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志
【摘要】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主要发展的技能之一,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該活跃自己教学思维,能够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参与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为未来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故此,本文基于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为题,通过创设故事化情境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应用的三个方面研究,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学生未来数学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策略研究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不仅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学生在小学数学阶段必需养成的关键技能之一,这不仅助力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顺利性,也是更好地保证学生其他学科的有效学习。为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增强自己的主体责任意识,能够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为教学起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发展水平,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力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一、创设故事化情境教学模式
小学生易动不易静,自身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特别容易在课堂中被课外事物吸引自己的注意力,这也造成学生无法可持续注意集中力,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性,牢牢抓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然后与学生展开良性化的师生互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教学“认识平均分”一课上,为了保证学生学习注意力,有效促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为后期的除法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那么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故事化情境,然后用故事化的口吻,为学生讲述这个故事中发生的一些矛盾,促使学生能够去解决这个矛盾,这样的故事化氛围将会更好地提高学生思维活跃性,如:“分糖果所引发的矛盾”——奶奶给小红、小明、小兰小朋友分糖果,刚开始时,奶奶放在一个糖果篮子中,其中小红拿了6颗、小明拿了4颗、小兰拿了2颗。这时小明和小兰就提出抗议,觉得这样分不公平,然后小红说那么我们重新分,但是应该怎么分那,三个小朋友在原地苦思冥想,没有想出好的办法。然后教师应该提问学生:“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分才公平,谁来帮助小朋友解决难题那?”,这样的提问诱导过程,将会大大激发学生勇于参与活动的主动性,随之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自然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及原理教授于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帮助故事里面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同时也掌握新的知识,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基础。
二、加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备图、文、声、像、影的表现特征,能够将传统教学形式,转变为一个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能够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的感受,大大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图片的传输信息形式,将会由于教师的口述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象化认知理解,能够加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效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加强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进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学生基本都存在对较大的数,缺乏一个直观性理解,所以教师通过信息技术直观表现的展示,使得学生对不同数值有了清晰直观的认识。如:教师可以分开展示10个正方形,然后将这10个正方形排成一竖排,引导学生认识10个1是10;然后再分别展示10个竖排……。以此类推下,将会促使学生对10000的数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与体验,从而自然保证了课堂学习效果,为学生计算能力发展起到奠基性教育作用。
三、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应用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化的教育工程,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练习,能够在学习新的知识上,定期对学生做到复查,了解不同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从而根据学生所展示出来的问题,进一步提供指导,补充学生的短板。例如,小学生的口算能力作为发展计算能力的基础,那么,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如:视算、听算、抢答、“开火车”、限时口算、小组比赛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复查,同时,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具有较大的参与主动性,尤其是通过赛前练习、赛中PK、赛后评价与指导过程中,不仅对于学生有着较大的提高,也助力教师指导辅导式教学方案的设计路径,从而真正为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量身制定最为合适、有效的教学辅导计划。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那么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把握学生学习实际喜好,丰富教学过程的童趣性,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可持续推动学生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双才.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J]. 情感读本, 2020, 000(008)
[2] 敖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20, 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