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婉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在中国共产党的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实现新的历史性突破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于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探索形成大别山精神。大别山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红色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别山军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目标的理论总结和经验阐释。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金寨考察时强调:“要提炼好、弘扬好‘大别山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新时代,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义,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背景,从矢志不移的革命信念、顾全大局的政治品质、朴诚为民的人民情怀、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考察大别山精神,既可以生动展现大别山军民在艰难困苦的战争环境中的伟大实践,又能够为巩固和发展革命老区的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实现中原出彩的战略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坚定的革命信念不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国家和民族强大进步的精神旗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别山军民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在白色恐怖极其严重、斗争条件异常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坚定的信仰和高昂的斗志,为坚持革命、追求真理拼搏到底。
理论清醒,才能信念坚定。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11无产阶级政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早已证明,理论武装是党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二十八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将理论素养转化为坚定的革命信念,保证了党的革命红旗永不倒。
马克思主义是大别山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建党前期,一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大别山地区通过兴办各种先进刊物、创建各种进步团体,向工农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如恽代英等人创办“利群书社”,传播各种进步书籍,宣传进步思想,逐渐使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入人心。大别山的共产党人一经建立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信念,就绝不会轻易动摇,他们不仅在思想上坚定信仰,还在革命中自觉践行。如党的早期创始人董必武,他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后,就始终为其奔走,直到逝世前还表达了他“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的革命信心。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其灵魂所在,方向所在,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的坚持下去。目前,在开启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我们面对的风险和困难将会更多更复杂,若要在诸多挑战中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实现强国梦想铸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重要政治素养,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弘扬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险与磨难,但任何困难都没有压垮我们,任何敌人都没能打倒我们,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4]对共产党人来说,对党忠诚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无条件而不是有条件、要全心全意而不是三心二意的付出,大别山军民就是这样用实际行动阐释了对党的无限忠诚。
在革命斗争的每个关键时刻,大别山军民都坚决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高度服从党的领导,涌现出无数忠诚于党、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早期革命先烈程儒香在遭到敌人逮捕后,面对严刑拷打,他面无惧色,对党的秘密闭口不言,并正告“敌人:‘老子今年28岁,老子就是共产党,老子就是大队长。你们要杀就把老子杀了,只死我一人,共产党是杀不完的。今天你们杀了老子,再过20年,老子又是条英雄好汉,还要跟你们干’”[5]772。程昭续也是这样一位共产党人,他不幸被捕后,面对敌人是要脑袋还是要忠于共产党的拷问,他坚定地回答:“头是我娘给的,属我个人;共产党是为劳苦大众的,老子当然要共产党,当然信奉共产主义。”[6]262从这里不难看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由这样一批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革命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中,需要用程儒香、程昭续等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教育全体共产党员,培养他们对党忠诚的政治素养,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保证党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为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坚实保障。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7]421,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和反动阶级作残酷斗争,还要和自身做坚决较量,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动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实现彻底的自我革命。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具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能力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和鲜明品格。大别山区早期的革命者大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但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却让他们为了革命不徇私情,不惜舍弃旧的家庭关系,实现自我的完全新生。红军早期革命领导人周维炯的舅父漆芷洲与敌人同流合污,严重危害群众利益,周维炯为了保护民众,赢得他们对革命的支持,大公无私地除掉了漆芷洲,广泛地获得了民心[8]120。当时大别山的革命者为了发动民众、赢得民心,必须先进行坚决的自我革命,切断与旧的家庭亲人的联系,像这样的革命英雄并不在少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都是前所未有的。”[9]因此,挑战越是复杂和艰巨,越是要勇于开展伟大的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直面现实问题,不断打造和锤炼自己,才能永葆党的肌体健康,使其锻炼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换言之,要把党建设的坚强有力,必须有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历史自觉、勇于开展伟大自我革命的勇气,才能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顾全大局就是要增强大局意识,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对于全局的重要性,毛泽东曾以下棋为喻,形象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10]221顾全大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色,大别山军民坚持将其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在革命斗争中体现出“严守纪律、不计名利、勇挑重担”的精神境界。
