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驱动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29 04:21任越葛强
兰台世界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训练项目档案学学术

任越 葛强

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型学科,档案学学科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严格追求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将创造性的发现作为学科前进之根本;也不像哲学社会科学那种显学学科,追踪社会热点与注重细腻且富有逻辑的情感表达;它所要研究的问题来自于档案管理实践,并最终以成果的形式反馈给实践,而这个过程可以被描述为一般事实的输入,创新事实的输出,其中需要创新思想与方法的融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来自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培养环节的训练。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长期的培养、熏陶中形成的。”[1]档案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通过学科、专业知识的摄取,以体悟的方式感受学术积累的乐趣;另一方面需要学生接受持续的学术训练,以自悟的方式感受学术灵感的迸发。而各级各类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则为学生提供了边研习边训练的提升学术能力的平台。

一、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结构分析

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发明、创造、创新、创作的核心[2]。人们在处理每一件事情、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时候,每个人表现出的创造力是不同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与人的思维方式、具有的知识、进行创新创造的目的和动机、看待问题的角度、所处的环境等不同。创造力的产生一方面依靠自身能力的提升与某一特殊因素的触发,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持续的知识积累而实现由量变到质变。如图1(见下页)所示,人的创造力是人的个性、思维与知识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知识因素占比最高,而思维因素占比最低。这就意味着人的创造力需要一定规模的知识储备,在个体兴趣与外在动力的促动下,依靠思维的灵动与点拨而实现创造力的迸发。

图1 创造力产生因素模型

依据创造力产生因素的模型分析,笔者认为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见图2)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学术思维、学术方法、学术写作与学术习惯。第一,学术思维是学生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要素。从高中升入大学后的学生很多处于高中阶段的知识学习的定势思维,尤其是采取了分学科分专业的专门化教学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入专业学习的情境中,进而会出现短暂的专业不适感。学术思维是打开学生学术思考,引领学术写作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学生无法产生对学术问题思考的动力,也就不会掌握学术方法,养成学术习惯。国内大部分高中教学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进入大学后,则需要教师从零起点开始唤醒与引导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让学生养成对所学学科或专业的学术思考意识,并使其能够独立从所学的专业课程与所接触的专业文献中发现问题。第二,学术方法是学生在进入学术写作之前应当掌握的,用来辅助学术观点产生的工具集,如文献查找与分析、社会调查、田野调查、实验等研究方法为学生学术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案例素材与佐证数据。因此,灵活使用各种学术方法是学生快速获得可供研究与分析的数据,或直接发现研究问题、探索问题解决对策的重要工具[3]。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知识储备一样是需要习得的,一方面要靠学生自悟,另一方面要靠教师的专业演示与实训引导学生掌握学术方法的应用。再次,学术写作是将学术观点运用学术语言与结构逻辑转化为文字表述的过程,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以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形式为主的学术作品。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学术思维的牵引与学术方法的熟练使用,学术思维为学生写作提供素材与写作的主题,学术方法为写作提供依据、论据与表述学术观点的逻辑结构。由此,只有具备一定学术思维、学术方法与实践的学生才能正式进入学术写作阶段,这也是为什么学术写作的训练课程安排在大学本科高年级的原因。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术语,并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或专业所在领域比较熟悉,能够通过一定的学术训练,形成学术观点,并转化为学术成果。专业术语为学生学术写作成果的专业性提供保障,保证学术成果观点与语言表述的专业性、可读性与严谨性。第三,学术写作主要指学术观点论证框架搭建与谋篇布局的能力,将自己的观点用学术语言的形式通过符合学术成果表达习惯的框架完整表述出来,对本科生来说是一件难度颇大且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笔者认为学术写作是学术创新这四个影响要素中最难达成,且需要随时不断调整、提升的要素。学术写作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学术思维与充分的学术方法基础上:缺乏学术思维,论文观点提炼不准确,学术成果难以成型;缺乏学术方法,论文结论难有数据或论据支撑,学术成果沦为形式。与普通文本写作不同的是,学术写作一方面需要以学科知识为背景开展,运用大量论据与学术术语论证学术观点;另一方面论文结构非固定式,但需要按逻辑关系将其内容进行串联,需要学生在阅读大量学术文献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论文结构搭建思路。由此,良好扎实的学术写作能力单靠一两次学术训练是很难提升的,它不仅需要学生通过学术思维的培养与学术方法的习得强化自身的学术素养,还需要学生阅读大量学术文献,并养成学术写作的习惯。第四,学术习惯是学术能力构成的终极要素,也是通过系统学术训练让学生达到的目标。学术习惯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如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惯性的学术思考与习作、理性学术思维的养成、理性学术批判与商榷等。学术习惯不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学术能力,而是通过学术思维、学术方法、学术写作的综合训练,加上个人的觉悟与知识结构的复杂程度不断积累而成,往往表现为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

