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红
[摘 要]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是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规律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也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组成部分。师范类专业认证注重“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强调“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毕业目标的达成。在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双重驱动下,必须从课程内容的重构、课程资源的开发等途径进行改革,从而提高教學质量与教学效果,推动高校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 年度贵州师范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项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下一流课程”(2020XJKC02)
[作者简介] 朱 红(1983—),女,云南德宏人,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4-0114-04 [收稿日期] 2021-04-09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的通知》(教师厅〔2015〕3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等文件的颁布与执行,倒逼师范院校掀起课程改革浪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必修的一门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也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所占比例较高的组成部分,因而顺应时代发展需要,进行有效变革,势在必行。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课程性质与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本课程是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学习规律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1]。但传统的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知识性不强、课时有限、教师教学理念落后,这些因素制约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形式常以教授法为主,方法简单且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缺乏学生个性学习的空间,学生思辨创新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忽视了对学生应用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要建设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两性一度金课”[2]的政策导向下,要想把“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打磨成学生满意的金课,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构的实践探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我校教师教育类发展方向必修课程,共3学分,48课时,在第3学期面向全校所有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由教师教育学院统筹管理。为积极应对教师资格“国考”、师范类专业认证等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教研室在2018—2020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在课程内容重构的探索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课程目标的修订与完善
1.积极应对师范专业认证,课程目标向“一践行三学会”转变。为应对我校应用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师范类专业的认证工作,对照《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毕业目标,确定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践行师德·教育情怀(权重10%)、学会教学·教学能力(权重45%)、学会育人 综合育人(权重30%)、学会发展 沟通合作(权重15%)”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设定从过去的“知识、技能层面,能力层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向“一践行三学会”方面细化,以“教学能力”“综合育人”为核心目标,适应了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需要。
2.精准定位,课程目标再调整,凸显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师范性。2020年,对原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又做了比例分配的调整和“学会教学”及“学会育人”的优化,四个课程子目标的比例分别为10%、40%、40%和10%。期望师范生学习了本课程后的目标定位由过去突出心理学类课程专业性(能为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技能准备的课程目标定位)向教师教育类通识课程师范性(学生能较好地运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实践,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转变,使该课程的“教学能力”“综合育人”核心目标更具有专业针对性和现实可操作性。
(二)课程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1.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需求,初步尝试课程内容模块化。我校“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教材为刘万伦、田学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共10个章节。按照学校要求,该课程内容模块化重构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导论(对应课程目标1和3、教材第一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对应课程目标3和4、教材第二章)、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对应课程目标3和4、教材第三章和第四章)、学习心理(对应课程目标2和4、教材第五章至第九章)、教师心理(对应课程目标1、教材第十章)”五大模块。
2.合理利用微课、慕课等网络资源,优化课程模块化内容。2020年,教材更换为连榕主编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共13个章节。结合新旧两本教材,最终将内容体系优化为“学习导论(对应课程目标1)、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对应课程目标3和4、教材第一章至第六章)、学习与教学心理(对应课程目标2和4、教材第七章至第十二章)、教师心理(对应课程目标1、教材第十三章)”四个板块,增加了教材中没有的“绪论”部分知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匹配更具针对性。另外,还根据新教材中的二维码数字资源和中国大学生慕课资源进一步细化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为教师积极探索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三)课程考核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前,本课程的期末成绩由平时成绩(20%)、考勤(10%)和期末考试成绩(70%)构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改为由过程性评价(占比40%)和期末考试(占比60%)两部分构成。过程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和作业(20%)两部分,每个课程目标必须布置1次作业并评分。为强化“学会教学”和“学会育人”两个课程目标,2020年对原有的2018年版课程大纲进行调整,只需针对课程目标2和课程目标3各布置1次作业即可,并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评分标准,确保课程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公平性。
(四)期末考试考核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为改变试卷命题灵活度低、操作性弱的现状,在原有大纲基础上,新大纲结合试卷命题“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四个层次能力考核要求,将每一个课程目标的考核要点进行归纳,除限定每一章节的客观题分值外,留出一部分比例用于简单应用或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增加了考核的弹性,易于操作。
