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2021-11-29 22:56张俊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

张俊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所以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非常重要,在大数据时代,可以通过数字影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着重强调要重视申报,但也不能忽视宣传工作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各种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通过数字影像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种新型的保护模式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基于此,从数字影像的使用角度,探讨了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使用数字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摄影

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交网络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微博、微信等,使数字影像的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平台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数字影像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充分保护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之后,各级政府也都开展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活动。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发布,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非常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与开展,很多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方面都作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美中不足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却不那么显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宣传方案不好、宣传力度不够等。因此,要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不断努力,制定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護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数字影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大趋势,在运用数字影像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注意正确的曝光。这对所拍摄的影像画面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设置正确的拍摄参数,进行正确的曝光,当所要拍摄的景象的亮度比较高的时候,应分层次地保留有高光的那部分,根据斑马纹的百分比来对画面的曝光进行判断,还可以通过增加高清的监视器来实现更加精准的曝光。其次,要注意精准聚焦。在拍摄静态的镜头时,要更加精确地调整焦距,直到能够拍摄出最清晰的影像。再次,要有合适的灯光。在拍摄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柔和的光线,使用软光灯来照明,尤其是要注意对人物脸部的光线进行的照明,要采用更加柔和的光线,而且场景布光要均匀,要注意来自不同方向的光线的色温要相同。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地调整所拍摄的不同物体之间、不同方向之间的亮度比。最后,要注意拍摄的画面要有很强的透视感。可用灯光调整拍摄画面的色调,制造出拍摄景象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同时也要注意构图的合理性。

三、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的应用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批价格低廉的摄影设备在市场上涌现出来。这些摄影设备虽然价格低廉,但都能拍摄出来很好的效果。这些物美价廉的摄影设备一般都采用闪存、硬盘等进行存储,真正地实现了具有高清晰度的数字化存储方式。如何使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出更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提高拍摄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使用数字化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拍摄时,对拍摄人员的拍摄技术要求较高,在曝光、聚焦、照明、构图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拍摄人员自身的拍摄水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拍摄好了才能进行更好的宣传。

1.曝光控制

要注意合理地进行曝光,这对所拍摄的影像画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若画面曝光过度,则会导致画面泛白,使高光部分的层次丢失;若画面曝光不是很充足,则低光部分的层次就会变少,暗部上的细节也将无法很好地体现出来。

2.精准聚焦

在拍摄静态的镜头时,需要进行变焦。要熟练运用变焦镜头,做到能够精准地调整焦距,使所拍摄的物体的影像达到最佳清晰度。此外,拍摄时还可以增加一个大尺寸的监视器,以便更好地判断和调整清晰度。

3.照明配合

第三,在拍摄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柔和的光线。注意使用软光灯进行照明,不要使用硬光,尤其是在拍摄人物的脸部时。要想使光线变得更加柔和,应该在聚光灯的前面加上柔光纸,从而使光线成为更加柔和的散射光。

(二)提升拍摄人员的创作水准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片,在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同时,也表现着拍摄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核的理解。在拍摄的过程中,所拍摄的内容融入了拍摄人员对艺术的理解。为了使拍摄的影片能够拥有真实的情感和能得到广泛的传播,拍摄人员要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保持所拍摄对象的原真性

拍摄人员所拍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某一时代的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智慧凝结的成果。拍摄人员在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考虑人们的情感思想等内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拍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但反观当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部门,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宣传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局限性,不能很好地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很多拍摄人员总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成为一种表演或展示,将其载体和形式从真实的物质中分离出来,这种做法是极其不可取的。例如山歌,当前数字影像呈现出来的更多只是一种表演形式,与山歌发展的大环境相脱离,观众看到的只是被加工之后的、并不完整的东西。因此,除了要注意表现拍摄内容的可视性之外,还要注意最大程度地发挥影视拍摄的优势,将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原生态地展示出来。

2.要注意真实情感的表达

在拍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片时,拍摄人员被赋予了保护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这就要求拍摄人员在进行创作时,要有足够充沛的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拍摄的影片中,以便能让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更加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情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宣传。因此,拍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片时,拍摄人员要始终投入非常真实的情感,做到与观众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与心灵上的对话,使观众置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之中。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拍摄人员和观众们才能真正地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

参考文献:

[1]朱彬.数字影像在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50-51.

[2]翟建东.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20(16):15-16.

[3]费宇拓.数字影像在海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2018(2):8-12.

[4]邵娣,吴冰心.高清数字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5):43-44.

[5]陈晓彬.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保护规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7.

[6]徐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体技术下的保护与发展:以唐卡艺术App平台为例[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7]冯思婧.数字影像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优势作用[J].电影评介,2011(12):83-84.

作者单位: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
以电影为例试论当代数字影像
作品赏析(4)
数字影像在城市公共性雕塑中的应用价值
WZW—bewell摄影月赛
江西省数字影像协会成立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