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省娄底 417000)
舞蹈通过人的肢体展示、列队变化以及背景音乐表达舞蹈本身想要向观众展示的内涵和情感。舞蹈鉴赏对于舞蹈教学者和学习者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兴趣调动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本文中,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将就舞蹈鉴赏的基本内涵和特点展开论述,第二部分将主要讨论舞蹈鉴赏对于舞蹈学习者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第四部分将探究提高舞蹈鉴赏力和舞蹈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第四部分将以现代舞蹈为例,分析奖赏现代舞的策略,以供参考。
舞蹈鉴赏指的是舞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在课前选取合适的舞蹈,作为课堂研究教案,并能够在课上引导舞蹈学习者主动了解案例舞蹈的背景、舞蹈类型、当中所蕴含的情感诉求以及产生的艺术价值等。帮助舞蹈学习者逐渐养成分析舞蹈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会并掌握所学舞蹈的精髓,并将这种精髓转化为自身美学修养。
舞蹈鉴赏是在将受众作为主体的基础上,以舞蹈为对象,通过从多个角度积极、能动地欣赏舞蹈当中蕴含的审美价值进而对舞蹈进行再创造。这种活动是舞蹈鉴赏者在具备一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对舞蹈作品内所含的价值以及舞蹈的属性的选择与扬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舞蹈鉴赏,就没有真正的舞蹈作品创作。所以说,舞蹈鉴赏是其他舞蹈种类与形式接受方式和研究的基础。
舞蹈鉴赏学习形式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只要学生能够在了解自身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课上用心听取教师的讲解,在课后能够自主进行练习,即可提升舞蹈鉴赏能力。舞蹈鉴赏为舞蹈学生提供了学习和参照的模板,通过对舞蹈的鉴赏学生可以详细地掌握舞蹈的历史和情感内涵,还能够让学生根据鉴赏材料进行练习和再创造。舞蹈鉴赏也极具趣味性,在新时代下,新课标也对舞蹈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舞蹈教学案例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促进学生的全方位综合发展。
培养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主要手段。舞蹈鉴赏力不仅对学生的心育功能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还能够促进学生构建健全的、积极的人格。提高舞蹈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舞蹈作品的风格,其次要解析舞蹈作品的舞蹈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让学生逐渐接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的熏陶。除此之外,舞蹈鉴赏对学生还具有美育教育的功能,学会舞蹈鉴赏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具备审美能力,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意义,因此舞蹈鉴赏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美的品格和追求美的理想,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习舞蹈不仅仅是掌握理论知识和学会一个舞蹈动作或是简单地完成一个舞蹈作品,而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舞蹈技巧,形成自己的舞蹈风格。学习舞蹈鉴赏,能够让学生熟悉各种舞蹈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环境,在拓展舞蹈知识的同时,理解作品的内涵,与作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在舞蹈表演时更好地融入和发挥个人情感。
学习舞蹈鉴赏,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是学校重视人文教育的具体表现。人文教育要求学校和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发挥的途径,促进学生身心、思想发展的全面性和有益性,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舞蹈授课的过程中,舞蹈教师通过加入舞蹈鉴赏,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感知人文的能力,让学生在中外、古今的优秀舞蹈作品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不同类型和风格舞蹈的产生,通常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了表现人民的生活状态、劳动情形或是战争环境、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通过人的流畅的、优美的、有劲的肢体语言进行情感传递,表现人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和想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力和舞蹈审美能力,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备课时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舞蹈作品,在课上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舞蹈鉴赏,并形成“舞蹈鉴赏——舞蹈技巧教学——自主练习”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建立完整的舞蹈理论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舞蹈创作者的心境,将了解的历史、人文和共鸣的情感代入到自己的舞蹈学习中。
理论离不开实践进行巩固,实践也离不开理论的支持。为了提高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将舞蹈鉴赏与舞蹈技能教学进行交叉结合的重视程度。舞蹈是人们通过肢体语言、音乐韵律传递情感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因此,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要做一名合格的学习者,更要做一名优秀的欣赏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必须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融合舞蹈鉴赏,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切身体验和感受舞蹈美的情感世界,在艺术美的熏陶之下,学会舞蹈技巧。舞蹈鉴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体会舞蹈作品中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舞蹈表演者是如何将“舞蹈动作”和“情感”进行联系后极致展现然后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产生思想感情共鸣。例如,在学习东北秧歌这一类型的舞蹈时,教师首先要选择一曲秧歌舞蹈带领学生了解东北的人文风情和地域特点,其次再插入东北秧歌的舞蹈特点;当学生对东北秧歌充分了解后,教师再进行手绢以及膝盖和脚下的动作的讲解和示范,最后让学生自己进行练习。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动作要领,又能逐渐提高学生舞蹈鉴赏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舞蹈审美能力离不开舞蹈鉴赏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必然要通过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是舞蹈教学的主体,也是舞蹈艺术的欣赏者和舞蹈之美的感悟者。因此,在舞蹈鉴赏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反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例如,在舞蹈鉴赏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舞蹈作品进行讨论鉴赏,然后每组推行一名学生代表概括组内的结论。教师也要对学生的鉴赏体会及时给予表扬、补充或是指正的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可以大胆探讨对某一舞蹈作品的认识和体会,在交流、互动和论证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逐渐使学生们的舞蹈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舞蹈的重量大致上分为生活性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通过舞蹈内容也可以将舞蹈分为芭蕾、现代舞、古典舞、民间舞等多种类型和风格。在舞蹈鉴赏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选择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舞蹈,保证作品的多元化,能够让学生在鉴赏舞蹈作品时独立进行对比分析,这十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舞蹈鉴赏能力和舞蹈审美能力。例如,傣族舞蹈的特点是,舞蹈动作婀娜多姿,背景音乐的节奏较为平缓,舞蹈整体呈现外柔内刚、动静结合,俗称“三道弯”特点;而维吾尔族舞蹈具有鲜明的挺拔感,背景音乐的节奏也十分活泼、外向,舞蹈动作主要呈现在手腕和头颈。因此在进行舞蹈鉴赏时,教师可以选择两种不同风格的舞蹈作品——傣族的《雀之灵》和维吾尔族的《掀起你的盖头来》,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不同风格舞蹈中所传递的不同民族特点和情感,也能够让同学们对舞蹈有一个更深刻的体会。
现代舞又称现代主义舞蹈,它通过更加现代化的美学观念反对陈旧的、古典的芭蕾舞等传统的艺术形式为开始,进而反对一切传统的、老旧的舞蹈观念和陋习,它还要求现代舞学者背离公认的舞蹈原则,主张将舞蹈变成一种非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现代舞蹈是人们对客观生活的真实观察与认识,但与传统舞蹈相比,它是一种更加高级的、对生活认识的理性认识。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舞蹈家海伦•汤米尼斯曾经在演出中曾这样概括现代舞的与众不同:“现代舞打破了传统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特殊存在,每一个现代舞艺术家都在努力的革新前辈的舞蹈原则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舞蹈法典,同时也都在创作展示自己精神和风格的现代舞。”
综上所述,舞蹈通过连续的、有韵律的音乐和肢体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进而抒发情感。要想全面认识、鉴赏舞蹈,就要求鉴赏者从舞蹈的种和风格类、舞蹈作品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自己艺术功能等多维度进行了解。不断地进行舞蹈鉴赏训练,才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舞蹈审美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