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的政治品质首先体现在他们具有高度的纪律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政党更是如此,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纪律是其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并且它要实行比其他任何政党都要严格的纪律。因此,作为共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行为准则,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是其开展各种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重视纪律、严守纪律是大别山军民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原突围时,皮定钧旅在完成掩护我军主力部队转移的任务之后,被国民党部队重重包围,虽然“皮旅”与国民党军队近在咫尺,但战士们都严格遵守纪律,即使忍饥挨饿,仍保持高度警惕,纹丝不动,成功避过敌人的搜查。在中原突围过程中,“皮旅”始终保持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11]234。如今,党的组织体系更加庞大,担当的责任使命更加重大,面临的风险挑战愈加复杂,也更加需要一个极为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保证。为此,要坚持弘扬大别山军民严守纪律的优良品格,用更多大别山军民的英雄故事教育和引导全体共产党员,开展党的纪律教育,让党的纪律成为他们不敢触碰的高压线,不断增强他们的“四个意识”,实现全党的意志统一和行动统一,从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不断提高。
胸怀大局,不讲条件,不计较个人得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觉悟。作为共产党员,要始终以全局利益为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不计名利、甘于奉献是大别山军民的厚重底色。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早期领导人徐海东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坚决服从大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和职务的大小。战争时期,为了取得革命胜利,他主动让贤团长和军长的职务;和平年代,为了服务党和国家的建设,他再让大将军衔,这“三让”充分表现了他作为共产党员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如徐海东这样不争名利的优秀共产党员在大别山地区还有很多,如同样以“三让”著称的徐立清将军,他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党给予职位上的晋升总是“再三推辞”,他认为“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12]92。在他们身上所表现的这种“三让”精神正是大别山军民坚持从大局出发、不计较个人名利的生动诠释。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不为名驱,不为利诱,只求奉献,不求回报。广大党员干部更是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身体力行,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和拼搏之劲,做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业绩。
能否做到“勇挑重担”是衡量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准之一。党员干部作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承担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靠得住,在关键时刻还要豁得出。
在大别山二十八年的革命历史中,大别山军民服从党和人民整体事业的需要,在关系革命成败的危急时刻,总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以牺牲小我的革命精神换来革命斗争的大胜利,充分展现了大别山军民顾全大局、敢于牺牲的伟大品格。1934年,为了保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受敌人破坏,红二十五军率先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长征过程中,红二十五军努力扩充部队力量,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有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1947年,为减轻陕北的压力,刘邓大军再次义无反顾地担起挺进大别山的重任。渡河前,邓小平对全体战士说:“我们晋冀鲁豫区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就愈有利。”[13]388刘邓大军成功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序幕。面对新的时代任务,只有敢担当、能担当,始终充满舍我其谁、绝不退让的顽强斗志,才能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伟大业绩。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们要亲身实践、奋勇当先,敢于涉最深的水、啃最硬的骨头,在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中真抓落实,面对重大风险困难,敢于冲锋在前,不断锤炼能够担当时代大任的真本领和硬作风。
共产党人要牢固树立为人民利益奋斗终身的价值观念。毛泽东曾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上对这个观点做过精辟阐述,他强调“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14]1004-1005,为人民谋求更大的利益。坚持朴诚为民的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也正是大别山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自觉和精神追求。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自己的纲领中明确表示要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奋斗到底,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坚决服从这一纲领,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谋求他们的最大利益而努力。
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体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刘邓大军用实际行动对此做出了诠释。为了抵御严寒,刘邓大军在战斗之余广泛向群众筹集资金、征购棉花布匹等物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战士们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开始对群众进行强征强购,严重危害了群众利益,也损害了军民关系。邓小平了解这一情况后,严肃指出“这种不讲政策、违反纪律的做法,严重地损害了我党我军的荣誉,破坏了我党我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2]164。在他的批评和指导下,这一现象及时得到纠正,军民关系也得以有效改善。而且,在途经大别山区的每个村庄,邓小平都会与村里的人拉家常,详细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的信任和信心,铸牢了解放战争胜利的群众根基。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在,力量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5]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放在心间、扛在肩头,努力解决他们最急需解决的难题和困扰,不断提升他们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才能赢得他们的衷心拥护,带领他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
