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办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军期刊,创一流品牌
——《隧道建设(中英文)》创刊40周年发展历程与展望

2021-11-29 08:59隧道建设中英文编辑部
隧道建设(中英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英文隧道期刊

《隧道建设(中英文)》编辑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刻,《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迎来了创刊40周年。40年来,在主管主办单位、历届编委、理事/理事单位、审稿专家、作者、读者以及行业同仁的关爱和鼎力支持下,《隧道建设(中英文)》办刊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期刊质量和影响力稳步提升,现已成为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英文科技期刊。在此,本刊主编携编辑部全体成员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首过去40年,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建设规模、建设速度,还是已投入运营的工程数量等,皆为世界第一;同时,其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各项技术也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在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隧道建设(中英文)》紧跟其发展步伐,贴合工程建设实际,及时发表创新成果,用心做好服务,用一篇篇科技文献记录和见证了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华秋实。从创刊时的默默无闻、企业内刊,到如今的行业知名、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语科技期刊,《隧道建设(中英文)》已由一株幼苗成长为一颗大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在创刊40周年之际,本文主要从期刊概况、编辑出版发行情况、收录及引证情况等方面,回顾期刊40年发展历程,总结办刊经验,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吹响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进军的号角!

1 《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发展概况

1.1 期刊简介

《隧道建设(中英文)》原《隧道建设》,由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铁道部隧道工程局)主管,由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为铁道部隧道工程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

办刊宗旨是“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为读者和作者服务,培养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人才,为促进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交流与进步服务”。

目前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英文科技期刊,月刊,主要刊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系统性、导向性和争鸣性的优秀科技论文。

1.2 期刊发展历程

1981年9月,隧道局老一代隧道人创办了《隧道建设》期刊,报铁道部批准,为企业内刊,季刊。

2003年,经河南省科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内部刊物变更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ISSN 1672-741X,CN 41-1355/U),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2013年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

2017年,为配合“高铁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对外宣传、交流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创新成果和成就,在王梦恕院士的支持下,文种由中文变更为中英文,刊名由《隧道建设》变更为《隧道建设(中英文)》(新编ISSN 2096-4498,CN 41-1448/U)。

2019年,期刊归属地随主管、主办单位由河南省迁移至广东省(ISSN号不变,新编CN 44-1745/U)。

2 《隧道建设(中英文)》40年发展与进步

2.1 编辑出版情况

《隧道建设》自1981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41卷254期,共发表文献6 689篇。现每年出版12期正刊+1~2期增刊,正刊每期发表文章约20篇,平均每期发表2~3篇中英文双语文章,每年发表20~30篇中英文双语文章并汇集成英文特刊,带到世界隧道大会宣传、交流。

2.1.1 来稿量

自2003年公开出版发行至今,历年来稿量统计见图1。2003—2009年,年来稿量由300多篇逐渐增加至600多篇; 2010年,来稿量(受“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第三届科技大会论文集”和“第九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影响)首次突破1 000篇,创当时新高; 2011—2015年,来稿量由900多篇略有减少至700多篇,后又升至近1 000篇; 2016年至今,来稿量均在1 000篇以上,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21年来稿量有望突破1 800篇。这表明《隧道建设(中英文)》的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受欢迎程度也越来越高。

2021年统计数据截至9月30日。下同。

2.1.2 刊期

1981年刚创刊时暂未定期出版,1981年出版1期,1982年出版2期,1983年出版3期; 1984—2002年为季刊,每年出版4期(2000年出版1期增刊); 2003—2012年为双月刊,每年出版6期正刊+0~2期增刊; 2013年至今为月刊,每年出版12期正刊+0~2期增刊。

2.1.3 栏目

不同时期的期刊栏目设置不尽相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办刊特色。

1)1981—1988年,主要栏目有“文章”“科技动态”“会议消息”“译文”。

2)1989—1992年,主要栏目有“文章”“问题与思考”“科技动态”“译文”。

3)1993—2002年,栏目较为多样,每期的栏目设置主要依据文章内容设定,栏目划分比较细致,各期之间的栏目差别较大,代表性栏目有 “隧道(洞)工程施工技术”“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隧道施工通风”“隧道施工环境监测”“机械管理与维修”“隧道防水、注浆、病害治理”“全断面掘进机(TBM)施工”。2001年后,栏目划分逐渐统一和固化,主要栏目有“专题文章”“隧道及地下工程”“市政工程”“机械管理与维修”“桥梁与路基”“译文”“简讯”。

