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S”模式下高校教师教育合作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1
——以《中学地理活动设计》为例

2021-11-29 10:27李双月王丰年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师范生高中生中学

李双月,王丰年

(惠州学院 地理与旅游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正值“U-G-S”协同培养模式在全国相关区域大力开展之际,通过惠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中学地理活动设计》本科课程的教学实践,对“U-G-S”模式下共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实践探索,以持续改进。

一、“U-G-S”模式概述

“U-G-S”模式最先由东北师范大学提出并不断修正,主要是指以“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参与的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niversity-Government-School)”[1]合作开展“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研修等系统性工作”[2]的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U-G-S”模式遵循“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各方获益”的发展原则[3],促进未来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共同发展。

在三方合作中,师范院校作为理论引导者,主要负责顶层设计、技术指导、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广大中小学校提供实践指导和实践场域,共同致力于教师教育的发展[4]。

二、《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设置

在广东省“新师范”人才培养[5],惠州学院、惠州市教育局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背景下[5-7],惠州学院与惠州市实验中学合作开设了《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授课对象为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课程分三个阶段推进(见表1):首先,准备阶段,高校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研讨制定教学与实践方案;其次,理论课阶段,中学教师主要承担教学与实践指导任务,师范生学习理论的同时按照课程要求,策划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第三,实践课阶段,师范生作为实践活动组织者(教师角色),指导高中生参加活动,中学教师观察、辅助活动实施。课程结束,总结反思,积累经验。

表1 《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各阶段的合作方式

《中学地理活动设计》的理论课为第1-4周,每周2课时,讲授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师范生以4-6人为一组,策划与撰写活动方案。实践课为第5-18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每次活动时长约2-3小时(表2)。

表2 《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结构与主要内容

(一)《中学地理活动设计》的理论课程

理论课包括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设计的目标、类型、流程和地理活动实施的方法,核心内容是确定地理实践力提升目标、指标与内容。根据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将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提升目标分为“实践技能与实践方法”“科学精神与意志品质”两个一级目标。根据新课标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内容要求划分出10个二级指标(表3)。为了实现可观察、可评价、可操作,将目标内容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行为[8-9]。

表3 地理实践活动目标与内容

(二)《中学地理活动设计》的实践课程

师范生在学习完理论课程之后,自由分组,选定主题策划与实施地理实践活动。本文以《植物园之行——屋顶花园》为例,说明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某小组选定植物主题,将惠州市植物园作为主要活动场所,通过调查需求、明确活动目标和评估证据、知识技能补缺、设计与实施活动等步骤完成实践课程。

1.调查需求。该小组成员在高中教师的指导下访谈惠州市实验中学地理组的教师,了解到惠州市实验中学正在做屋顶花园项目,希望高中生能够结合学校屋顶区域环境特征选择适种植物并合理布局;调查高中教学进度,了解高一学生已学完了必修1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基本能够说出惠州气候的基本要素、特征、成因等知识,水和土壤因素还没有系统学习;随机访谈高中生,了解到学生对于外出认识植物的兴趣较大,但大多不知道观察的方法。

2.明确活动目标和评估证据。该小组成员参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理论课所学的地理实践力的指标,结合实际需要和学生现有基础,制定如下活动目标和评估证据(表4)。由于高中生仅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相关知识,该小组将“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目标聚焦至“植物与气候的关系”。

表4 《植物园之行——屋顶花园》活动目标与评估证据

3.知识技能补缺。该小组成员根据活动目标和评估证据反思自身缺乏的知识与技能,并寻求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不了解实验中学屋顶的具体环境,需要考察;(2)不了解植物园的植物分布,需要去植物园踩点、考察,找出能反映气候对植物影响的代表植物,制定考察线路,编写考察解说词;(3)植物观察笔记的具体呈现形式、屋顶花园设计的注意事项,需要查找资料学习,制作学生活动手册;(4)屋顶花园模型的制作所需物资,需要查找案例了解;(5)活动内容和表述是否科学严谨,需要高校教师指导;(6)活动如何贴合高中生最近发展区,如何用高中生的语言设问,需要高中教师指导。

