写都涉及对事物本质的阐释,本研究对其进行合并,建立包括界定策略、示例策略、隐喻策略及具体化和泛化策略4种话语策略的分析框架以说明新媒体中科学话语的大众化过程。

界定策略(delimiting strategy)包含定义和描写两方面,定义阐释未知概念,而描写的对象则是未知事物(Calsamiglia,van Dijk 2004:379)。定义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简要说明,是区分与判断是否是该事物的基础依据;而描写则通常是对事物部分或者全部性质的认识,涉及事物的构成、结构、属性、功能等。示例策略(exemplification stra⁃tegy)中,示例是一个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者通过引用特定事物作为例子以说明确实存在的一般知识(概念或原则),因此,示例是从概括到具体、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即一般知识的“实例化”(Oliveira,Brown 2016:739)。在本研究的语料中,这种“实例化”包括日常实例和个人亲身经历。在隐喻策略(metaphorical strategy)中Ciapuscio(2003)在分析专家和大众交流的重置策略时运用宽泛隐喻策略,包含隐喻、类比和比较。这3种比喻策略在重置话语中具有共性,即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象或更接近读者的日常经验来识解新事物、新知识,进而达到融合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目的。Calsamiglia和van Dijk(2004)认为,类比和隐喻有助于以更熟悉的领域再概念化读者所不了解的知识领域,比较亦是如此。具体化和泛化是两个相对的过程。前者是相对于抽象化而言的,是以非抽象方式重写抽象知识的过程(Ciapuscio 2003:220);而后者是从具体实例或案例中得出一般性结论,并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方法(Calsamiglia,van Dijk 2004:383)。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果壳”(Guokr42)、“环球科学”(huanqiukexue)和“科普中国”(Science⁃China)2014-2018年涉及“转基因”的所有文章,共223篇。删除视频、活动和书籍推送、重复和相关性低的文章,本研究共收录包括演讲、评论、访谈、故事等不同类型的文章40篇(“果壳”19篇,“环球科学”16篇,“科普中国”5篇),建立约13.3万字符的小型语料库。运用语料库标注软件UAM Corpus Tool对语料中的话语策略进行标注和统计,共发现644例话语策略。各类话语策略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话语策略分布情况

如表1所示,科学话语大众化过程中最常见的话语策略为界定策略和示例策略。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界定策略(41.46%),示例策略次之(36.64%)。其余两种策略使用频率相对较低:隐喻策略占12.74%。最后是具体化和泛化策略,占9.16%。这些策略对科学话语进行重置,引导读者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并进一步融合,既能揭示事物本质,也有利于读者积累性知识的建构。

3 再语境化的话语策略与知识建构功能

大众化是一个程度问题,科学话语与大众话语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是知识建构的连续统(Myers 2003)。以下将从再语化境视角分析科学知识在新媒体语境下的传播和建构。

3.1 界定策略与知识建构

大众话语在引入新知识时,通过将复杂事物与日常事件联系起来,以简明的定义和对相关属性的描述界定和阐释新概念,使之易于理解。

3.11 定义与概念建构

本研究关注转基因技术、转基因生物及与之相关概念和知识的大众化,如基因编辑、基因重组等。定义的实现范围非常灵活,可以是短语、小句,甚至段落或语篇,例如:

①通常所说的转基因技术,指人为将一种生物的一个或几个已知功能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安家落户,使该生物获得新功能的技术。

作为科学话语的重置话语,大众话语通过命名术语确立话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功能语法角度看,例①是关系过程中的内包型识别式小句,即用语言反映事物之间的关系,这类小句通常由3个成分构成:载体(实物)+系动词(是、指等)+身份。从语义和功能角度看,例①确定实体x,即转基因的具体身份a,即x=a.若x=a,则a=x,因此,识别式中的识别者与被识别者的位置是可以互换的,两者互相解释。

3.12 描写与知识结构

从功能语法角度看,语料中还存在一些内包型归属式关系小句。程晓堂(2002)认为Halliday所提出的归属式小句又可再分为两个次类,即描述特征(characterizing)和描述类别或归类(sor⁃ting)。例如,John is clever描述的是John的特征,即John is one of those clever people,因此,该小句属归属式中的描述特征类。John is an actor体现一种归类关系,即John is one of those actors.

②转基因是一项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例②的前两个小句体现归类关系。最后一个小句则是描述特征型的归属式关系小句。但程晓堂(2002)认为,无论描述特征还是归类都体现实体的属性,即“x有某属性a”,因此都属于归属式。此外,从语义角度对解释话语的分析为话语与知识之间的界面研究提供新见解,这一界面对于大众化的社会和认知过程都至关重要(Cal⁃samiglia,van Dijk 2004:379)。描写的对象是未知事物,这些解释性描写按语义类别进行组织,然后也按类别将关于事物的知识投射到语篇中。通过对语料标注的分析,关于转基因、转基因生物等的描写在语义上包含以下特征类别:属性、构成、机制、功能、发展、应用领域等。