4)2003年至今,栏目划分更加清晰、全面,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研究与探索”“规划与设计”“施工技术”“施工机械”“消息”。并且,围绕研究热点和读者关注点,不断优化、创新,2015年新增“典型工程”栏目,2018年新增“数据统计”“监控与维护”栏目,2021年新增“川藏铁路隧道专栏”,进一步增强了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2.1.4 刊文量(含消息)

1)1981—2002年(公开发行前),历年刊文量统计见图2。自1984年成为季刊之后,至2000年之前,年刊文量最少的是1989年的29篇,最多的是1987年的58篇,平均每期刊文量不足15篇。2000—2002年,刊文量大幅提升,年刊文量在100篇左右,平均每期刊文量达到20多篇。

图2 1981—2002年历年刊文量

2)2003—2012年(公开发行,双月刊),历年刊文量统计见图3。年刊文量从100多篇逐渐增加到300篇左右;其中,2007年,由于出版了“第六届海峡两岸隧道及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章120篇,刊文量达到了330篇。

图3 2003—2012年历年刊文量

3)2013—2021年(月刊),历年刊文量统计见图4。年刊文量均在300篇以上,2019年刊文量首次突破了450篇。

创刊40年来,为办成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大刊、名刊,在《隧道建设(中英文)》历代办刊人的不懈努力下,由企业内刊到公开出版发行,由季刊到双月刊再到月刊,通过改期扩容,刊文量不断增大,页码不断增多,期刊变得越来越厚,期刊的“份量”也越来越重。

图4 2013—2021年历年刊文量

2.1.5 发表文献特征

下文以10年为一个阶段,分4个阶段从研究主题、发表文献的机构、作者、下载量排行等方面对发表文献情况进行统计(数据来源: 中国知网; 检索时间: 2021-09-30)。

2.1.5.1 1981—1991年

1)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如图5所示。

图5 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

2)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10)如图6所示。

3)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如图7所示。

4)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10)如表1所示。

图6 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10)

统计时不区分作者为第几作者。

表1 1981—199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10)

2.1.5.2 1992—2001年

1)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如图8所示。

图8 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

2)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23)如图9所示。

图9 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23)

3)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如图10所示。

图10 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

4)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20)如表2所示。

表2 1992—200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20)

2.1.5.3 2002—2011年

1)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如图11所示。

图11 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

2)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40)如图12所示。

图12 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40)

3)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如图13所示。

图13 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

4)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30)如表3所示。

2.1.5.4 2012—2021年

1)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如图14所示。

2)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40)如图15所示。

3)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如图16所示。

4)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50)如表4所示。

表3 2002—201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30)

图14 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前40)

图15 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机构分布(前40)

图16 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作者分布(前40)

表4 2012—2021年发表文献的下载量排行(前50)

2.2 发行情况

2.2.1 发行方式

1)1981—2002年,由于是内部资料,因此主要赠送隧道局内部相关单位,仅有少量用于外部单位交换交流;

2)2003年公开发行之初至2008年,采用本刊编辑部自办发行及非邮发联合征订(非邮发代号: 9498)的发行方式;

3)2009—2015年,采用编辑部自办发行、邮政发行(邮发代号36-329)和非邮发联合征订(非邮发代号:9498)的联合发行方式;

4)2016年至今,主要采用编辑部自办发行和邮政发行(邮发代号36-329)的方式。

2.2.2 发行量

2003—2005年公开发行之初每期发行量为300~700册,2006—2010年每期发行量为1 000~2 000册,2010—2020年每期发行量为2 500~3 000册; 2021年上半年,期刊进行了发行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取消了部分赠送,目前每期发行量稳定在2 000册左右(根据订户需求动态调整)。

2.3 收录情况

2.3.1 国内收录情况

《隧道建设(中英文)》国内收录情况见表5。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期刊收录范围越来越大,收录平台也越来越高。

表5 《隧道建设(中英文)》国内收录情况

2.3.2 国外收录情况

《隧道建设(中英文)》国外收录情况见表6。目前虽然入选了一些国外数据库,不过入选的国外数据库层次还不够高,期刊的世界影响力还有待大力提高。

表6 《隧道建设(中英文)》国外收录情况

2.4 引证指标及影响力

2.4.1 中国知网

2.4.1.1 世界影响力

中国知网发布的《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2019统计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的世界影响力指数在道路工程学科(该学科共收录14种期刊,其中中国大陆期刊仅2种)排名第10,位于Q3分区,具体影响力指数见表7。

表7 2019统计年《隧道建设(中英文)》世界影响力指数

2.4.1.2 国内影响力

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显示:

