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刚
(贵州地矿基础工程有限公司,贵州 贵阳 550000)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北部,东连德江、沿河、南接凤冈,西与正安、道真两县毗邻,北与重庆武隆、彭水2县交界。南北长125 km,东西宽62 km,其长宽比为2:1,总面积2 777.59 km2,辖3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个乡,81个行政村,41个社区;全县总人口47.55万人,人口平均密度170人/ km2。地理坐标为:东经107°30′~108°13′,北纬28°10′~29°05′。
该县地质环境较为脆弱,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共1 736户8 211人生命受地质灾害威胁,以及区内公路、耕地、电站、河流等受到威胁,潜在经济损失30 496万元。
工作区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区内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和小气候特点都比较明显。多年年平均气温15.5 ℃,极端最高气温39.9 ℃(1971年7月),极端最低气温-6.8 ℃(1970年1月),年平均无霜期280天,日照率年平均为23 %。县境内属长江水系的乌江流域,支流是洪渡河流域。
务川县地处贵州北部,其地形总体为四周高、中间低,据地貌形态特征、组合类型等,将其划分为即溶蚀地貌、溶蚀-侵蚀地貌、侵蚀地貌3大成因类型。
该县地层除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及白恶系缺失外,其它从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累计厚度5 415 m。其中以寒武系及奥陶系最为发育,出露面积最广,其次为志留系、二叠系。区内岩石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次为陆相碎屑沉积。碳酸盐岩及夹层状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最广。
务川县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务川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区内褶皱以复式褶皱为主,主要有务川复向斜、泥高向斜及金鸡岭背斜,断裂主要为北东40°~45°排列分布,基本上与构造轴向一致,规模较大,一般都具有压扭性。
务川县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其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较稳定区域。
务川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较为脆弱,充沛集中的降雨,加之极端气候频现和人类工程活动加剧,导致地质灾害发育较强烈,根据2020年5—12月对全县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86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和崩塌为主,两者所占比例为82.56 %,其中滑坡50处,占58.14 %,崩塌21处,占24.42 %,不稳定斜坡9处,占10.47 %,地面塌陷6处,占6.98 %。
该次查明该县滑坡50处,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58.14 %,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共威胁1 052户5 184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为21 129 万元,其中中型滑坡有9处,小型滑坡41处;岩质滑坡1处,土质滑坡49处。该县滑坡主要为小型土质滑坡。
该次查明该县崩塌21处,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24.42 %,共威胁364户1 608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为4 590万元,其中中型规模有12处,小型规模9处。
其他地质灾害主要为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分别为9处和6处,分别占总地质灾害数量的10.47 %和6.97 %。共共威胁320户1 419人生命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为4 777 万元。
据调查分析,该区地质灾害均与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务川县暴雨一般集中在5—9月,大暴雨出现在6—7月,此时段雨强较高、日降雨量大、降雨集中,多夜雨、暴雨,也是该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期,2020年新增1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均为2020年6—7月发生。因此,降雨是务川县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每年的5—9月是区内地质灾害的重点防范期。
从区域位置上看,务川县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在务川县西部、北部及北东部一带的斜坡中上部;从与水系关系看,滑坡分布与水系干流正相关,在干流两岸、陡坡陡崖处及其附近发育较多,在远离干流的直流上游缓坡地带滑坡发育较少,而崩塌发生与两岸水系附近陡坡关系较小;从人类工程活动上看,根据地质灾害分布位置和矿山开采、公路建设、房屋修建以及矿业开发活动有密切联系,务川县内与矿山开采有关的地质灾害有环头湾采空塌陷、兴元地面塌陷等,与公路建设有关的地质灾害有岩透滑坡、小关滑坡等,与房屋修筑有关的地质灾害有花园不稳定斜坡、龙台滑坡等。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之一,地形坡度对斜坡应力分布、地表水径流与冲刷、地下水、松散物质堆积,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影响斜坡稳定性。
