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妹 王武明 赵 龙
1.江西省胸科医院病理科,江西南昌 330000;2.江西省胸科医院胸外科,江西南昌 330000
目前,肺癌已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类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与死亡率水平在我国始终居于首位[1]。肺癌的病理类型不同,其治疗时所选择的方法及对药物的灵敏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对肺癌疾病实施准确的病理学分型可以为该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药物的选择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2-3]。采用经皮肺穿刺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刷检等方式对肺癌疾病进行检查,标本取材量少、组织挤压坏死发生的可能性大,这使得病情的病理学分型存在较大困难,进而使疾病的临床诊断受到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分子标志物检测方式对肺鳞癌和肺腺癌进行准确区分,可以为病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4-5]。本研究旨在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细胞角蛋白5/6、P63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指标检测方式对病情进行鉴别诊断的临床效果。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后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病变组织支气管镜活检切片各40 例,再抽取上述肺病患者的肺部正常组织支气管镜活检切片40 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1 组、研究2 组、对照组。研究1 组中,男31 例,女9 例;年龄42~76岁,平均(56.3±2.7)岁;患病时间1~13 个月,平均(4.1±0.5)个月。研究2 组中,男33 例,女7 例;年龄40~73岁,平均(56.0±2.5)岁;患病时间1~17 个月,平均(4.4±0.6)个月。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对象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各自疾病的诊断标准;②病情稳定;③自愿参与研究;④沟通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合并症;②存在治疗禁忌证;③病情危重。
将标本在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溶液中进行固定,选择石蜡实施包埋,然后进行HE 染色处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三组研究对象的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指标的阳性表达情况进行测定,比较检测结果。其中甲状腺转录因子1 的阳性染色部位在细胞核当中,细胞角蛋白7 阳性染色的部位在细胞膜/细胞浆当中,P63 蛋白的阳性染色部位在细胞核上,细胞角蛋白5/6 的阳性染色部位在细胞膜/细胞浆。
细胞核表现为棕黄色,可以认定为甲状腺转录因子1 阳性表达;细胞膜表现为棕黄色,可以认定为细胞角蛋白7 阳性表达;细胞核表现为黄色,可以认定为P63 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膜表现为黄色,可以认定为细胞角蛋白5/6 阳性表达[6]。
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指标的阳性表达情况。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频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1 组的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研究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 组的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指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三组研究对象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指标阳性表达情况的比较[n(%)]
临床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疾病的病理学类型和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近年来相关靶向治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利用,肺癌疾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增多并改进。对肺癌患者的病情实施准确的组织病理学分型十分重要,主要是由于病理学分型不仅仅属于独立预后因素的一种,同时还是决定治疗方案及效果的一个关键[7-8]。就该病患者的预后而言,相关报道指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Ⅰ期患者在5年内的生存率水平可以达到57%~67%,Ⅱ期患者在5年内的生存率水平可以达到39%~55%。鳞状细胞癌与处于同期的腺癌相比较而言,预后效果往往更加理想[9-10]。采用经皮肺穿刺活检、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刷检等方式对肺癌疾病进行检查,标本取材量少,组织挤压坏死发生的可能性大,这使病情的病理学分型存在较大困难,进而使疾病的临床诊断受到不利影响。因此,通过分子标志物检测方式对肺鳞癌和肺腺癌进行准确的区分,可以为病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就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法而言,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在治疗方式方面存在着较大不同[11]。对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通常建议选择全身化疗和放疗两种方式;而手术及分子靶向治疗则主要针对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使疾病治愈机会和生存率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当组织分化程度相对较差的肺活检的标本鉴别存在较大困难时,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提供更加理想的帮助[12]。
目前,肺癌已经成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类疾病,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与死亡率水平在我国始终居于首位。肺癌的病理类型不同,其治疗时所选择的方法及对药物的灵敏度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对肺癌疾病实施准确的病理学分型可以为该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及药物的选择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甲状腺的转录因子1 属于肺组织与甲状腺存在特异性的一种分子标志物,且甲状腺的转录因子1 能够对处于胚胎阶段的一些脑组织、甲状腺、肺基因的表达进行有效控制。甲状腺的转录因子1 对肺组织可以产生特异性较高的表达,其已经成为临床对肺原发腺癌和转移性腺癌进行鉴别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标志物,且小细胞癌中甲状腺的转录因子1 检测结果往往显示为阳性表达,这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提供重要线索[13]。在正常组织中,细胞角蛋白5/6 会在鳞状上皮、导管上皮基底细胞、肌上皮细胞、间皮细胞的位置进行表达,腺上皮位置的表达通常为阴性。因此,该项指标对肺鳞癌进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水平较高。国内外相关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细胞角蛋白5/6 在肺鳞癌中的灵敏度能够达到70%~100%[14]。细胞角蛋白7 是分子量为54 kD 的一种碱性细胞角蛋白类物质,在大多数正常组织的腺上皮和移行上皮位置分布。卵巢癌、乳腺癌、肺腺癌的细胞角蛋白7 检测结果均会显示阳性,而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腺癌细胞角蛋白7 的检测结果则通常为阴性。P63 蛋白属于P53 家族中的1 个新成员,其可以在大多数的鳞状细胞癌中进行表达,为肺鳞状细胞癌病情严重程度恶性进展评估中的1 个非常重要的标志物[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40 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成的研究1 组的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指标检测的阳性表达率均在85%以上,高于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组成的研究2 组,更高于健康肺组织组成的对照组,提示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四项指标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病情鉴别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后可以将其作为该病诊断的常规指标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使更多患者的病情能够在短时间内确诊,为其争取更多的有效治疗时间。
综上所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细胞角蛋白5/6、P63 蛋白、细胞角蛋白7、甲状腺转录因子1 四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指标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健康人群,临床中可以将其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情筛查和诊断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