4.设计与实施活动。该小组成员根据活动目标和评估证据,结合所学知识与技能,设计与实施活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物资准备和应急预案。活动实施时,注意观察学生表现,适当调整活动难度与进度。高中教师在活动中做好观察记录,考察高中生学习成效、师范生表现情况。

实践课程共开展了12项地理实践活动(表5),包括自然地理天文、地貌、水文、土壤、植物、自然灾害等,也包括人文地理城市、交通、商业区位、乡土文化等。活动场地主要为惠州市的科技馆、植物园、公园、商业街,以及两所合作学校的地理教育场馆。活动类型上,4项自然考察活动,2项地理实验,4项社会调查,2项自然调查和地理实验复合类型活动。“U-G-S”模式下,师范生结合自身知识与乡土地理教学资源,给高中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为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多机会。

表5 《中学地理活动设计》实践活动

三、《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解这门教师教育合作课程《中学地理活动设计》的教学效果,分别对中学生和师范生展开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惠州市实验中学高一、高二194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高中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满意度、对活动指导老师(师范生)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惠州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2017级地理科学专业共79名师范生进行调查,了解师范生对课程的评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师范生对《中学生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满意度、课程的有效性。采用小组访谈法结合师范生的小组活动总结进一步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生对地理实践活动满意度分析

为了掌握高中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满意度和适应情况,设计的问题与统计结果如下:

1.你对本次地理实践活动的满意度如何?

图1显示,学生对地理实践活动非常满意的人数占80.4%,比较满意的占18%,基本满意的占1.5%。

图1 高中生对地理实践活动的满意度统计

2.你是否适应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图2显示,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进度的适应情况,86.6%的学生认为进度适中,5.7%学生认为太快,7.7%学生认为太慢。

图2 地理实践活动学生适应性统计

以上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地理实践活动满意,活动设计的进度难度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学生适应情况较好,有利于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课程开展卓有成效。

(二)高中生对地理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师范生)的评价分析

指导老师的能力素养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调查高中生对指导老师(师范生)的评价,问卷设计从师范生的亲和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解答疑难能力、实践指导能力这几个维度进行调查,问题和统计结果如下:

你认为活动指导老师在以下方面表现如何?

(1)有亲和力,能亲切、自然地与学生沟通。

(2)表达清晰,能明确表述活动要求与规则。

(3)组织有序,能把握活动开展的节奏。

(4)善于解疑,能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5)善于指导,能适时指导与帮助学生完成实践任务。

由图3可以看出,认为师范生能力“非常好”和“较好”的比重均在75%以上,说明师范生能够顺利组织开展活动、落实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任务。具体来看,亲和力、交流沟通能力的评价较高,“非常好”和“较好”占85%以上,可见师范生亲和力强,善于与高中生交流互动,能明确表述活动要求与规则。活动组织能力方面,60.4%的学生认为“非常好”,21.7%的学生认为“较好”,17.9%的学生认为“一般”。疑难解答能力“非常好”“较好”和“一般”数据分别为50.8%、27.9%、21.3%。实践指导能力方面这三个等级数据分别为47.1%、30.8%、22.1%。这三组数据评价相对较低,说明师范生在实践活动的组织、答疑、指导方面还存在问题,对实践力的培养有一定影响。

图3 高中生对地理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师范生)的评价

(三)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评价分析

为了掌握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评价,设计的问题与统计结果如下:

1.你对本次《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满意度如何?

图4显示,师范生对课程的满意率达到100%,其中“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达到80%。说明本课程受到师范生认可,有利于师范生活动策划与实施能力的提升。

图4 师范生对《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的满意度统计

为了明确各个课程环节对师范生的活动策划与实施能力提升的影响,设计以下问题:

2.你认为以下课程环节对你策划与实施中学地理活动是否有帮助?

