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婵婵 李京涛 刘永刚 魏海梁 闫曙光 郭英君 常占杰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46) 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3.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原发性肝癌是指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在我国肿瘤的发病率中居第4位,但死亡率居第3位[1],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8.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数的51%[2]。中医药治疗肝病历史悠久,是目前治疗肝癌的综合治疗方案的重要手段之一。常占杰教授是全国第六批中医师承指导老师、陕西省名老中医,从事临床工作近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常教授在肝癌的诊疗中遵循“肝病治脾”的学术思想,以治脾为核心,以益脾养肝为主要治法,兼用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滋补肾阴等治法,疗效较好[3],现将其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肝脾两脏的解剖位置和关系在《黄帝内经》中有明确的阐述,肝脾均位于膈膜下,同居中焦,脾居左而肝居右,解剖位置相近。肝脾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生理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脾化生气血以养肝,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摄入胃中,在脾阳的蒸腾气化作用下,将运化后的水谷精微向上布散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作用将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脾气健运,水谷精微充足,才可不断地输送和滋养于肝,肝得以发挥正常作用。脾统血促进肝有所藏,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健运统摄血液在脉管中的正常运行,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肝主藏血,肝血充足,藏泄有度,则肝血化生涵养肝气,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使气血得运,津液得布。而肝藏血的功能依赖于脾气健旺、统血有权,使肝有所藏。肝脾可以共同调节人体气机的循环:脾主升清,肝主升发,脾的升清功能可促进肝气的升发条达。正如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提到肝脾升降如轴运轮转,脾为轴、肝为轮,恢复脾之升清健运,可以轴转带动轮转,从而促进肝之升发。病理上,若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则肝血无以所藏,肝体无以所养,从而肝气失于疏泄,患者多表现为肝郁脾虚之证;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久则郁而化热,湿热邪气熏蒸肝胆,可见心烦易怒、便溏、胸胁胀满、呕恶、舌苔黄腻、脉濡数等肝胆湿热之证。张仲景《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明确从预防和治疗两方面指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提出在肝病的治疗中,不能只着眼于肝,也应重视脾胃功能的调整,为“肝病治脾”理论奠定了基础。
常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肝癌患者多表现为乏力、纳差、消瘦、脘腹痞满、便溏、舌淡、脉细等脾胃病证,辨证识之,肝癌多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中焦虚损,久则肾阴亏虚,标实以气滞、湿浊、瘀血及癌毒等相互夹杂。
2.1 土虚木枯,涉及肾水为发病之本 古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中医学认为肝癌的发生与脾气亏虚密切相关。脾气虚损,气血生化无源,津液输布障碍,痰饮瘀血结于胁下,加之正气抗邪无力,癌毒内侵则发为肝癌。而脾气亏虚,肝脏失于濡养,致肝体虚损。肝体阴而用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肝肾同源,肝阴亏耗,久则及肾;同时,肝癌患者多有慢性肝病病史,病情迁延,正虚邪恋,故而疾病到中晚期,气血耗伤,血不养肝,肝阴亏虚,损及肾阴。常教授提出肝癌的病机关键为脾虚肝损导致“土虚木枯”的观点,认为肝癌的本虚为“土虚木枯,涉及肾水”。
2.2 癌毒为发病关键 癌毒的概念源于中医学毒邪理论,毒邪为病,邪气亢盛,发展快速,病情危急,极易损伤人体正气。周仲瑛认为癌毒是在内外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基础上产生的对人体具有明显伤害的病邪,是导致肿瘤发生的特异性致病因子[4]。常教授认为肝癌的癌毒主要责之脾气虚损,脾虚运化无力致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气机运行失畅,津液代谢障碍,成痰成瘀,久郁化热,熏蒸肝胆,血败肉腐,形成癌肿。