通过统计分析,调查区内滑坡主要集中在10°~40°之间,其中0°~10°有5处,占10 %,10°~20°有19处,占38 %,20°~30°有17处,占34 %,30°~40°有8处,占16 %,大于40°有1处,占2 %。
调查地处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务川北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以北北东向和北东向多字型构造为主,主要由一束大体平行的较紧密褶皱和断裂组成。
地质灾害距地质构造(断层、褶皱)区域的距离远近也是影响地质灾害发育的重要指标。现将务川县距地质构造距离分为0~1 000 m、1 000~2 000 m、2 000~5 000 m、>5 000 m等4个级别,并统计地质构造距离与地质灾害分布关系得到,1 000 m以内分布有36处地质灾害,占比40.86 %;1 001~2 000 m有27处,占31.40 %;2 001~5 000 m有21处,占24.42 %;>5 000 m有2处,占2.33 %。由此说明距离构造带越近,地质灾害越发育。
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是各类地质灾害形成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发育形成的时间的长短,岩土体的坚硬程度、风化程度及软化性、抗剪强度、颗粒大小、形状、透水性及可溶性等的不同,直接影响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决定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及规模特征。
根据调查,调查区内硬质岩组发育30处地质灾害,9处滑坡、20处崩塌及1处地面塌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4.88 %;软硬相间岩组发育地质灾害23处,其中14处滑坡、1处崩塌、3处不稳定斜坡及5处地面塌陷,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6.74 %;软质岩组发育地质灾害33处,其中滑坡27处、不稳定斜坡6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8.37 %。由此可见,区内滑坡主要发育在软质岩组及软硬相间岩组中,崩塌主要发育在硬质岩组中,不稳定斜坡主要发育在软质岩组中,塌陷发育在软硬相间岩组中。
务川县发育的86处地质灾害发育在顺向斜坡分布32处,占灾害总数的37.21 %,斜向斜坡分布26处,占在总数30.23 %,横向斜坡分布8处,占灾害总数的9.30 %,逆向斜坡分布16处,占灾害总数的18.60 %,近水平层状坡分布4处,占灾害总数的4.65 %。通过统计表分析得到,务川县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顺向坡及斜向坡中,其次为逆向坡及横向坡。
根据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及地下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3类。由于务川县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除柏村镇长安溪滑坡为岩质滑坡以外,其余均为中层、浅层土质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其影响因素主要以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其崩塌及地面塌陷受碳酸盐岩岩溶水及基岩裂隙水影响较大,通过对统计行分析得出,务川县滑坡及不稳定斜坡主要与松散岩类孔隙水有关,其崩塌及地面塌陷主要与碳酸盐岩岩溶水有关。
区内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如果全部采用工程整治,很多地质灾害施工难度大,并且耗资巨大。结合当地交通、地形、经济条件、灾害危险性、治理的难易程度、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考虑,宜采用如下防治对策。
对危害小、治理难或治理费用高的灾害隐患点,可视具体采取整体搬迁避让措施或分期逐步避让方式。
对于存在危险隐患,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设立监测点,指定专人定期测量灾害变形破坏的水平、垂直位移,同时观察落石、掉块、地陷、崩裂、门窗异常、泉水变色及植物位移、动物反常等危险征兆,加强对地质灾害点的监测预报。
对于搬迁成本高,治理费用想对较低的地质灾害点,宜进行工程治理,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手段主要有修建截排水沟,设置挡墙或抗滑桩支档,削方减载、坡脚反压、设置拦挡工程等。
综上所述,调查区内地质灾害主要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及地面塌陷4种地质灾害为主,每年5-9月为高发期,与地表及地下水力联系关系密切,主要分布在务川县西部、北部及北东部一带的斜坡中上部,距离构造带2 000 m的地质灾害占72 %,分布在顺向坡及斜向斜坡的地质灾害占67 %。因此,正确认识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及孕育条件,才能掌握其运动变化规律,才能让我们正确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使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