图2 学术创新四要素

学术创新的四个要素互为因果,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如果没有扎实的学术积累与学术信念,学术写作与学术习惯是很难达成的,而如果缺乏了学术写作的惯性,学术思维也会因此丧失。作为本科生,首先要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科专业知识范围,养成常态化学术思考的习惯;其次要多多涉猎学术文献,再模仿、参考已有的高水平学术成果,掌握学术论文框架的逻辑关系的搭建,熟悉专业术语与学术惯用语;再次,通过经常性学术写作锻炼学术观点转化为学术语言的能力,在修改、完善、再修改等论文打磨过程中,掌握学术论文一般写作方法;最后,参与论文投稿与学术活动,融入学术群体,形成基于学科与专业认同的学术习惯。

二、创新训练项目对学生学术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种类型[4]。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主要以提高高校学生学术创新能力、孵化潜在创新成果为宗旨,鼓励高校学生以专业为背景,以创新为目标,立足于学术发展与社会实践,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思考、学术创作与科技创新。笔者通过近十年来指导本科生申报与承担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分析,认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学术创新四要素方面均体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

首先,培育学生学术思维。创新训练项目一般以本科二年级、三年级学生申报为主,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已经研习了大部分专业课程,在专业知识的获取量方面有一定保证,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可以一步步培养专业的学术思维。创新训练项目是触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这是因为一方面创新项目的诱惑力驱使学生主动思考学术问题,自主开展学术创作,特别是部分高校将创新训练项目纳入研究生推荐免试、各级奖学金评定的考核标准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的积极性,也促使学生融入学术研究氛围,围绕专业问题深度思考与成果产出。另一方面,经过多年在高校内的推广与实施,创新训练项目已成为一种全方位训练学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平台,从选题到开展研究,再到论文创作与推广、结项,学生会经历完整的学术训练过程,有助于有学术潜力的学生建构学术知识体系,同时也促使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状态,为其学业后续发展助力。

其次,学术方法的认知与实践。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均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类似于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为学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过程性指导。课程为本科生搞学术研究开启了大门,但由于缺乏充分的学术训练平台,以致很多学生在课后完成学位论文之时,依旧一头雾水。创新训练项目为本科生提供了践行学术研究方法、验证学术观点、解决学术问题的平台。一方面学生通过项目的申报,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各种可能性的选题进行回溯;通过项目的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对研究问题进行实证调研或采用实验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通过项目成果的撰写,采用综合归纳、逻辑分析等学术表达方法形成学术论文。在此过程中,不论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学生都经历了研究方法从陌生到掌握,再到熟悉的过程,甚至有些学生在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开展项目研究过程中触发创新思维的产生。

再次,学术写作的历练。创新训练项目的结题形式依据不同学科特点而定,主要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为主,其中以前两种居多,而且作为本科学生初次从事项目型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方式是最直接且最有效果的评价方式。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创新性研究能力的要求较高,且需要学生在项目有效期内完成论文写作与发表,难度较高。这种高强度学术训练一方面需要学生对学术论文选题十分熟悉,且能够运用合理的研究方法准确定位问题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训练学生有效掌握学术语言开展学术创作,并在与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中,积累论文写作的经验。