2020版—2019统计年,《隧道建设(中英文)》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影响力指数CI排序为11/155,复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序为5/155; 2021版—2020统计年,《隧道建设(中英文)》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影响力指数CI排序为6/155,复合影响因子学科排序为6/155。期刊影响力指数CI排名上升了5位,排在了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前列。

由中国知网统计的近10年《隧道建设(中英文)》主要引证指标见图17。

(a) 复合影响因子

(b) 复合总被引频次

(c) 基金论文比

(d) 他引总引比

2010—2020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知网文章WEB下载量见图18。

图18 2010—2020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知网文章下载量

2.4.2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显示: 2020版—2019统计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的扩展影响因子达到2.479,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交通运输工程3个学科131种期刊中排名第2。

由万方数据统计的近10年《隧道建设(中英文)》主要引证指标见图19。

根据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统计的期刊引证情况,可见近10年《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基金论文比、他引总引比等指标均在不断提升,文章下载量也在逐年攀升,期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5 刊、网、微融合发展情况

2.5.1 网站

2009年,创建了《隧道建设(中英文)》官网(www.suidaojs.com),实现了远程办公。2020年,完成了官网升级及优化,改版后的网站页面更加实用、美观,优化了高级检索模块,并新增了更多的功能版块,如“最新录用”“下载中心”“英语出版”等。

截至2021年9月30日,网站注册作者21 738位、注册读者21 281位、注册外审专家2 906位(其中参与过审稿的有1 594位),网站摘要累计点击689万次,全文PDF累计下载335万次。2009—2021年摘要累计点击量统计见图20,全文PDF累计下载量统计见图21。

2.5.2 微信公众平台

2014年,开通了《隧道建设(中英文)》微信公众平台。截至2021年9月30日,平台订阅人数达到19 426人,日常推送期刊动态、专家论坛、典型工程、数据统计、行业新闻、学术会议及征文通知、会议报道等,篇均阅读量超过2 500次,单篇最大阅读量超过3万次。

2015—2021年《隧道建设(中英文)》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统计见表8。

根据领研网发布的统计数据,《隧道建设(中英文)》微信公众号入选“2021第二季度·全球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500强榜单”,位列第214名,并入选“2021第二季度·中国学术期刊微信传播力100强榜单”,位列第62名。

2.6 编委会、理事会发展概况

2.6.1 编委会情况

2003年公开发行伊始,《隧道建设》即组建了编委会,由30位顾问委员和31位编委委员组成,郭陕云、王梦恕任编委会主任,刘招伟任主编,干昆蓉任副主编。2006年,主编由刘招伟变更为张炜; 2016年,再由张炜变更为洪开荣。2005年,副主编由干昆蓉变更为冯晓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历届办刊人的共同努力下,《隧道建设(中英文)》编委会不断壮大,由最初的68人发展至目前的157人,人员结构也更趋合理,为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a) 扩展影响因子

(b) 总被引频次

(c) 基金论文比

图20 2009—2021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网站摘要累计点击量统计

图21 2009—2021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网站全文PDF累计下载量统计

表8 2015—2021年《隧道建设(中英文)》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统计

2020年11月,《隧道建设(中英文)》第四届编委会成立,由何华武院士担任编委会名誉主任、陈湘生院士担任名誉主编,新增多位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委员和编委。编委会调整后,顾问委员39人,其中,24位中国两院院士、3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编委委员94人,其中,5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4位长江学者、20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同时,为充分调动青年专家参与办刊的积极性,首次组织成立了由23位行业青年专家组成的青年编委会。

为提升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积极发展国际编委,国际编委的数量不断增加,由2016年初的2人发展至目前的12人。国际编委主要是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日本、挪威、丹麦、法国等国家的知名专家,其中,国际院士2人,国际隧协副主席1人、执委1人。

2.6.2 理事会情况

2007年10月12日,在河南洛阳召开了《隧道建设》理事会创立大会暨首届一次理事会议,通过了理事会章程和组织架构。首届理事会由65家理事单位组成,其中有20家常务理事单位。

