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宇
(普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 普洱 665000)
合作教学法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学生分工明确,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相互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方式。合作教学法对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学生要想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就必须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促进学生自学,让学生主动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与小组伙伴共同交流,在此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大有好处;其次,该教学形式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合作教学形式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彼此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不断改进组织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环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最后,该教学形式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教育要求重视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发展与能力提升,合作教学法的培养目标、理念与其相契合,提倡通过合作小组学习的形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合作教学中仍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只单纯跟着教师的节奏走,难以建立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计划。很多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难以自主、积极地学习,只注重教师布置的作业,反而忽视了需要自己提前准备的工作。二是学生过于依赖同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都是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或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准备与总结发言,而学习水平中等或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参与度较低,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会变得没有存在感,从心理上依赖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参不参与对小组成绩与效果没有影响,导致自身学习积极性下降。三是学生合作意识较弱。目前多数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多数家庭对学生较为娇惯,有些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主的思维,在小组合作时容易出现缺少耐心、不乐于分享等情况,这就导致多数学生在小组中只对自己负责的任务比较上心,不关心同组成员的完成情况,认为其他人的任务与自己无关。
在合作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新颖,教师可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可以通过设立问题情境来实现,教师以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不断解决问题、扩展问题,从而提升自身学习能力。该形式注重启发性、自主性、合作探索性,教师要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与教学氛围相结合,让学生有兴趣和教师一起探索。
例如,在教学“生命的思考”课程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分辨出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愿意去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培养出热爱生命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相关讨论的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可以播放相关生命意义的电影,如《微电影:我在2035》,播放完毕之后,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各行各业里普普通通的人,他们的生命有价值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人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微电影:我在2035》中我们为什么要畅想未来的精彩?”“在生命中那些没有达到理想结果的努力有什么意义?谁能够评价我们生命的意义?”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集体商议,当学生给出某一问题的答案后,教师再进行追问点拨,从而建立起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层层递进,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合作学习法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协同完成任务的形式,为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要完善小组合作流程,具体如下:
首先,要进行合理地分组。分组的合理性是决定学生合作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教师在分组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确保小组统一性,尽量减少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差距,将各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维持在同一层面;二是确保学生差异性,小组内部成员之间要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如学习成绩、特长等有所不同,这样才能确保小组成员能够在不同学习任务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合作中能够起到互补的作用;三是人数合理,尽量将每个小组的人数控制在4-6 人之间,以确保在分配任务时能够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
其次,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明确的分工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参与度不均衡的情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如擅长管理的学生可以担任组长的角色,负责统筹组内各类学习活动;擅长文字写作的学生,可以担任记录员的角色,将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发言重点详细记录下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担任汇报员的角色,负责在班级内总结汇报小组学习成果。在小组角色分配期间,可以间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调整,让每个人都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更好锻炼自身能力。
接着要制订学习规则与学习目标。小组的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任务分配,要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小组发展的学习规则与学习目标,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提高学习效率。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让教学内容能够有所侧重,从而确保教学活动高效、有序地推进。
对合作学习的评价不能只注重作业成果与考试结果,要加强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全方位评价,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首先从评价方式方面分析,与其他教学方式不同,合作教学法是在小组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评价的主体既要考虑小组共同完成的学习成果,也要注重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不同表现。这就说明评价的方式,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与整体性。教师要对小组的整体进行评价,也要对小组成员的个体进行评价,将个体与整体有效结合,既关注整体又兼顾个体,促进每个学生不断进步。
其次在评价主体方面,评价过程不能单纯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作为合作教学中的主体,也要参与进来,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评价纳入评价机制中,建立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的评价机制。在教师评价方面,教师是整个合作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与“把控者”,要及时对每个环节的结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进行及时的表扬与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提高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在小组互评方面,小组内部的成员是学生在整个合作学习中接触最多的人,彼此更了解对方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也会更加真实,其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各个活动环节中的积极参与度、任务完成度、相互配合度等。在学生自我评价方面,学生要深入分析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情况,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找出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优势,通过总结自己、认识自己来促进今后的进步。
从评价内容方面分析,不管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化,让评价可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除此之外,在评价中不能只进行总结性评价,只对学生考试成绩或作业成果来评价,要注重评价形成过程,让教学侧重点偏向于学生学习过程。例如在评价过程中可以采取加分规则,一是设置个人奖,每节课程中只要学生主动回答教师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叙述自己的体会,无论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贴合主题都要奖励一分,这种规则可以有效带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二是设置团队奖,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出现针对问题讨论激烈、小组成员在台前进行展示,小组成员对文章材料进行分析等情况,都可以对小组加分,这样可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促进团队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爱讨论、爱合作,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实践活动是教学课堂的延伸,该教学形式可以促进学生改进自我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创造能力,有利于让学生对社会现象建立起正确的认识与判断。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变为“亲身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特点,若单纯让学生在“真空”的教学环境中建立起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往往是不现实的,只有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实践、亲身体验社会实际,将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与理解水平。
例如,在教学“走进法治天地”课程时,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不同的场景。场景一,带领学生在学校门口或各个班级门口,会发现有些学生因自身原因迟到的情况,这是不遵守校纪校规的场景;场景二,在红绿灯的路口很多人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其中还有学生扶老人过马路,这是遵守道德规则的场景;场景三,交警对过往的车辆进行检查,会发现有些无证驾驶车辆,这是不遵守法律的场景。由于很多初中生的生活经验较少,法律意识较为薄弱,难以有效区分法律与其他行为的不同,通过对三个场景的感受,可以加强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增强学生法律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合作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方案,其教学结构与教学形式不是固定、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而言,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从以往的“全权领导者”变成了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对学生的“服务者”“合作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可以利用师生互动设置多个教学情景,营造出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其改进学习方式,让其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与个性,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探索,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