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艳 艾丽芳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毕节 551700)
前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全球知名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其实现了语言、体验以及即兴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有效融合,从真正意义上寓教于乐,对于学前教育来讲,价值极高。这一体系主要提倡的是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和实践中,激发其对于音乐的初始欲望和学习兴趣,对幼儿音乐启蒙意义重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基于本质上实现了乐中学、学中乐,符合学前幼儿的学习特点。我国现阶段开展的音乐教学依旧在沿用原始知识传授、教师领唱的方式,难以实现幼儿主动性的发挥,对幼儿个性化培养存在不良影响。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可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对推动幼儿身心素质健康发展也存在积极影响。
奥尔夫认为,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即为情绪和思想的表达,利用乐器演奏以及语言等方式,自然的表达,从古到今皆是如此,属于人类本能。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为发掘这种能力,至于表现的优秀与否并非最终目的,由此,针对幼儿的学前音乐教学,有必要改变传统教育理念,融入奥尔夫音乐教育观念,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音乐教学。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只发展出了具象思维,但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论是想象还是感知等方面,都尚未得到成熟发展,好奇心旺盛,但缺乏专注性,缺少对事物基本的判断和应变能力,由此,学前教育期间开展的教学势必要满足幼儿实际需求[1]。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践操作性较强,遵循即兴原则,和学前阶段幼儿身心发育特点较为相符。从本质上来讲,利用这一方法进行学前音乐教育,教师在课堂中营造专属的教学环境,引导幼儿实际参与到音乐实践和学习中,对激发幼儿音乐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均存在积极影响,且有助于培养幼儿音乐情操。同时,这一方法对培养幼儿节奏感,强化幼儿音乐感知能力,也较为有效。幼儿在节奏分明的练习和实践中互相配合,通过自主思考、自主参与、自主感受的方式参与到音乐学习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音乐学习有效性,对促进其身心素质发展也存在重要意义。
奥尔夫音乐教育并非是需要幼儿掌握多少技能或者知识,其主要是对幼儿进行引导和启发,激发幼儿潜在的音乐兴趣,帮助其养成自主学习音乐的习惯。将此类教育理念和学前教育加以有效融合,最重要的并非理论知识的教导,而是需要顺理成章的通过有效的方式手段,促使情感和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下文将针对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教育法有效应用于学前音乐教育中加以细化分析。
基于奥尔夫教学理念,“舞”即为体态律动。“舞”是人类通过动作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表达方式之一。基于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体态律动教学即民间舞蹈表演和声势练习的结合,其中的声势练习,主要指人类发出声音的过程中人体的姿势和形态,包括拍手、跺脚、舞动等。具体教学期间,教师可引导幼儿跟随自身的钢琴节奏进行动作练习,包括晃动肩膀、舞动手臂等[2]。
体态律动,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伴随着音乐节奏,身体动作做出回应,实现节奏教学。奥尔夫起初在摸索原始人类与幼儿的生长期间了解到,音乐、语言以及动作等,原本即具有紧密关联。音乐属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一能力由于未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引导,逐渐变得扭曲,直到丧失。对于学前幼儿来讲,其与生俱来的音乐能力尚未丧失,由此,奥尔夫便将音乐、语言和动作进行补充性结合与创新,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音乐教育方法。
在学前教育中融合奥尔夫体态律动教学法,并开展有效实践,可引导幼儿尝试节奏接龙等活动。例如,教师可要求幼儿在课堂中每人挑选一种可发出声音的工具或者物体,并让幼儿围成一个圆形就坐,引导幼儿根据规则进行节奏接龙。实际游戏期间,也可以增加难度,引导幼儿分别向两个方向进行接龙,并通过身体表现,或者利用更改敲击方式、次数等方式切换变更方向的信号,如此一来,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于优化其反应能力也存在积极影响。
对于奥尔夫创造的音乐教学法来讲,音乐中的“歌”即为语言,人类利用语言达到交流思想以及情感的目的,其中的语言即为交流的桥梁,同时,因地方、种族差异的不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节奏练习当作核心练习,将语言和节奏有效融合,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同时,促进幼儿想象以及创造能力提升,还可以引导幼儿学习如何通过音乐表达自身不同情感,对优化幼儿社交以及反应能力均存在积极影响。
针对音乐的实践性教育,奥尔夫重视“原本音乐”概念,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即为,基于教师引导,促使音乐和幼儿的语言以及动作加以有效融合,在音乐设计中实现充分参与,展开即兴表演。在幼儿即兴表演欲望充分被激发出来,则表明幼儿内心最本真的表现欲望被激发出来,进而便会将对音乐的感官基于本能表现出来,此时节奏便会产生。节奏具体指融合音乐、动作、语言的一类基本要素,属于音乐的初级引导,是教学开展的铺垫性要素。
