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若干思考

2021-11-29 23:52袁进霞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堂教学

袁进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关键课程,必须办好思政课[1]。2019年,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坚持内容为王,做好守正创新,做到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和融合,让思政课教学有惊涛拍岸的气势和润物无声的效果[2]。新媒体技术具有强大的传播和交互功能,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引发了思政课教育教学在实践模式、方式方法诸方面的大变革。用好新媒体技术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活起来,使思政课教学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是上好思政课的时代要求,是打造高质量思政课的迫切需要,是完成教育任务的有力保障。

一、新媒体技术开发运用的实践脉络

(一)国外关于新媒体技术开发运用的实践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电视公司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提出“新媒体”这一概念,其随后逐渐在美国流行并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3]1。新媒体的优势和功能日益凸显,它能满足大众个性化的需求,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相互转换成为交流者,而无数交流者之间又可以同时进行即时的个性化交流。

国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他们没有开设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命名的课程,但他们的公民素养类课程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取得的教育效果十分显著。客观来讲,西方国家运用渗透式的教育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已经利用新媒体技术充分、有效地开发了显性和隐性课程。他们在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实践中,将思想教育的本质内容嵌入或者隐含到各种文化、信息化作品中,渗透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熏陶。例如,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就是形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纵横联系的立体德育网络。学校公民教育的课程开发了大量的视听、录像等依托新媒体而实施的显性课程。同时,家庭和社会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配合学校教育有效运行,建立了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融学校和社会机构为一体的互动合作的文明社区,借助于法律杠杆对各种新闻媒体和大众传媒进行严格管理,作为隐性课程,保证各种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使新加坡的德育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其效果非常显著[4]31。

(二)国内关于新媒体技术开发运用的实践

国内学者1986年开始关注新媒体技术,2006年之后,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国内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封闭、单一、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正逐渐让位于开放、互动、多元的新型传播模式。”[5]随着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备品。现在,人们已经开始关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效率和质量,试图寻找新时代新媒体传播的途径和方法[6]。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推动了慕课、微课、微信APP的建设及相关平台的开发、运用和推广,视频资源、手机媒体、微信移动学习平台等在高校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中涌现,对思政课教学影响巨大而深远。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思政课教学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等全方位改革。目前,以新媒体技术开发运用为依托的微课、翻转课堂、雨课堂、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总体来说,新媒体优势明显,在信息技术环境中长大的新时代大学生已经离不开它,教师也越来越依赖它,但从实际的推广应用来看,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学中运用新媒体技术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关注不足;二是线上线下课堂衔接不畅;三是教师团队配合不力。完善以上不足之处,让教师在实践中会用、乐用、善用新媒体并推动学校同步建设,需要改革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

二、改革课堂教学:复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思政课课堂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还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抑或以教材为中心,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选择任何一种“中心”,都是教师所持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取向的体现,从而决定了教师怎么运用新媒体技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将呈现怎样的形态,产生何种效果。

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存在了数百年,课堂教学活动就是围绕“教师、教室、课本”三中心展开的。教师依据课本和教师参考用书备课,受资源和技术的限制,教师成了知识的先知者,局限在教室里对学生——未知者或后知者传道、授业、解惑,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随着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不断认识和反思,广大思政课教师已经基本统一认识和行动,大体上认清了以往那种“填鸭式”教学的不足,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地选用“启发式”教学。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只不过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材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进行加工后再“灌”给学生。这种课堂教学的优点在于它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教师依照教学目标按部就班地组织和完成教学,规模性地培养了大批量学生。它的缺点是课堂由教师一人掌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千人一面,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忽视知识的实践性,把学生视为知识容器,缺少情感温度,很难发挥思政课育人的功效。

以“慕课”为例,新媒体技术的引入,为课堂教学转型提供了可能性。“慕课”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媒介型大学的在线教育课程的大量涌现,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结构形态”[7]。这种新型的课堂,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作为理论基础,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建构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8]224。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进行。“慕课”技术优势凸显,不断开发共享微课程,逐步完善小测验和实时答疑等环节,学生的中心地位得到确立,教学中实现了“教”与“学”关系的重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现明显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选课,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确定学习进度,有问题在线提问,教师在后台及时解答。因此,在“慕课”的“课堂”上,学生在彼此交流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中,获取知识,教师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变成了新型学习者的“导师”[9]。学生学习更加主动,方式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实现了以“学”为本的教学目的。