依靠群众求胜利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列宁曾指出:“没有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没有群众汹涌澎拜的英勇气概,……是不可能消灭专制制度的。”[16]151换言之,党的伟大事业若要取得根本胜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紧紧依靠群众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经验。在多次战役中,苏维埃政府都广泛发动民众,争取他们的踊跃支持,保证了人民战争的群众基础,促进了根据地的成长壮大。如在著名的黄安战役中,大批民众组织起来,成立担架队、运输队、送饭队、洗衣队等服务红军,自发筹集棉衣等生活物资,为主力红军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的人们通过编写歌谣描述这种动人的场面,“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12]145。在民众的支持和拥护下,大别山区的党和红军多次取得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伟大奇迹。当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保证他们始终听党话、跟党走,而且人民群众中蕴含的丰富智慧和营养,能够为持续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贯彻和实施好党的群众路线,必须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决心和毅力。党的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我们党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党与人民同心协力、同甘共苦取得和造就的。大别山区的共产党人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始终做到了与根据地的老百姓心连心、同命运,共同赢得了革命斗争的胜利。
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1931年,为了抵制敌人围剿,苏维埃政府号召广大民众积极节省粮食,并以身作则,踊跃发挥带头作用,在其制定的节省粮食的办法中规定“党和苏维埃机关,每天吃两顿粥、一顿干饭”[12]130。抗战时期,为了发动党政军民全面开展生产运动,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的李先念更是积极做出动员,他指出:“我党我军是代表无产阶级劳苦大众的,是要顾及群众利益的,不会忍心群众负担重,更不会脱离群众。”[17]426在生产过程中,李先念带头参加生产,他不仅亲自下地种菜,而且还种得一手好菜,当地的老百姓专门编写歌谣夸赞他:“李师长,种南瓜,种的南瓜人人夸。”[17]425正是党政军民一条心,齐心协力战困难,根据地的各类粮食大部分都能实现自给,这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军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就是提倡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与他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敢吃苦,善担当,切实担起责任,才能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生动表达。坚持实事求,就是要在全面分析客观形势的基础之上制定指导行动的方针政策。大别山精神就是大别山军民在革命斗争中实事求是地解决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形成的精神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的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18]简而言之,强国梦想的实现需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大别山军民找到实现革命胜利新道路的关键。黄麻起义后,面对国民党力量的围剿,吴光浩等人在全面分析形势的情况下,“并没有机械地执行当时湖北省委下达的‘立即攻下麻城’的指示”[12]167,而是将第七军的大部分带到乡村,虽遭到巨大损失,但却是大别山区年轻的共产党人根据形势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良好开端,为根据地后来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面对该地严重的白色恐怖,第七军根据大别山区的客观实际,决定在柴山保创建根据地,成功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用实践证明了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正确性和创新性。这些事实有力说明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实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当前,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贯彻实施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和人民之问,根据本地区的客观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制定与调整相关的方针政策,唯有如此,才能为强国梦想的实现提供正确的方法保证和强大的力量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9]。创新不仅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禀赋,也是党和国家强大进步的重要支撑。这种创新的思维品质决定了党和国家能否取得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大别山军民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勇于开拓,为革命胜利创造出许多崭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制度和形式,有的至今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加强根据地的法制建设,大别山军民率先创新根据地的法治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法律监督和法制统一理论为指导,颁布和创立了具有开创性的法律文件和司法机关,这不仅改善了苏区各方面的建设事业,促进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检察事业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也为新中国这一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意义。而且,在革命危急时刻,为了在白色恐怖下保存革命力量,大别山军民灵活应变,创造出一支区别于其他军队的形式简单且便于行动的革命武装,即“武装便衣工作队”,便衣队以其熟悉地形、隐蔽性强等有利优势极大地配合了当地主力部队的工作,为斗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规划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若要如期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坚持继承大别山军民身上勇于探索、开拓前进的创新品质,坚持守正创新、再接再厉,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创新,为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提供不竭原动力。
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党的革命精神不断形成与继承发展的历史。作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大别山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红色基因,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革命时期,面临艰难的斗争环境,大别山区的党政军民排除万险,攻坚克难,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实现了人民解放,为实现人民群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这其中形成的大别山精神是大别山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道德品质、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当前,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及“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力挖掘大别山精神的丰富内涵,促进其开源扩容,赓续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血脉,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