自理事会成立之后,2008年12月10日在福建厦门召开了首届二次理事会议及学术交流会,并参观了厦门翔安海底隧道; 2009年12月7—9日在湖北恩施召开了首届三次理事会议,参加了宜万铁路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参观学习宜万铁路的岩溶隧道及其处治技术; 2010年8月16—20日在河南洛阳召开了二届一次理事会议,并参加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学术及技术研讨会; 2012年10月9—12日在云南昆明召开了二届三次理事会议,并参加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第十七届年会; 2013年9月27—29日在河南洛阳召开了三届一次理事会议,参观了中铁隧道集团科技展厅,参加了隧道掘进机专业委员会第六次学术与技术研讨会,参观了新型无轨TBM; 2014年11月23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三届二次理事会议,2016年10月23日在四川成都召开了三届三次理事会议,2018年11月15日在安徽滁州召开了四届一次理事会议,这3次理事会议的学术交流部分分别并入了隧道分会的第十八、十九、二十届隧道年会; 2020年11月26日在广州南沙召开了四届二次理事会议,会后组织代表们到深圳参加第二十一届隧道年会。期间动态调整和更新理事单位构成和理事代表。

成立14年来,《隧道建设(中英文)》理事会不仅为期刊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支持,而且在促进行业交流与合作、推动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与进步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期刊积极为理事单位提供优先发表论文,刊登封面工程、理事单位风采宣传页及消息,开展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培训,合作出版专题及专辑,推荐行业专家等服务,同时积极吸纳、发展理事单位的专家成为编委及审稿专家,通过联合办刊,不断提升期刊的竞争力。

目前,《隧道建设(中英文)》第四届理事会由46家理事单位组成,其中有30家常务理事单位。

2.7 获得荣誉

2008年,《隧道建设》编辑部被评为“中铁隧道集团巾帼示范岗”。

2011年,冯晓燕被评为“中铁隧道集团先进女职工”。

2012年,冯晓燕被评为“河南省第三届期刊优秀编辑”。

2013年,《隧道建设》被评为“河南省第三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冯晓燕被评为“中铁隧道集团第三届十大杰出女职工”。

2015年,《隧道建设》被评为“河南省第四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翟进营被评为“河南省期刊优秀编辑”。

2017年,《隧道建设》被评为“河南省第五届自然科学期刊综合质量检测一级期刊”,编辑部被评为“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集体”;冯晓燕被评为“中国中铁先进女职工”。

2018年,在河南省期刊业务培训暨第十一届编校大赛中,《隧道建设》编辑部获得“优秀组织奖”,冯晓燕和李雪吟荣获三等奖;冯晓燕被评为“河南省五一巾帼标兵”“2018年度河南期刊行业优秀编辑”。

2019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编辑部被评为“中铁隧道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先进集体”;冯晓燕被评为 “中国中铁劳动模范”。

2020年,《隧道建设(中英文)》编辑部被评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先进女职工集体”。

3 为期刊发展所做的努力及体会

3.1 坚持办刊宗旨,明确发展目标

创刊以来,《隧道建设(中英文)》始终坚持办刊宗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致力于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交流与进步服务;突出办刊特色,选稿突出创新性、实用性、系统性、导向性和争鸣性;坚持质量第一,努力提升办刊水平和期刊质量,朝着“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领军期刊、精品期刊、双效双爱期刊”的发展目标持续奋进。

3.2 严抓审稿质量,严控编校质量

坚持编辑部查新初审、二审、小同行专家外审、主编终审四审制。坚守编辑、同行专家及作者的出版伦理,杜绝学术不端,严格遵守双盲审稿,每篇文章至少2位专家同意方可考虑录用。正刊录用率基本为15%~20%,且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正刊录用率为13.6%,坚持优中选优。

坚持三编三校、互校、作者校清样及专家审读,一篇文章多人把关,确保编校差错率在2/10 000以内,并尽量降低,不断提高编校质量。

3.3 紧跟前沿,引领行业发展,发表隧道及地下工程创新成果

1)发表行业大家文章,引领行业发展。近几年发表了孙钧院士、钱七虎院士、杨华勇院士、钮新强院士、邓铭江院士、蒋宇静院士、国际隧协严金秀主席、关宝树教授、郭陕云理事长、蒋树屏大师、李国良大师、肖明清大师、何川、赵勇、肖广智、王明年、仇文革、谭忠盛、李建斌、朱瑶宏、谭顺辉、刘飞香、洪开荣、王杜娟等一大批行业知名专家和学者的文章。共发表院士文章近50篇,近两三年发表院士文章14篇。

2)密切关注行业重、大、难、新工程,策划出版行业重大工程及创新专题,促进行业进步。近5年策划出版了18个专刊、专题和文集。例如: 我国内河最大的沉管隧道——南昌红谷隧道专刊,该工程获詹天佑大奖及鲁班奖;世界上一次性建成并开通运营里程最长的重载铁路——蒙华铁路隧道专刊;开展隧道全工序大型机械配套施工,并探索隧道智能化施工的高速铁路——郑万高铁隧道专刊;首届地下空间创新大赛优秀作品专题等。

