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教学中促进中班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1-11-29 15:52:49邹靓
魅力中国 2021年39期
关键词:逻辑性儿歌幼儿

邹靓

(福州市儿童学园,福建 福州 350001)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语言的发展几乎影响了幼儿发展的所有方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促进幼儿语言和思维发展方面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的要求。中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正处于“从积极语言表达的倾向态度,到正确恰当地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的过渡阶段,是幼儿期发展语言逻辑性的关键时期。那么幼儿教师该如何帮助中班幼儿发展语言思维,我在儿歌教育活动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运用儿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优势

儿歌是专门为儿童编写的一种文学形式,其内容都是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需要的。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在襁褓中就开始接触儿歌,受到儿歌特殊语言特点的影响,儿歌也的确对幼儿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增长幼儿知识、启迪幼儿心智、辅助纠正幼儿语音等,所以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的儿歌编写者都很重视儿歌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注重通过各种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让儿歌符合幼儿的兴趣点和思维水平,让儿歌的教育意义最大化。

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倾向于接受具体形象的话语。儿歌语言浅显、具象、活泼、有节奏感,符合幼儿的兴趣和思维水平。幼儿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会认识到儿歌中所表达的新事物和新词汇、新语句,这些新知识经过教师的引导,幼儿能形象感受到语言中的逻辑关系,然后在脑中与原有知识同化,并进行分类、对比,从而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幼儿在特定场合下将学会的新词汇、新语句进行组织与重构,输出具有逻辑性的语言,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运用儿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选择题材多样、有逻辑性的儿歌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义单位,幼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的作用是表达意思,而词汇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对于幼儿来说,词汇量的多少极大影响着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儿歌的内容广泛,涵盖了生活、科学、自然等领域的诸多内容,其中运用到的词汇种类繁多,选择多种题材的儿歌,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满足幼儿语言学习的需要,加深幼儿对情感的学习和理解。所以,题材多样的儿歌对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和知识储备有很大益处。但是在选择儿歌的时候,不能只考虑儿歌的内容而忽略儿歌中的语言逻辑。

儿歌语言简练,对字词的选用要求比较高,一个字使用不当都有可能造成幼儿思维混乱。比如儿歌《荡秋千》里有一句“风宝宝,嘴张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表现风吹的样子,但是张嘴和吹气是两个不一样的动作,用“张”字来表现风吹是不准确也缺乏逻辑性的。所以教师在选材时要注意辨别,选取内容适合、语言逻辑性强的儿歌。例如儿歌《春雨》,儿歌里描述的种子发芽、梨树开花、麦苗长大都是春天里的景象,种子、梨树、麦苗有了春雨的浇灌可以成长得更好,幼儿在学习儿歌的时候可以从中了解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采用多种的提问方法

在儿歌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的提问方式一般有次序法(根据儿歌内容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问题)、核心法(针对学习儿歌的重点内容提问)、引导法(帮助幼儿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想象法(多用于儿歌仿编、创编活动中)、讨论法(引导幼儿之间对问题进行自由的交流与探讨)。比如在大班《我是中国的好娃娃》儿歌教育活动中,我运用引导法提问幼儿“图片上哪个孩子是中国娃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运用次序法提问幼儿“儿歌里说祖国是什么?我是什么?”;运用核心法提问幼儿“为什么说祖国是常青树我是树上嫩芽?”教师有效的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深入理解儿歌内容的含义,关注到儿歌里提到的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将想法用具有一定逻辑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不断引发幼儿思考,进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的发展。

(三)运用多样的教学形式

1.语言游戏。儿歌总是和幼儿的游戏活动相伴相随,一些儿歌本身就是语言游戏,比如问答歌、数字歌,教师利用这些儿歌自身的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能让幼儿在情感愉悦的交往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获得语言思维的提升。而对其他看似普通的儿歌,教师要充分挖掘其游戏性,比如在儿歌《家》教学活动中,我把小兔、小鱼、小朋友等的图片放入摸箱中,先请抽到图片的幼儿想想什么地方会是图片上的形象的家,然后请幼儿欣赏与学习整首儿歌,学习之后,再引导幼儿边诵读边表演,幼儿学习儿歌的兴趣更浓了,对儿歌语言的理解也更具体。

2.儿歌仿编。幼儿的儿歌仿编,是在原儿歌内容的基础上,对语言形式、句式结构和主题,展开再造想象的创作活动。通过仿编儿歌,能让幼儿学会基本的语法结构和修辞技巧,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词汇,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仿编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仿编儿歌时可以采取措施进一步支持幼儿,比如提供大量的图片素材,引导幼儿发现与原儿歌内事物相关的事物,产生联想,进而发散思维;请家长利用周末、节假日带幼儿出游,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经验;用录音、或画图谱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录,让幼儿获得成就感,保持仿编的兴趣。

3.结合音乐、绘画、表演等。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教师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幼儿学习儿歌时不能仅将其作为语言领域的内容教学,而应与艺术、科学、社会等领域结合,促进幼儿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其他各方面全面协调的发展。比如:在儿歌《虎和兔》教学活动中,我请幼儿分角色扮演“虎”和“兔”,让幼儿在趣味表演中不知不觉学会儿歌,也理解了虎和兔的不同特征。学期末开展的“儿歌表演会”上,我请幼儿自主选择想要表演的儿歌,然后分组绘画角色或简单图画辅助表演儿歌。富有节奏感是儿歌的一大特点,在朗诵儿歌时加入拍手、拍腿等动作,或在节奏练习中利用幼儿熟悉的儿歌进行练习,都能增加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儿歌和绘画都是人们对美的表达,一种是语言的表达,一种是图画的表达,当一种抽象形象经过语言和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抽象的形象就具体化了。将儿歌和绘画结合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抽象形象,能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表现。

幼儿园的课程里都会根据季节设置一些活动,我在开展《春天多美丽》主题活动中,首先开展的是科学观察活动《我看到的春天》,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只会说出幼儿园或小区里的春天的花、树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幼儿的已有经验,是他们能在平时生活中观察到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然后我陆续开展了语言活动《圆圆的春天》和《滴答滴答下小雨啦》,引导幼儿学习这两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儿歌,从儿歌中进一步理解春天的季节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最后开展的是美术活动《美丽的春天》,在绘画前的谈话环节,有的幼儿描述出了西湖公园里湖水波光粼粼的样子;有的幼儿想起了春天下的春雨;有的幼儿说起回家路上看见的蜻蜓。显然,幼儿从儿歌中获得了启发,相较于他们最开始对春天的认识,无论从内容和描述上都丰富了很多。幼儿绘画出的作品虽然受到自身绘画技能的限制,内容不丰富,但是每一幅都将春天特有的景色表现出来,每一幅都体现出了个人的想法。在绘画之后的分享环节,个别展示的幼儿在介绍作品时都像是创编了一个与春天有关的故事。

儿歌对幼儿的意义丰富而深广,教师要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意义,巧妙地运用多种策略,深入的组织好儿歌集中教育活动,更好地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发展。

猜你喜欢
逻辑性儿歌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天津教育(2023年2期)2023-03-14 07:34:52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2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9:44
逻辑性
故事会(2018年22期)2018-11-20 06:01:54
睡觉儿歌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18:17:51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5:23
儿歌绝唱
小说月刊(2015年11期)2015-04-23 08:47:39
例说物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