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贵林
【摘要】数学课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做的核心工作,也是学生研究其它学科、长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保障数学学习效果,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做的核心工作。有鉴于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多种措施和具体策略。
【关键词】多层面;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与策略已明显地不适应,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习。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从根本上改变思维和观念,推动数学教学方法与策略的转变,优化与创新,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真正的学习与成长奠定基础,做好铺垫。
一、注重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理论性教学比较乏味,而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的直接途径。针对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应该从理论到实践的层面展开,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主动动手,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实现智能的并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变换》时,本课程中包含一些实践性活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开展了课堂实践。开始时,笔者先将卡纸、胶条、卡纸剪刀发给每个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将卡纸切成不同的拼法,再由学生将这些图形的卡纸转换成图形。通过这种方式,注重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科学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对话多为“你说我听”,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较少,导致学生思维受到严重束缚,无法实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法与取向,从数学的角度提炼重难点知识,树立启发性、科学性、开放性问题,直接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激发了求知、探索的愿望,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数学问题,理解相关知识,逐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层次和深度。
比如,在讲授《因数与倍数》时,本课程内容具有探究性,因此,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探究活动,笔者还设置了课堂提问环节。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先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倍数和因数,然后再从教材中提炼教学内容,问完问题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回答自己的答案,才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实际生活,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不但能直观地反映学科的本质特征,还能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思维应用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拓展教学思路和范围,以生活为出发点,主动观察、挖掘、收集与学生生活经历有关的各种个案,把教材与生活相结合,重新安排学生生活化的探究任务,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将知识性思维转化为应用思维,认识思维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举例来说,在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这节课程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后,笔者将从生活中的购物场景入手。如,李先生到超市买了两瓶酱油,每瓶的价格是12.5元,那么兩瓶酱油总共多少钱?要是李老师给50元,李老师还能得到多少?针对这一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生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迅速得到答案。
四、小学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沐浴在数学文化中
小学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构建起相关的班级数学文化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懂得,自己应该沐浴在班级内的数学文化中,还能让自我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获得感得到综合的提高和发展。小学生不能对于数学学习保持一种懈怠的状态,也不能不懂得使用先进的学习思维去统领本人的意识。小学生要行走在正确的数学学习轨道中,并且在步步为营的同时,让个体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获得感也实现更显著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打造出一种求真务实、兢兢业业、真抓实干、实事求是的班级文化,让全体的小学生沐浴在班级文化的同时,又能克服本人的消极心理、畏难心理、闭塞心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克服本人的惫懒感、懈怠感,认真地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又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更大的提高和进步。
总之,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是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途径。因此,对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必须切实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创新观念,优化思维方式,推动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升级,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使每一位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各方面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璘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习题编制的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1(29):70-72.
[2]白红丽.基于生活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8):297-298.
[3]牟文豪.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21,23(15):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