最后,学术习惯的养成。通过创新训练项目为期一年的完整训练,学生对学术研究过程有了更完整的认知,对教师传授的文献综述写作、学术论文框架搭建、学术研究方法、学术论文写作与交流等技巧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得到充分验证,学生也会对这种驱动式的学术训练有一套完整的学术心得。通过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得失总结,学生将在接下来的学术训练中,继续坚持学术研究信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塑成其坚持学术研究习惯和决心。

三、基于创新训练项目的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培养的路径

人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现代高等教育是建立在知识细分的基础上的,而知识的标准是可以测定的有效性,不是难以界定的德性。”[5]2018年12月,教育部经济和管理类教指委主任委员联席会议上首次提出“新时代 新文科 新经管”,对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拔尖经管人才培养进行了部署。2019年,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各个学科围绕各自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理念、专业建设、教师团队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而其中围绕“文科专业培养什么样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文科专业人才”的审视与反思成为新文科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档案学专业属于文理兼容,偏文科管理类专业,面向社会就业需求培养人才并非档案学专业教育的唯一目标,而培养兼具管理实践技巧与专业学术能力的人才才是新文科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而创新训练项目能够为学生学术能力的培育与提升提供训练的平台,有助于档案学专业新文科建设的开展与目标的达成。

1.以专业情感教育构建学生学术思维。众所周知,档案学专业属于冷门专业,虽然以第一志愿录取或按填写志愿录取的学生比例逐年提高,但多数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仍不高,而且多数学生都是压分数线被录取,录取的意愿普遍不高,缺乏专业热情,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开展专业情感教育尤为重要,一方面通过专业情感教育让学生抱有积极态度学习陌生的专业,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渐进式了解档案学专业,为学生搭建专业学习的思维架构。笔者所在学校在本科一年级安排了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授课教师经常会邀请已经就业或就读研究生的学生为本科学生分享学业与就业的方法与技巧。通过系列课程与分享活动的开展,学生对档案学专业的发展与未来学业、就业方向有了初步的认识。特别是近几年,课程邀请了曾承担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在各类创新成果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为低年级学生开设1—2学时的学术启蒙课,向学生分享各自在课题研究与孵化创新成果作品方面的经验与心得,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回应。专业情感是构建专业学术思维的重要基础,缺乏情感的支撑,学生对专业认识有限或表现出负面情绪,会严重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笔者认为专业情感教育应当从本科一年级开始,学术思维的引导与构建也同步开展,一方面通过学生经验分享与学术互助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可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引导学生渐进式进入专业学习与学术认知领域。

