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洛神赋图》的艺术性

2021-11-29 15:11常琬欣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洛神赋洛神顾恺之

常琬欣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

一、《洛神赋图》——顾恺之

《洛神赋》由曹植所作,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名气非常大,当时大诗人谢灵运就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说:“天下才华有一石,曹植独占八斗。后来经常说的成语”才高八斗”其实说的就是曹植。而在他的作品中,最好的便是《洛神赋》。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所画,故宫博物院的这一北宋临摹本相对于其他的临本更加忠实原作的面貌,融入自己的创作部分会比较少。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行笔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自云:“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位有可供考究的作品的画家,也是我国最早的绘画理论家,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著名论点,对后世影响深远。顾恺之熟练应用线条,并在运用线条时注重对物象的造型。对中国画来说,线条在画面中不只有造型的作用,也可以体现不同物象的质感美,是画者情感传达的媒介。

二、《洛神赋图》——内容

《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整幅作品富于诗意与抒情,跌宕起伏,有一种很强的节奏感。

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曹植解下玉佩赠予洛神以表达爱慕,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于是便敛容定神,守之以礼,二人情意缠绵。洛神与诸神仙嬉戏,风神收风,河神抚平水波,水神鸣鼓,女娲起舞,洛神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这是故事情节的高潮。六龙驾驶着云车,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六龙、文鱼及鲸的描绘细致,动态生动奔放。云车、云气都坐在天空中作飞驰状,离别场面热闹异常、如醉如痴。在岸边,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地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神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追忆与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希望再次见到洛神的倩影。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已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自禁,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曹植的无限怅惘之情生动地呈现在画卷上,使观者被洛神与曹植间的真挚感情所感染。

三、《洛神赋图》——文字图解化表达方式

赋作为一种文体,内容比较丰富,很多的内容都不能用一个简单的画面完美地表达出来。

例如:“翩若惊鸿,宛若游龙”

画面当中就画出大雁,画出飞龙在天。

对于顾恺之而言,创作的目的更多的是想要将诗赋图解,既想要体现出创作者文本创作的魅力,又要显示出绘画的魅力。

在洛神出场的部分,《洛神赋》中有大篇幅都是在形容洛神的美,但如果只是画一个洛神,会有一大段的优秀的文笔在画面中不能很好地表达。但顾恺之所作的《洛神赋图》就用而一种非常有意思的解决方式。画面当中不单单只是在画面中画了一个美女,而是他把形容这些女性美的意向作为背景环绕在女性的周围,这样的一种独特的创作方式是《洛神赋图》的一大特点。

所以《洛神赋图》不仅仅是表达出了曹植《洛神赋》这一佳作,同时也用绘画的方式传达出作者文学作品中细腻的情感,将诗人所的幻想的造型艺术形象化。

四、《洛神赋图》——构图方式

《洛神赋图》本是作者为了表现出《洛神赋》中的故事情节而创作的一幅分段式的图画,该画卷为了突出画面中的情节性表现,作者在构图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采取独特的手法把不同时间段的人物,景物放置在同一个画面中来处理,使画面地连续性更强,这种异时同构的方法使画面的情节性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我们根据曹植所作的《洛神赋》便可以知道画面中描绘地是不同时间段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是在不同的地点发生的事情,但是作者却把它们整个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作者的这种大胆尝试与处理把整个画面的情节完美的展现,层层递进。

上面以《洛神赋图》时空特点中的时间入手展开分析的,下面看空间在画面上的巧妙安排。在中国画的平面布局上,画面中各个事物之间的安置是受作者主观意识所影响的。在情境的安排上也是由作者本身通过对客观事物来进行细心地思索,然后才呈现在画面上的。而画家生活的时代处于等级观念之中,因而创作出的作品也受其影响,内容上这种观念主导主要人物反复出现在同意画面上。《洛神赋图》中,人物的大小有意按照这个人的地位安置,甚至在画面中是什么空间位置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身份特定安排。看《洛神赋图》中,主要人物比其他人物都要大,甚至比周围的山石大,就算是位于远景的位置也是如此。所以等级观念在画面形式上是直接体现在空间布局上。

唐代著名的美术史家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总》记载当时魏晋时期的山水画特点就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这不仅是因为受当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还是由于魏晋时期是处于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时期,山水画在当时的出现并不作为独立表现的内容来看待。山水的表现在早期,尤其是像《洛神赋图》这样只是作为一个说明环境以及分割画面的背景来使用,并不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先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洛神赋图》中的人物虽然散落于山水之间,但是相互照应,并不孤立,神情顾盼呼应,使得人物之间产生了有机的视觉联系,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对于人物神态的准确刻画。

五、《洛神赋图》——线条美

《洛神赋图》中显著的艺术特色和主要艺术创作手段之一便是对线的运用。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对高古游丝描的运用达到了巅峰:线条粗细均匀,收放自如,流畅舒缓。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洛神赋图》中,高古游丝描表现的线条并不是完全匀细、没有变化的,而是根据画面描绘的具体的人物、山石、水等物象的不同表现具体的质感。“质”作为高古游丝描重要的形式特征,不容忽视。从视感空间的角度看,整个画面以线条为主,但为了凸显画面的前后空间关系,画家加强了画面的层次节拍。顾恺之在画面中的少部分施以皴擦的技法,从而使前面的线条干净、稳重、有神韵,从线条的质地表达看,在顾恺之丰沛感情的支撑下,《洛神赋图》中线条的质地表达灵活多样,刚柔并济的线条勾勒出山石的古拙质朴,流畅或涩枯的线条描绘出柳叶枝干及蒲扇树的苍劲有力。画面中洛神及其他众神的神态、衣纹变化丰富,线条的节奏变化将其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神态演绎得淋漓尽致,体现了线条的韵律美、抽象美等审美视感。在整幅《洛神赋图》中,线条质感在均匀细腻的体态之下集刚柔、疾徐、畅涩于一体。

那一时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再加上对青铜铸造业艺术以及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洛神赋图》画面中的树木、山石只作简单的晕染和线条勾勒,没有细节的刻画,状物略显扁平,具有一定的装饰性。顾恺之还根据曹植的《洛神赋》中文字的描绘,还创造了许多神仙和奇禽异兽,画面主要用线造型,墨线就是蚕丝线描,用色厚重、艳丽,形象十分生动。

魏晋六朝是继春秋战国之后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的时期,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内部思想的催化使得此次解放带来的影响更为深刻。就在这个极其复杂矛盾的时代,中国人物画迎来了快速上升。顾恺之以“高古游丝描”开创了工笔人物画笔法的先河,为人物画的绘画实践和研究理论上带来了新的面貌。促进了当时人物画的创作发展,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六、总结

《洛神赋图》中,顾恺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通过巧妙的构图方式,传达曹植真挚的情感,再现洛水之畔与洛水之神相会的情景。人物安排疏密得当,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而在山川景物的描绘上。线条流畅如春蚕吐丝,使画面中的人物呼之欲出。这幅画卷不论是内容、艺木结构、人物造型、还是笔墨的表现形式,都堪称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

猜你喜欢
洛神赋洛神顾恺之
核心素养背景下美术课堂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以《洛神赋图》为例
洛神姿
观茶
荷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洛神赋图》之三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
顾恺之募捐
顾恺之的“痴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