2.3 瘀血阻滞为发病重要因素 《血证论·瘀血》说:“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结为瘾瘕”。指出瘀血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肝癌患者脾胃功能受损,中气不足,气虚推动无力成瘀;或肝气郁滞,血行不畅发生瘀血。部分肝癌患者表现为面色晦暗、肝区疼痛、蜘蛛痣、舌质紫暗、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等血瘀的表现。梁颖琪等[5]发现肝癌患者相比健康人、肺癌患者,其全血黏稠度更高。常教授发现肝癌患者常发生门静脉系的血栓、癌栓,此类患者的血栓弹力图检测常表现为凝血功能异常。瘀血结于胁下,耗伤人体正气,而机体的虚损使气的推动、温煦等功能失常,虚瘀互生,使之成为恶性循环。
常教授倡导肝癌的治疗应以治脾为核心,以“益脾养肝”为主要治法。益脾养肝法是指通过调理脾脏,恢复脾之运化,培土植木、涵养肝脏,从而养肝体、濡肝阴、助肝用,以达到肝脾二脏协调。因肝癌发病兼有湿热、癌毒、瘀血等病理因素,故而在施方遣药时,应分清主次矛盾,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在益脾养肝的基础上,灵活加用滋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等治法药物。
3.1 益脾养肝法 常教授在肝癌治疗过程中重视顾护脾胃的功能,以益脾养肝为主,基本方主要组成为:党参、白术、白芍、黄芪、当归、熟地、枸杞、姜黄、鳖甲、郁金。党参、白术、黄芪补益中焦脾土,培土以防肝气横逆犯脾。白芍、当归甘缓养血以柔肝体, 寓于酸肝养阴之意。熟地、枸杞补益脾肾。姜黄、鳖甲、郁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对益脾养肝方的实验研究发现,该方可改善肝癌癌前病变大鼠的病理形态,降低大鼠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减轻肝脏炎性微环境对肝细胞的持续刺激[6];可下调NF-κB和STAT3蛋白的表达,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7];同时该方具有调控T淋巴细胞亚群数目变化,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8]。常教授在临证用药时,在本方的基础上,多依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例如:常教授喜用小剂量的升麻、葛根升举脾阳,葛根归阳明经,在升举脾阳的同时又可清热解肝癌之毒;善用山药以健脾补肾,其性平,可补肺脾肾三脏,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若伴有腹泻者,常加薏苡仁、豆蔻健脾止泄;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灵芝等补气安神;若患者兼有畏寒肢冷等脾肾阳虚之证时,加用桂枝、仙灵脾、干姜等温脾阳补肾阳。扶正补虚的食药并用方面,常教授建议患者餐食可适量服用五菌饮(香菇、草菇、猴头菇、茶树菇、杏鲍菇),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3.2 滋肾益气法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癌晚期患者脾胃化生气血不足,阴血难生;癌毒邪热,在体内蓄积日久,可化热伤阴。肝癌患者晚期多见肝血不足,损及肾阴致肝肾阴虚,故而多有气阴不足之证候,治疗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为法。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当归、生地、熟地、鳖甲、牛膝、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等。党参、白术、黄芪滋后天之本,生地、枸杞子、山茱萸等补先天之本,诸药合用先后天并补。酸味入肝,常教授注重用酸味的药物来滋肾阴补肝阴,多用山茱萸、女贞子、枸杞子等。若兼见腹水者用猪苓、牛膝养阴利水,使利水而不伤阴,腹水重者配伍少量的泽兰、泽泻等利水药物,使湿从小便而去;午后发热伴有五心烦热者,用青蒿鳖甲汤滋阴退热;胁肋部隐痛者,用一贯煎加白芍滋阴柔肝。常教授在滋肾阴的同时不忘养胃阴,在滋肾阴的基础上常用北沙参、黄精、麦冬等补气益胃养阴之品。《景岳全书》曰:“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因此在滋阴时可少加淫羊藿、肉桂等补阳的药物。
3.3 清热解毒法 肝癌的癌毒多与外感湿热毒邪密切相关,故部分肝癌患者临床可见口干、口苦、口中粘腻、脘痞纳呆、倦怠乏力、大便黏滞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等表现。常教授治疗的常用药:柴胡、黄芩、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柴胡苦平升散,黄芩苦寒降泄,二者合用可清热祛湿。苍术、厚朴、陈皮行气燥湿健脾,宣畅中焦气机,气行则湿自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支莲和白花蛇舌草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9]。舌苔黄厚腻者,加金银花、连翘、栀子等芳香透达之品,解阳明气分湿热;因脾气虚而纳呆者喜用麦芽、莱菔子消食理气除胀;湿重于热者用杏仁、蔻仁、薏苡仁宣畅气机以化湿邪;口中黏腻者,用广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醒脾;皮肤巩膜黄染者善用茵陈、刘寄奴相配伍清热利湿退黄。常教授认为清热之品苦寒败胃,不宜过用,应中病即止,且在治疗过程中谨遵护胃气、养脾土、顾正气的理念,因此常佐用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渗湿的药物。
