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雅丽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常德 415000)
2012 年12 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专业标准》,标志着我国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标准》在教师专业能力这一维度就沟通与表达提出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语言运用,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并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与学生、同事、家长之间的良好关系。①由此看来,沟通与表达能力是师范生必备的能力,更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核心能力与基本能力。
近年来,师范院校学生的素质呈整体下滑的趋势,文化底蕴不深厚,逻辑思维不清晰等原因,使得大部分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未达到《教师专业标准》中的要求。在对学生的访谈中问及“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健谈的人吗?”时,大部分学生表示平时很少主动与人沟通,渴望与人交流但又觉得难为情。由此可见,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地沟通障碍,缺乏系统的表达技巧。在对教师的访谈中问及:“本班学生在课堂上口语表达能力如何?”时,很多教师一致表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与交流的积极性不高,且表达时往往抓不到重点,缺乏条理性。大部分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恐惧或排斥课堂表达。
师范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当前许多师范院校却并未提供系统的指导。以我校为例,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时并未开设专门的演讲与口才、沟通与表达、口语交际等课程。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是将其贯穿到其他人文课程及第二课堂之中的。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受教学计划安排的影响,学生参与系统的交流讨论时间也极其有限。此外,普通话课程中对学生语音有系统的训练,但是重在纠正学生的普通话发音,很少涉及到表达与沟通。因此,师范生沟通与表达的培养不能仅限于某门课程的“夹缝”里,这是远远不够的。
调查显示,沟通与表达途径的单一,是阻碍学生口语表达与沟通能力提升的关键。以湖南幼专为例,作为师范院校,我校一些课程中会给学生上台试讲的机会,但由于一个班人数多,时间短等问题,导致65% 的学生失去上台试讲的机会,30% 的学生抓住了试讲的机会,但仅一次试讲并不能提升其口语表达与沟通能力,5% 的学生甚至连正式发言的机会都没有过。可见,学生的沟通与表达的途径和锻炼机会非常少。大部分学生反映,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很少有交流讨论。偶尔有,大家也不积极主动。平时,校园活动虽然很多,但很多人极少参加,活跃分子是固定的少数人。打开师范生沟通与表达的通道,让更多学生受益,势在必行。
沟通与表达是人的主观性活动,主动参与口语训练实践对于师范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欠缺这方面的主动性。以湖南幼专为例,80%的学生表示不愿也不敢主动在公众场合发表见解,往往总是等到被动点名后才硬着头皮发言。13.2% 的学生表示缺少必要的沟通技能,怕自己说出来的话没有条理、不够精彩不但不被对方认可反而遭受嘲笑。在与学生交流与访谈中了解到5%的学生表示沟通与交流必要性不大,他们将自身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在主观上有意回避语言交流。
儒家传统文化观念崇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反感“巧言令色”,以含蓄讷言为美德,视能言善辩为油滑,加上历史上每每有“祸从口出”的故事,遇事三缄其口,明哲保身便成为人们的习惯,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说话的心理定式。②然而,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若想在人才济济的人潮中脱颖而出,必须摆脱那些不利于积极表达的心理定式,无论是课堂还是生活中,都应抓住锻炼语言表达的机会。作为一名师范生将来必将走上教师这个岗位,与学生、家长、同事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需利用语言这一交流工具,建立和谐、积极向上的交流群。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考高分才是王道。注重课堂内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基本能力的提高,忽视了课外对综合素质的训练。以语文课堂教育为例,语文这一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书这几方面,但为应付考试,往往突出“读”“写”这两方面要素,忽视甚至忽略了“听”“说”这两项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说”的终极目的就是在于和人的交流,因此学习语文要学会怎么说话。而“说”是“写”的基础,除了口头表达,还要学会怎么将你心中所想表达出来,须知,口头表述和书面表达并不是完全统一。在“说”与“写”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品质,提升自己沟通与表达能力。作为教师,能够清晰、准确地传达指令,能够利用语言的魅力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领略经典文本的迷人之处,是离不开语言表达的。
语言表达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门学问,涵盖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一般高校中类似于“普通话口语”“口才训练”“演讲与口才”“交际口语”这类的课程往往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学校公选课菜单中,甚至处于一种“可开可不开”的境地。③对于师范生而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几节选修课万万不能达到提升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效果。
伴随教师行业越来越专业化,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积累,还必须具备与这一职业相应的专业技能。而作为高校师范生,学生还未意识到“师范”二字的重量,还未从高中课堂中的莘莘学子的角色中转变出来,认为上课认真听讲,未来就能做一位好老师。在访谈那些上课积极发言,踊跃表达自己观点的学生中,发现他们对自己的角色有准确的定位,能够克服内心的畏惧,能够抓住每一次发言的机会锻炼自己口语表达。而那些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沉默的学生,大部分认为,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记熟就可以了,至于表达没有什么必要,害怕表达欠缺遭受白眼,这种过于重视他人评价的心理,导致发言恐惧,使得学生在为时不多的课堂表达上,都无法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为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尤其是适应相应专业职业岗位工作需要的人才。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通过言语沟通与交流教育引导学生是最基本的教师能力,也是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师范院校应该树立以职业需求和学生需求为导向,以课堂实践为载体,学练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突出师范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培养目标,精选符合学生专业发展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内容。与此同时,转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创设情境,培养其在特定情景中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调查研究显示,师范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欠缺,部分原因是因为缺乏系统的指导。针对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该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为师范生打造一套体系完整的沟通与表达能力训练课程,一方面体现师范院校的教育特色,另一方面科学地对师范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而一套系统的训练课程前期必须注重学生基础语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授学生口语表达与沟通时的方法与技巧,追求语言艺术表现力。当然,作为师范院校,必须兼顾学生的专业及社会需求,为其开设一些实用口语类课程,包括面试求职、竞选演说、教师口语艺术等课程。只有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有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师范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联动。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都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以社会层面为例,语言的使用者是人,人的语言活动离不开社会团体。所以,师范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上去锤炼。如适当的布置口语交际作业,鼓励学生大胆地与他人接触、交流,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沟通与表达能力。以学校层面为例。首先,师范院校应将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除了现有的普通话、教师口语等课程外,还应补充口语交际、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其次,组织丰富多彩的交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湖南幼专学子服务社区“四点半学校”的志愿者活动,让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迅速提升。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强国必先强师”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针对教师职业这一特质,新时代也赋予教师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语言表达能力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师能力,也是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这要求各师范院校在紧追时代步伐的同时,仍然要紧抓师范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只有稳扎稳打,理性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做好现代转型。
注释:
①教育部正式公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1 年 12 月 12 日).
②李海超.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现状分析及策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06):100-104+112.③温艳玲.浅谈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4);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