改革后,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对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并广泛使用案例分析和教学活动设计,突出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3]。为此,期末试卷中会安排一定比例的历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贵州教师招聘试题或相关题目,从而进一步提高本课程考核的针对性。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探索
(一)课程教学要件的统一化及变革
针对2018级师范生的课程教学,教研室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实现教学课件、教师教学手册、实践教学记录本、学案、学生学习手册等资源的共享。2020年,又根据新教材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编写了统一的教学课件,并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调整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讲义)》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设计)》两个手册。教学讲义可供任课教师重复运用,明确“教什么”。教学设计需要任课教师根据表格内容填写,有针对“一践行三学会”课程目标达成的计划和总结,侧重“怎样教”和“教得怎么样”。
为方便学生学习,教研室针对2018级学生制定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学生学习手册(实践)》。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应用,我们发现手册存在内容繁杂、研究设计难度较大、作业次数较多等问题,为此,重新调整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实践·课后作业)》,内容包括学习指南、学习需求与学习计划、自我介绍、作业1、作业2、合作学习心得、课程目标达成自评表、课堂随笔这几个部分。更改后的手册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二)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及完善
为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教师资格考试,拓宽知识面,教研室积极搜集与该课程相关的配套资源库,如试题库、教学案例库、教育心理学电影、教育心理学名家名著等,初步选定并撰写了45个教学节点的脚本。2020年,教研室又组织教师根据新教材完善教学案例库、考试题库并建设了实践教学活动库,制订2019级师范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实施方案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线上·自主学习)。
四、“发展与教育心理學”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及持续改进
(一)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为积极探索本课程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研室从我校2019级27个师范类专业教学班级中选取11个班级(其中文史类4个班,理工类4个班,艺体类3个班)作为试验班,共有6位任课教师参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并按照2019级师范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实施方案执行。临近期末时,教研室通过问卷星向2019级担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和学生分别发放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调查问卷》(教师版和学生版),并将问卷相关数据采用“SPSS格式”导出,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现仅对课程建设方面的调查情况进行如下描述和分析。
1.教师对课程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最终有7位任课教师提交了问卷:男教师1人,女教师6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未定级教师1人。调查结果表明:(1)接受调查的7名教师都给学生介绍过本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等基本情况,71.4%的教师还详细介绍过;(2)85.7%的教师对教研室所提供的教学要件如课程大纲、课件、教案等感到满意;(3)85.7%的教师对课程的考评制度感到满意。大部分教师认可教研室提供的教学要件,对课程考评制度感到满意就是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成效的有力证明。
2.学生对课程建设情况认知的调查分析。2019级的师范生最终提交问卷1253份(男生277人,女生976人;文史类专业501人,理工类专业学生514人,艺体类专业学生225人,专业信息不明确的有13人;试验班学生510人,非试验班学生607人,班级信息不明确的学生有136人)。调查结果表明:(1)98.8%的学生了解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考核等基本情况,存在显著的班级类型差异(X试验班=1.58,X非试验班=1.65,T=-2.60,P=0.01
X艺体类=1.90,F=4.22,P=0.006
0.001
X理工类=2.02,X艺体类=1.76,F=5.62,P=0.001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与持续改进
1.课程建设在追求规范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简化,提高课程建设实效性。目前,本课程有统一和规范的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讲义)》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师教学手册(教案·教学设计)》等教学要件,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存档。但在规范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教学能力的发挥,使课程教学重心向资料的填写、收集与存档倾斜,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荷。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还须进一步简化相关教学要件,让教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从而促进教师教育类课程总体质量的提升。
2.课程建设在追求共同性的同时还须进一步优化,凸显专业类别的差异性。为积极应对师范类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课程教研室组织编制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实践·课后作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学习手册(线上·自主学习)》等学生学习手册,针对“一践行三学会”的课程目标设计了相关的模块要求学生填写并上交存档。调查发现,文史类和艺体类学生对这些教学要件的满意度较高,而理工类学生却不以为然。他们更喜欢动手操作,而非通过书写方式来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今后的课程建设中,在追求共性的同时,还须考虑学生所学专业,在个别教学环节中凸显专业类别的差异性,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赵晓英.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才智,2018(2):75.
[2]张海霞.公共心理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师教育论坛,2020(25):287-288.
[3]杨梅,郑枫.“国考”背景下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遵義师范学院学报,2016(3):115-117.
Practical Research on Content Re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Normal Universities
ZHU Hong
(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 As a general compulsory course of teacher education in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cuses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rules, and it is also a high proportion part of the national teacher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focuses on “student-centered, output-oriented,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and emphasizes the achievement of the graduation goal of “practicing teachers ethics, learning to teach, learning to educate and learning to develop”. Driven by the “national examination” of teachers qualifica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must be carried out through course content re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 so as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and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education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