③[1]这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技术,[2]能够解决粮食安全相关的种种问题,包括植物疾病和害虫,还可能进一步减少肥料使用、提高生产力、带来有益的环境影响。很多益处已经成为了现实……[3]不需要把转基因和传统育种对立起来,转基因原本就是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完成的……[4]并没有可靠的理论认为这项技术会对人或者动物的健康带来任何新的未知危害。

从语义角度看,例③的解释性描写包含以下特征类别:属性、功能和发展。这些描写不仅涉及事物的静态组织结构,也包含动态特征,如运行机制、发展方式等。解释性描写的语义类别大致按大众了解事物的一般规律组织。在大众话语中,这种描写也常常借助大众对周围事物的已有知识,以达到帮助大众认识新事物的目的。

3.2 示例策略与知识建构

大众话语常常诉诸一般现象的具体例子来解释复杂概念,这主要是因为实例能够触发大众的认知过程,联想与之相关的情景或回忆相似情景,形成一般知识的具体心理模型,进而塑造大众的感知经验,使其形成自己的态度和判断。本研究语料中的实例分为两类:日常实例和亲身经历。

3.21 日常实例

Hossack(2012)提出,示例主要识解事物的两个方面,即事物的属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本研究语料主要是对转基因属性的说明,包括安全性、增产、抗虫抗病、降低产品价格、用途广泛等。

④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转基因大豆从地球另一端漂洋过海运到中国,为什么比国产大豆便宜?原因很简单,因为转基因大豆成本低、产量高,这就是品种的优势。

例④对转基因技术的优势进行识解,包括增加产量、降低价格、改善作物性状等属性。根据Rowlands(1989),这种属性示例的心理模型可以表征为:某事件是由一个对象x(或对象的n元组)在时间t(或整个时间段)对属性P的例证。用公式则表示为:Event[x,P,t],其中x是一个对象,P是属性,t为时间。上例的心理结构可表征为:中国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购买大豆[大豆,成本低、产量高,现在]。可以看出,实例和属性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属性可以由多个实例体现,或一个实例体现多种属性,这些属性之间也可能呈现蕴含关系。

3.22 亲身经历

由于新媒体中大众话语的作者都是科学研究者、专家、教授,还有科学记者等,其话语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为说明抽象现象和提出有说服力的论据,大众话语也常常援引这些专家的亲身经历。如例⑤以作者自己的观察说明转基因技术对农业生产、农民、环境带来诸多益处。

⑤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放学回来就会坐上我爸的拖拉机,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要犁地,把所有的土翻过来,这就是以前人们除草的方式……现在我们不再犁田了。我们不需要把土壤翻出来蒸发湿气,也不再有土壤损耗了。我们也不会有翻开土瞬间释放的温室气体了。

示例策略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选择性。为降低话语的难度和减少交际的困难,大众话语作者依据自己想像的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熟悉的事物,选择典型和特定实例(Oliveira,Brown(2016:739)称其为exemplum)进入大众话语的交流和互动过程,以触发读者的社会认知,使其进行联想、回忆、参与等。这一交际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大众话语互动中的交际过程

3.3 隐喻策略与知识建构

由于转基因技术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大众话语使用隐喻性表达对转基因进行概念化,使其明晰,以达到被大众接受的目的。Holmgreen(2008:100)认为对转基因的接受是由大众对具体应用及其相关益处的熟悉程度决定的,即大众的接受由具体知识来确定,而非基于对技术的一般知识。

3.31 隐喻

在科学话语的再语境化过程中,隐喻不仅可以概念化和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作为一种极具说服力的资源,因此在专家和非专家之间的互动中非常有用(Camus 2009:467-468)。本研究对语料中隐喻的确定主要依据Ortony(1979)的观点:某一语言表达成为隐喻的首要因素是从语用或语境角度看,它必须是异常的,即字面理解与语境不相符。因此,本研究首先对语料中构成目标域的潜在语义字段进行选择,然后结合语境,以确定体现跨语域映射的语言表述。经分析后,本研究发现新媒体对转基因等概念的隐喻表述主要基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概念隐喻“基因是代码”(THE GENE IS A CODE)。语料中基因和代码的跨域本体对应如表2所示:

表2 概念隐喻“THE GENE IS A CODE”中的本体对应

由于隐喻的认知特性,当“基因”被重新概念化为大众更熟悉的“代码”后,源域的部分特征投射到目标域中,基因就被识解为可被编辑和修改的代码,而这种改变有利有弊,因此,语料中出现一些相关隐喻,例如:

⑥翻开人类近百年的科学史,很难找到一个科学话题,能够像转基因这样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既被视为人类的天使,又为视为潜在的恶魔,冰火两重天。

3.32 类比

王亚同(1999)提出,类比推理是从两个对象的某些相似性或一个对象的一个已知特性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这种特性的推理过程,换言之,类比就是类似事物间属性的迁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类比推理按相似性程度可分为同域和异域(金立 赵佳花2015)。如例⑦和例⑧中的“育种技术”和“通讯技术”、“转基因”和“核能”均分属不同的类别,因此都是异域类比推理。