目前,各高校进度不一地推行“思政慕课”建设,在运用“慕课”时,大多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操作还没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有些是被动引入,教师还没有形成与“慕课”这种新型课堂同步的教学理念,仍然坚持传统课堂教学的“三中心”,很容易将“人灌”变为“电灌”。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当然,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并不是一味地取悦学生,迁就学生,课堂教学趋于低俗或媚俗,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培育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创新教学模式:展开完整的教学过程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面临改革之势。“互联网+”和“智能+”融入教学逐步常态化,广大教师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雨课堂和智慧课堂等应运而生,致使有些不善“变”的教师应接不暇,时有怨言。

目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思政课课时有限,教材内容都讲不完,还要引入在线课程,教师只能疲于应付;二是课堂教学只有五十分钟,教师要处理知识体系,组织课堂,还要不时操作“高科技”,实在应付不过来,还是讲解最省力;三是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千差万别,思想状况捉摸不定,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师无法把控学生和课堂,提到创新课堂教学就战战兢兢。因此,可能会产生如下后果:其一,本来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学,现在变成了课堂上学,课下再学,仍然是被动,还要重复学习,有些不堪重负;其二,教师建设在线开放课程的情况不同,有些在线开放课程是被动建设完成的,课程建好后,教师自己都不愿意看,更别说学生,要么闲置造成浪费,要么给学生布置“政治”任务,强迫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其三,强迫学生必须提问,必须发表意见,学生在线提交的信息不是真实信息的反馈,提交的问题和信息价值不大。

破解当前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新媒体技术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积极开发适合思政课教学的新媒体软件,便于推广运用;另一方面,广大教师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学生所需,积极学习,探索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有效方式,注重教学设计,再造教学流程,形成线上线下无缝连接的完整的教学过程,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努力打造令学生认可的思政“金课”,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和影响力。

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为例,不能搞线上线下两张皮,而是让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课堂转型与教学模式的转向。在具体的实施中,可以让学生先学,教师后导,或者师生共学,让学生参与教学,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如此,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其一,教师课前参照教材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根据重难点录制所需“微课程”。若选用其他高校在线课程,教师要先学习“微课程”,把握好重难点,提出相应的学习建议或明确的要求。其二,课堂教学中围绕重难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状况进行解惑,开展讨论、交流、互动,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三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其三,课后布置思考的问题或需要实践的作业,利用大数据深度关切学生的需求,认真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逐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生通过课后作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意,悟原理,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思政课的时代性、思想性和趣味性。

四、转变教师角色:打造互补的教学团队

在新媒体技术条件下,教师的“教”有别于传统课堂上的“唱独角戏”,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和“单打独斗”,而是一种师师、师生、生生团队合作的集体行为。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位教师虽然分工不同,但相互协作、交流、讨论,共享集体备课成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在“云端”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完成作业、提出疑问。流畅、生动的教学,需要强大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撑,除了主讲教师外,辅导教师和助教的配备也成了刚需。“慕课”时代需要教师有个人魅力,但是,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更显重要[10]。因此,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思政课教学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教师的个别行为,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就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来说,教师需要从讲授者的角色转变为“主讲教师、辅导教师和助讲教师”三种角色或其中的一种角色。具体情况也要看所在团队的现状。如果团队实力雄厚,可以选择优秀的主讲教师录制微课,或者每个人负责自己专长的某个章节进行录制。条件不充分的高校可以共享其他高校现成的优质在线教学资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在线开放课程的运用环节。

通过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不论是备课环节、课程录制环节、上课环节,还是课后的辅导答疑、课程的后期服务环节,每位教师都参与全部流程几乎是不可能的。第一,教师的精力有限,整个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运用过程费时费力,个人难以应付过来;第二,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限,对运用新媒体技术存在跨界难度,这也是很多教师对新媒体望而却步的原因;第三,教师的能力有限,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多面手。这就需要课程建设团队和教师教学团队通力合作,前期组织集体备课,采用主讲教师负责制,让有经验的教师负责部分章节,带领新进教师一起备课,集体研讨,设计教学方案,撰写参考教案和脚本,实现团队共享,这样,所有教师在团队的教学活动中能力得到提升。接下来的课程录制和教学课件的制作可以交给专业的团队来做,给主讲教师减压。在后期支持服务环节,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的情况,建议选拔优秀的研究生或本科生组成助教团,协助线下主讲教师做好教学工作,参与教学各环节,比如备课、答疑、作业批改、课堂管理、课后辅导及网络技术支持等,并及时为主讲教师整理相关数据。

五、结语

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尚处于探索、过渡和适应阶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内容展示科技化、教育对象信息化的诉求和育人目标综合化要求等催生下,不久的将来,两者将深度融合,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教师疑虑的问题将逐渐得以解决,新媒体将成为显性和隐性课程的载体。认真思考当前高校思政课在运用新媒体技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科学把握思政课教学规律,优化新媒体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魅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总目标。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堂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