节奏教学主要指的是利用节奏型的乐器以及朗诵开展实践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的设定中,存在许多利用节奏对幼儿感观及反应能力进行实践教育的活动。人在感受到节奏以后会自觉做出回应,幼儿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幼儿教育来讲,节奏训练是对其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3]。
将语言和音乐教育融合属于奥尔夫的一大创举,其提倡“节奏基石”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对语言内最为短小且存在音乐意味的词或者字,加以拼凑,组成小型的节奏单元。在此基础上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教学期间,想要使得语言的应用以及节奏教学,均发挥出较高实效性,通过节奏以及语言开展有效朗诵十分重要。教师在实践教学期间,应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培养,也可挑选幼儿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包括事物、植物等,引导幼儿开展有节奏的朗诵。也可以将传统歌谣应用到课堂中,引导幼儿有节奏的展开阅读。
奥尔夫提出的“原本音乐”概念中的一种较为核心的理念即为即兴创作。将即兴创作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可培养幼儿自主学习音乐的能力。不论针对何种音乐教学来讲,乐器都是十分重要的工具,奥尔夫也十分重视这一工具的使用。奥尔夫在实际教学期间使用频率较高的乐器包括一些有固定音高的乐器以及一些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这些乐器在奥尔夫的教学期间更像是幼儿的玩具,教学课堂更像是一局游戏,通过引导幼儿进行简单操作的方式,让幼儿基于游戏感受音乐,在游戏中探寻音乐的本真,进而达到学习音乐的目的。
基于奥尔夫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幼儿可以引导自主进行音乐设计,并为自身动作进行音乐设计,即便只是粗糙的节奏,只要是由幼儿创造,那么即为成功的音乐教学。具体教学期间,起初可经由命题的方式引导幼儿开展音乐设计,例如引导幼儿使用打击乐设计以雷雨天气为主题的音乐。
幼儿设计前,教师要将所收集的相关资料为幼儿展示和介绍,并要求幼儿进行和雷雨天气有关的探讨,聊一聊自己在雷雨天气中的一些经历。在结束了氛围营造工作以后,引导幼儿挑选乐器进行音乐设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应提出和设计的时间、声音高低等相关的要求,应促使幼儿自由发挥。
同时,因为幼儿年纪尚小,针对雷雨天气的音乐设计,不会考虑到其他作为烘托元素,由此,教师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提醒和引导,帮助幼儿将此类因素添加到设计中,可要求其根据图片中的内容,将外界元素融入到音乐中,设计完成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同欣赏的方式,让幼儿参与到自身作品的总结和评价中,对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存在积极影响。
现阶段,我国针对学前幼儿开展音乐教育期间,理论课的重要性逐渐提升,其中,视唱以及乐理属于奠基性课程,但基于当前状况分析,很多学前教育机构至今未开设这两门课程,少数开设了这两种课程的机构,教学手法和模式等也有待完善,对理论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也较为缺乏。同时,学生对于相关课程缺乏有效了解,对于课程的设置与否并不在意,致使上述两门课程难以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推广。
对于音乐的理论基础课程来讲,核心目标即为培养幼儿认识、朗读以及演唱乐谱的能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具体应用期间采取了格子节奏练习的方法,实现了对学前音乐教学基础理论的优化和提升,将多个音调存在差异的音符置于格子内,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呈现于学生眼前,在有效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的同时,实现了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此外,实践教学期间,对幼儿进行视唱练耳的过程中,通过对此类方法的应用,有效避免了以往陈旧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将音乐教学的生动、趣味性特点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实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于优化学前音乐教学整体质量存在积极影响[4]。
对于学前音乐教学来讲,歌唱课程教学发挥的作用较为关键,所以,在具体开展各项教学期间,应重视积极优化和改良歌唱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进而促使音乐教学的科学性及实效性得到良好的保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音乐教学中可发挥出的优势较为显著,其并非将教学的重点置于教师领唱作用的发挥,而是将合唱、重唱等教学形式的作用有效凸显了出来,既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充实化,对于优化学生音乐整体素质也起到了积极影响。
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中,针对音乐的教学,应用的依旧为传统教师领唱的方式,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存在阻碍性影响,难以实现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通过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可有效改变当前现状,在课堂中为学生营造出适宜其主动、积极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氛围,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结论:综上所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幼儿音乐教学中,发挥优势较为显著,基于幼儿年龄特点,展开音乐教学,在课堂中营造适宜的音乐环境,促使幼儿在欢乐中学习和成长,不仅可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对促进其身心发展均存在积极影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