⑦其实,育种技术从杂交到转基因,如同通讯技术从2G、3G到4G,就是一种技术进步。

⑧从这个技术来说,它是可以创造出一种比较有害的东西。这就跟核能一样,你可以拿它来做原子弹,也可以拿来发电,关键是科学家用这种技术做什么。

金立和赵佳花(2015)认为,类比的基础是处于不同域中的事物间存在复杂的映射结构。这种映射是事物所包含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可分为3个方面:属性映射、关系映射和系统映射。例⑦中源域通讯技术中的元素“2G”“3G”“4G”的关系与目标域育种技术中的元素“杂交”和“转基因”的关系形成多对一的纵向映射关系,如图2:

图2 源域与目标域的关系映射

如图2所示,通讯技术发展关系映射到目标域中就出现转基因是在杂交技术之上发展起来的更精确、更先进的技术,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即都是通过遗传信息的交流获得物种优良性状的技术。

例⑧则主要体现属性映射,这是因为源域核能的属性与目标域中转基因的属性之间建立横向对应关系,形成目标域的候选推理集,被用来推理出目标域也具有与之相似的属性,如表3。源域与目标域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这是一种横向的映射关系。但需要指出的是,类比仅仅局限于事物形式上的同一性,不涉及差异性,因此“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的特征,即T可能具有S相对应的某种特殊属性,也可能并不具有这种属性”(同上:45)。

表3 源域与目标域的对应关系

系统映射是横向映射和纵向映射的综合,体现复杂和完整的类比关系,最终决定类比推理成立与否。类比传达的并非独立的事实,是一种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因此,系统性作为一种高阶关系在类比中起重要作用。

⑨100多年前的晚清,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西方的先进技术也一并涌入我国。而当时的国人对这事看不懂,心里没底,有过一些传言,比如:用照相机拍照会被摄走灵魂,喝自来水会“断子绝孙”……今天看来这都是笑话,但在当时这就是事实。看看今天关于转基因的一些争论,有些说法是否和100多年前似曾相识?

例⑨被视为类比推理是因为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不仅具有属性映射和关系映射,还体现系统映射。这种映射关系不只是形式结构上的对应,更重要的是语义上的。

3.33 比较

比较存在于人类认知活动的全过程,是隐喻和类比的基础。比较是基于认识对象和参照系之间的异同关系对认识对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比较只能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展开。本研究语料的主题是清晰和充分地说明转基因技术,以达到说服大众接受这一新技术的目的。它常与大众熟知的概念,如传统育种技术、杂交等进行比较,例如:

⑩转基因和传统植物育种的目标都是通过改变其基因组成以培育出具有改良特性的作物。转基因通过向作物植物的基因组添加一个或几个新基因来实现。传统育种通过将具有相关特性的植物杂交在一起并选取具有所需性状组合的后代来实现,因为特定的基因组合遗传自双亲。

比较的基础是事物之间的异同点,而前提是认识主体已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例⑩运用比较的方式确定转基因技术是相对于传统育种技术而言的新事物,然后以大众对传统育种技术的经验—知识结构中的既成认识为参照系,这种比较使新事物、新知识更接近读者的个人经验,因而也易于获得和接受。

3.4 具体化和泛化策略与知识建构

具体化的实现方式是运用自然的或生活中的真实物象以具体可感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对复杂知识或新事物进行识解,从而构建一个更加清晰和具体的形象世界。其实现手段包括:(1)对抽象知识的模拟,如表格、图表、模型等客观形式;(2)对抽象知识的符号化,如符号、数据、语言等可被感知的形式。本研究的语料中,数据是具体化策略中最突出和使用频率最高的实现手段。“数据化”以直观和客观的方式向读者呈现转基因技术的优势,进而达到使其接受的目的,例如:

⑪数据显示,过去全球147个已知转基因作物在1995~2014年间产生了多重重大效益:采用转基因技术使化学农药的使用率降低了37%,作物产量提高了22%,农民利润增加了68%。

除具体数据之外,语料中还存在一些概括性数据,如“没有任何”“没有一例”等。例如:

⑫在转基因技术进入市场后的超过20年中,没有一项食品安全或者饲料安全事故是与这项技术相关的。

泛化涉及观察一组样例以确定这些实例共有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这些共有特征得出概括性的结论。例如:

⑬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基因层面改变和选择作物。无论是现代的玉米,西红柿,或者桃子还是大豆,我们一直在改变它们的基因。

例⑬通过分析常见作物由野生到改良物种的演变过程得出结论:不存在没有改变基因的作物。

4 结束语

本研究从知识建构视角分析科学话语在新媒体中的再语境化过程,包括说什么、怎么说、怎么阐释和如何实现交际意图。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呈现了话语策略在大众话语中的分布,还分析了界定策略、示例策略、隐喻策略及具体化和泛化策略如何实现再语境化,并进一步剖析了话语策略如何将读者的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融合,以建构累积性知识。

猜你喜欢
语料转基因隐喻
未来航天员的“神菜”——转基因莴苣
转基因,你吃了吗?
海量标注语料库智能构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爱的隐喻
贾宝玉三次劫难及其佛教隐喻——“三毒”与情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浅谈视频语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可比语料库构建与可比度计算研究综述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