2.以学术创新为导向开拓学生选题视野。选题是创新训练项目的起始环节,对于本科生来说,选择合适的课题主题尤为关键,但本科生往往因专业能力受限而出现选题过大、过难、过易等问题。笔者认为鼓励学生承担创新训练项目,主要训练学生把握学术热点与兴趣点的能力,尤其是鼓励学生探索学科前沿问题、交叉学科问题、实践应用型问题。创新训练项目一般不建议学生完全选择前沿性问题开展研究,即以前沿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内核,如目前学界热点“数字人文”“数字记忆”“区块链”等。这是因为一方面这些热点并非来自于档案学界,部分观点或理论来自于其他学科或某个行业,学生在驾驭这类前沿问题时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对前沿问题理解能力有限,往往探索问题点到为止,难以起到学术训练与扩展视野的作用。另一方面,目前档案学界中很多前沿问题的研究需要以技术手段作为支撑,如不了解其中的技术原理或掌握一定的技术方法,很难深入分析与把握其中的精髓,最终得到的结论往往没有针对性,缺乏事实依据。由此,笔者认为档案学专业学生在创新训练项目的选题上可侧重于行业需求与社会实践热点问题,这些选题往往来自于行业内部,学生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就可以掌握其中的研究门道,课题研究易于操作,不复杂,且容易出成果。同时,这种选题需要学生走进行业内部或走入社会基层开展有限规模的社会调研,学生们可通过对行业与社会基层的调研,提升对行业行情的了解,同时也训练其对社会调研方法的使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课程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项目申报。创新训练项目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储备与基础学术训练经验的学生参与,为提高学生参与学术训练的积极性,必要的课程调整与针对性学术训练课程设置尤为关键。首先,笔者所在高校在本科一年级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让低年级学生较早接触到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为学生参与学术训练打下情感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档案学专业将专业八大核心主干课程循序渐进地安排在本科前五个学期,并适当设置技术工具类课程,让学生在本科三年级下学期前基本上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研习。同时,鼓励核心课程增加前沿知识与期末短论文、学术海报等考核方式,让学生在进入学术训练前对学术研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其次,在高年级课程中增设学术训练课程。笔者所在高校在本科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了“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必修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为学生安排基础性学术训练内容,引导学生科研入门;另一方面为学生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写作做准备。该课程主要遵循了一般学术研究的基本步骤:选题→查找文献→文献综述→论文框架搭建→研究方法→论文写作→论文投稿与论文答辩→科研项目申请书撰写等。虽然课程讲授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学术行为的初级训练,但学生通过一个学期完整的学术训练,能够基本上掌握学术训练的基本步骤,并对文献获取与分析、研究方法使用、研究思路与框架搭建等核心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通过“选题→论题→定题”的过程性指导,加上对创新训练项目申报与研究的全方位讲解,这对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十分有益。

4.以指导教师为辅助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学术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靠学生通过自学、自悟与课程辅导实现,另一方面要靠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实现。指导教师在学生学术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术写作训练的指导。创新训练项目一般以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结题,学术论文的创作将围绕项目的主题展开,运用与主题研究相关的方法开展数据采集与文献阅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将完成项目论文的框架搭建与写作;调研报告多以解决档案行业实践问题而展开,写作结构不能以纯粹的文字式的内容作为主体,而必须要了解专业实践,并提出建设性方案。指导教师需要从学生知识储备出发,为学生量身推荐学术文献,指导学生对创新项目选题进行深入解析,为学生做课题提供思路支撑。从学生能力出发,指导学生搭建论文框架思路,指导学生规范写作论文并提出修改意见,如需要走访社会档案机构开展社会调研的,还需要指导教师协助、协调、沟通。除在学术写作方面的指导外,邀请具有学术潜质或学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课题组开展学术训练对学生自主开展学术研究影响较大。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往往选题比较新颖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挑战性,项目研究规模比较大。项目基础数据的采集、项目研究前期文献搜集与文献分析等开展项目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可交由学生完成。一方面,这些基础性科研工作对学生来说力所能及,且能够接触这些项目材料,有助于其自身知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基础性研究有助于学生在训练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点,以分支课题的方式申请学生创新项目,因为前期基础工作比较扎实,且来自于教师主持的高水平项目,中标率会很高。此外,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也为教师节省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时间,学生也因参与课题而获得学术上的收获和学术研究的满足感。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研究,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这被列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环节,以项目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主轴。档案学创新教育在近些年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获,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主,加之两年一届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档案学专业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培育并产出了一大批具有浓厚创新元素的学术成果,这对档案学专业学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学术能力提升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教育工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术能力提升不仅仅依靠专业自身的教学改革完成,还需要从多角度、多领域设计不同的情境,使用多样的方法来提升档案学专业学生的学术能力。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是未来档案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基础,也是学科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夯实学生学术基础训练,提升学生学术研究与表达能力,在专业与学科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专业发展大环境下,档案学学科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训练项目档案学学术
历史追溯与革新路径: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特征阐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青岛市档案学会举办2020年档案学优秀成果和优秀论文评选
更 正1
更 正2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与探索
试论高校拓展训练项目的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