3.4 活血化瘀法 肝癌的患者多有慢性肝病病史,患者素有肝气不舒,脾胃虚弱的表现。气郁可致血滞,脉道不利,血行失畅,瘀血结于胁下;病久中焦脾气亏耗,致气血亏虚,推动无力,气虚亦可导致血瘀。常教授在治疗中的常用药物:川芎、当归、姜黄、丹皮、赤芍、水蛭等,尤喜用川芎、当归药对,盖因川芎为血中气药,气中血药,上行头目,下行血海,既可行散气血,又可活血化瘀;当归养肝血、滋肝阴,既可活血又可补血。当归、川芎配合使用,活血而不伤阴,瘀去而新血生。面色黧黑,舌下脉络曲张者,加姜黄、丹皮、赤芍活血化瘀,甚者加水蛭搜剔入络,化瘀散结。若为气虚血瘀,常教授常用大剂量的黄芪、白术来培育中焦土气,通过补气行血,使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自化;若患者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伴有再生结节形成,或有低级别结节形成,伴有脾大者,加牛膝、鳖甲、郁金,活血化瘀,滋补肝肾,软坚散结;腹胀者加枳实、厚朴行气消满除胀;脘腹痞满、恶心者,加陈皮、苍术化湿除满;烦热口苦、舌红者,用丹皮、玄参清热凉血、解毒散结;常教授治疗肝癌患者时忌用破血逐瘀的三棱、莪术等过于攻伐的药物,以防耗血动气,甚者引起出血。
王某,男,55岁,于2018年3月17日因“右胁肋部疼痛不适2月,加重1周”就诊。患者于8年前体检发现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未进行规范化治疗。2014年因右胁部不舒,于当地医院就诊,查乙型肝炎病毒阳性,口服抗病毒药物阿德福韦酯胶囊治疗,服药2年后自行停药。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胁肋部疼痛不适伴乏力、纳差,未予重视。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特来我院,要求住院进一步诊治。入院症见:胁痛不适,全身乏力,纳差,脘腹痞满,面色晦暗,无发热,无咳嗽、气短,无恶心、呕吐,大便稀,2~3次/d,小便正常。舌质暗淡,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沉细。查体:腹平软,全腹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凹陷性水肿。辅助检查:上腹部MRI(增强)提示小肝癌;肝硬化伴多发结节形成;脾大。HBV DNA:2.06E+006 IU/ml;肝功能:ALT 98 U/L,AST 76 U/L,LDH 234 U/L,PA156 mg/L,TBil 20.7 μmol/L,DBil 8.7 μmol/L,IBil 12.0 μmol/L,TBA 23 g/L,ADA 44 U/L。AFP:480 ng/ml。结合患者既往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及辅助检查,中医诊断:积证(肝脾虚损、毒瘀互结型);西医诊断: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西医治疗给予保肝、抗病毒、肝癌介入术及预防并发症等对症处理;中医治疗以益脾养肝、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为法,以益脾养肝方加减化裁。处方如下:黄芪30 g,党参、茯苓、川芎、当归、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15 g,白术、姜黄各12 g,郁金10 g,9剂配方颗粒,1 剂/d,水冲服,150 ml/次,2 次/d。
3月26日二诊:患者自诉胁痛减轻,脘腹痞满好转,但乏力仍明显,纳差,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在原方基础上将黄芪加至40 g,加灵芝、炒薏苡仁各30 g,炒神曲、炒麦芽各15 g,9剂配方颗粒,1 剂/d,水冲服,150 ml/次,2 次/d。其后该患者定期门诊治疗并随访,中医继续以益脾养肝方加减,间断服用半年,患者复查上腹部MRI示肝癌介入术后改变,瘤体较前无明显增大,AFP结果正常。
按语:该病例属于中医“胁痛”“积聚”的范畴。患者系久病脾气虚弱,故出现乏力、纳差、脘腹痞满等脾胃气虚之象。气虚无力推动血液在体内运行,停滞于胁下与癌毒胶结为瘀故见舌下脉络曲张。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皆由脾虚血瘀所致。常教授认为此病乃“土虚木枯,毒瘀互结”所致,治疗上以益脾养肝、活血化瘀、解毒抗癌为法,方选益脾养肝方加减。治疗中以黄芪为主加党参、白术、茯苓等益脾养肝;姜黄、郁金、川芎等活血化瘀;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癌解毒。二诊中患者胁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故针对患者乏力、纳差等脾虚症状调整方药以对症治疗,方中加用大剂量黄芪、灵芝培土植木,炒麦芽、炒神曲调畅中焦气机以健脾消食。全方组方严谨、肝脾并调、气血同治、攻补兼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