(1)活动目的和案例学习(理论课)

(2)活动设计流程讲解(理论课)

(3)活动设计模板(理论课)

(4)活动实施的方法(理论课)

(5)教师指导下的小组讨论修改方案(实践课)

(6)实践活动实施(实践课)

选项设置为“非常有帮助”“有一些帮助”“一般”“没有帮助”,将“非常有帮助”和“有一些帮助”视为课程环节有效,将“一般”和“没有帮助”视为课程环节无效。将“非常有帮助”和“有一些帮助”两项数据累加作为课程环节“有效性”的数据,统计结果如图5。

图5 《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各环节有效性统计分析

图5显示,师范生对本课程理论课程的有效性评价较高,“活动目的和案例学习”“活动设计流程讲解”“活动设计模板”“活动实施的方法”各环节评分均达到75%以上,说明高中教师根据一线教学实践经验所设计的理论课程对大多数师范生有实际帮助。实践课程的有效性差异较大,其中“教师指导下的小组讨论修改方案”的有效性高达81%,说明高校教师和高中教师的指导对师范生成长帮助较大;“实践活动实施”为所有环节中有效性评分最低的,仅60%,说明部分学生没有从实践活动实施中获得经验。

(四)地理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针对“实践活动实施”有效性较低这一现象,笔者按小组访谈师范生查找原因,了解到不同小组对于“实践活动实施”是否有帮助的评价差异较大,主要与小组活动实施过程是否顺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有关。笔者进一步调查该项评分较低的小组活动总结,结合高中生对这些小组师范生的评价数据,总结地理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反思课程改良方法。

1.活动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对实际情况预估不够,个别活动环节占用大量时间,导致后面活动时间紧张,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与体验,影响活动成效。应通过建立意义,提升师范生的目标意识和育人意识,更灵活地安排活动时间。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不应把按方案完成所有活动作为目的,师范生应聚焦活动对学生素养的提升,从育人层面思考问题,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训练、素养提升等。

2.小组合作效率不高。小组分工不明确,或小组成员没有明晰整个活动流程,导致活动中出现人手不足、组织混乱、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应通过反面案例学习,让师范生了解小组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通过评价量规的制定,加强对小组分工合作的考察,督促师范生的团队协作。

3.突发情况处理能力较差。实际活动过程中有学生迟到早退、天气变化、路人围观干扰等突发情况,活动秩序难以维持。应通过加强踩点考察,确定适宜开展活动的场所;多次预演活动流程,预估可能的突发事件,想好对策,提升师范生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

4.对高中生水平预估不足。有师范生反思自己低估了学生的水平,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少数师范生无法在恰当时机指导学生实践,越俎代庖或放任自流影响学生的实践活动效果。应通过加强师范生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提升专业知识水平,能适时答疑解疑,给予指导;还应加强师范生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让高中生在活动中自主生成问题,甚至自主设计实践方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四、讨论与结论

通过《中学地理活动设计》的教学实践,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加强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

1.创新了高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紧密结合了中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中学生地理实践活动的指导者,理论联系实际,为培养未来优秀地理教师提供了良机。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与纽带作用,从教育部、省教育厅到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无论是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执行,还是财政支持,都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协同各方,不断推进,形成了“高校—政府—中学—师范生—中学生”共同参与的“U-G-S”人才培养模式。

2.提高了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成效。《中学地理活动设计》课程集合资源优势,设计周密,并开展了一系列地理实践活动,学以致用,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培养和锻炼,提高了教学技能和组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为中学生素质培养提供了条件。中学生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实践力得到有效培养,《中学地理活动设计》的教学效果得到再一次升华。同时,弥补了中学场地不足、人手不够等缺陷,填补了中学户外地理实践活动的空白。

“U-G-S”高校教师教育合作课程的建设,是师范院校、政府与中小学“目标一致、责任共担、资源共享、多方获益”的体现。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导向,“U-G-S”高校教师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并大力扩展到其他师范院校与师范专业。

猜你喜欢
师范生高中生中学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在多解中学创新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