3)发布行业最新统计数据,把握行业现状。发布了近几年我国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轨道交通、水下隧道、掘进机械等行业发展的最新统计数据。

4)报道行业重大典型工程创新成果,扩大世界影响力。例如: 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标志性工程,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水资源配置工程,我国在建最大的引水工程——滇中引水工程;世界首例双向8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工程;世界第七长大隧道、亚洲最长铁路山岭隧道、中国最长铁路隧道——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

3.4 做好服务,树立良好口碑

树立为读者和作者服务意识,及时处理来稿、及时审稿、及时通知作者,保证多数投至编辑部的稿件1个月内给作者回复,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稿件刊出周期(录用后一个月内知网首发,半年内刊出),保证文章的时效性。针对作者长时间未修回的稿件,定期与作者联系,提醒作者及时修回;针对专家超出审稿时间未审回的情况,要求送审人员及时催审。强调为作者服务的主动性、及时性、周到性、准确性及沟通用语和态度积极性,不断提高审稿及服务水平,树立良好口碑和品牌。

努力为作者提供增值服务。为作者研究成果(论文)的注册(注册DOI,及时上传网络)、认证、传播、保存等提供服务。经过多位同行评议进行质量把关、作者反复修改,使论文学术质量增值;经过三编、三校、互校、作者校对等编校加工过程,使论文的表达质量增值;严格遵守出版伦理,树立期刊品牌形象及声誉,使论文的学术信誉增值;上传论文至国内外知名数据库及网站,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推送、推广,提高论文和论文作者的显示度,使其影响力增值;长期的数据库、网站、图书馆保存,达到长效增值。

努力为读者提供方便获取的精品文献。经过约、组、审、编、排、校等25道工序的精选、修改、编校加工,为读者提供精品文献,并通过刊、网、微等多种渠道发布,方便读者获取和阅读。

3.5 发挥编委会、理事会作用,共同促进期刊发展

通过不断优化编委会组成,充实编委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基于编委学术活跃度、期刊帮助度和年龄结构等进行动态调整,切实发挥编委会在办刊中的作用。

通过吸引更多的行业翘楚单位加入理事会,获得更多办刊支持,日常做好与各位理事和理事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为理事单位做好宣传和服务。

定期召开编委会和理事会,确定期刊的发展方向、改革措施和工作计划;同时,发挥各位编委在审稿、组稿、撰稿及投稿方面的作用,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并以理事会为平台,做好期刊经营工作,为期刊争取一部分经济收入,促进期刊健康发展。

3.6 刊、网、微融合发展,拓宽学术传播渠道

通过刊、网、微融合,不断扩大传播渠道和影响范围。期刊定版后及时上传至《隧道建设(中英文)》网站,同时发送至知网、万方等各大数据库,在知网和万方优先出版,并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当期目录和优秀文章。

自2018年第8期开始,加入了国家新闻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发起的开放科学公益计划(OSID),每篇文章均附有作者的语音介绍,读者可向作者提问,与作者互动交流,作者还可以上传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实现增强出版,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3.7 出版英文特刊促进国际交流,提高期刊国际知名度

为宣传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和“高铁走出去”战略,促进国内外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交流与合作,自2017年起,每年出版英文特刊并带到世界隧道大会进行宣传和交流,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反响较好,也提高了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3.8 积极走出去宣传,开展写作培训,培养科技人才

每年积极参加、协办或承办行业重要学术交流会,例如: 世界隧道大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隧道年会、全国公路隧道学术年会等,了解行业专家、行业发展前沿,约稿、组织选题,宣传期刊。主动走出去,到国家重大工程现场或相关单位、相关高校开展交流,并进行科技论文写作及科技创新选题培训,帮助技术人员发掘工程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帮助技术人员和高校学生梳理选题思路,讲授科技论文写作思路、方法及要求等。在作者投稿、修改打磨及与审稿专家的探讨交流过程中,不仅实现了论文质量的提升,也促进了作者学术水平的进步。

4 前景与展望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中国品牌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未来赋予了科技期刊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同时我国科技期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站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隧道建设(中英文)》将以创刊40周年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领会相关意见精神,在“交通强国”建设、“一带一路”倡议、“高铁走出去”的行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坚持“为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交流与进步服务”的宗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提升办刊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出版服务能力,提高出版质量,继续坚持“走出去”宣传和交流,发挥隧道及地下工程科技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作用,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打造隧道及地下工程“一流领军”期刊、“双效双爱”期刊,为交通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英文隧道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隧道建设(中英文)》征稿简则
期刊问答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大型诱导标在隧道夜间照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