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 钱 琪
传统文化是国家精神寄托之根本,小学时期更是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学校应该重视教材的质量提升,让孩子从小接触更多优秀的传统诗词文化。目前,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使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部编本教材,这套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篇目的增加。小学语文课本中共收录了古诗文124篇。除了数量上的增多,体裁也更加多样,包括古风、民歌、律诗、绝句、词曲等。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在讲话中引用诗词典故,名篇经典,意旨深远,引人入胜,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习语”风格。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都说明“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应该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一直以来,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再加上背诵的要求,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缺缺。教师教学的模式一般是固定的四个步骤:理解诗题,了解诗人,感悟诗意,欣赏意境。其中欣赏意境这一环节在教学中很难处理,讲浅了,达不到效果,讲深了,学生又很难理解,而且多以老师作为主体主讲,学生听:记笔记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深度理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很多老师忽略了诗歌中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从意象入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下面就以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学片段为例具体来看一看。
师:李清照的词《醉花阴》相传还有一个故事(PPT出示)。
“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 , , 。’正易安作也”。
谁来读读这段内容,并说出这里是哪三句?
生:我觉得这里应该填“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师:你与陆德夫是知音啊。齐读这绝佳的三句。这里的“黄花”是什么?
生: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这里的黄花应是菊花。
师:不错,《礼记·月令》中就说“鞠(菊)有黄华”。“瘦”字在我们学过的李清照的哪首词中出现过?
生:李清照《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学过。
师:这句中的“绿肥红瘦”什么意思?
生:绿叶茂盛,红花凋落。
生:这是形容暮春时节的景色。
师:很好,联系学过的“绿肥红瘦”这个词,“黄花瘦”什么意思,“黄花瘦”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秋风瑟瑟,树叶飘飞,寒气逼人,菊花虽傲然挺立枝头,但花瓣已随风凋落。
生:纤细的菊花在秋霜中显得孤苦无依。
师:花瘦,但人比黄花还瘦,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生:应是“日晚倦梳头”吧,毕竟女为悦己者容。
生:李清照躺在花丛中,虽有美酒和美景,但是百无聊赖,因为“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生:李清照应是身材消瘦,满脸憔悴,最是相思苦,一起赏花的人不在身边。
师:同学们善于联系古诗词分析得很到位,学到这里,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呼之欲出啊!
生:词人对负笈远游的丈夫的思念。
生:词人在重阳佳节这一天满腹的愁绪。
师: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刚刚我们抓住词中的“黄花”很快悟出了词人的情感,词的意境,“黄花”就是这首词的意象,我们在学习诗词时要善于抓住诗词的意象来理解。那么在其他诗词中出现的“黄花”也就是菊花这个意象的含义相同吗?同学们课后可以整理搜集一下,先行思考,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上述这个片段教学中,教者先是联系旧知理解“瘦”的意思,再巧妙地抓住“黄花”这个意象,让学生想象画面,秋风、秋霜、秋叶、花瓣凋零的菊花,这些自然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眼前因此浮现出词人憔悴不堪,愁绪难解的模样,联系诗歌的创作背景,很容易就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诗歌表达的情感也就清晰可感了。
关于“意象”的意思,北大中文系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所以意象对于把握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思维发展正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时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形象性,而意象教学则是要求教师学会引导学生思考、联想、类比和运用,正好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高年级孩子来说,不难找到诗词中的“象”,但是如何从“象”过渡到“意”呢,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语文课标要求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展开想象,体会诗文大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小学生本身想象力就丰富,再有了具体鲜活的“象”作为基点,诗词中没有表述出来的内容,或是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情感,也就是“意”,学生都能很快地感悟,赏意境也不再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了,还能更好地实现再造学生的想象。
如竹是“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文人墨客赞颂吟咏者甚多。郑燮的《竹石》中竹这个意象显然易见,抓住这个意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大家先做一个“咬”的动作,感受一下它的力量性,你能想象出挺拔的翠竹如何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扎根在破裂的岩缝中的吗?在“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中,竹子又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那“风”这个意象又代表了什么呢?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出“风”是恶势力的代表,在这种意象组合中,竹子那种坚强无畏、顽强不息的形象就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其实竹子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将郑板桥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情感鲜明形象地表现出来。“读诗成画”,在教学中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有时是意象组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形成一个空间意境,很容易就会实现学生与诗人情感的交流。
古诗词中以实物形式存在的意象小学生很容易捕捉,如梅花、竹石、松等,可以将“象”本身的特点与诗歌表达的情感相联系,但是还有一些“象”具有隐藏性,学生很难找出来。
如柳宗元《江雪》中“渔夫垂钓”这一意象学生就难以发觉,我们上课时可以来分析“渔夫”也就是诗中的“蓑笠翁”的形象,外面天寒地冻,怎么会有人冒着风雪,披着蓑,戴着斗笠,在钓鱼呢,有鱼钓吗?知人论世,了解了诗人的生平经历,知道了这是诗人被贬永州时写的,害怕被牵连,朋友疏远他,亲戚与他断绝联系,一个清高孤傲,不同流合污,超脱世俗之外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渔夫”这个“象”被诗人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有了这个基础,学生再学《渔歌子》时,抓住“渔夫”这个意象就能很快领会作者张志和的写作情感:不愿踏足朝廷纷争,淡泊名利。
意象在古诗词中使用很普遍,却没有确定的内涵。通过比较意象,让学生明白意象虽有其固定的含义,但是同一个主题有时有不同的意象。
如送别这个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就有“劝君更尽一杯酒”中的“酒”,“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兰舟”,“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帆”等不同的意象来表现;有时不同的主题意象却相同,如“明月松间照”中“明月”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举头望明月”中“明月”表现了李白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而“举杯邀明月”中的“明月”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悲苦,等等,也就是说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人心目中有不同的内涵。比较“象”才能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凸显出古诗词教学的深度。
意象作为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且行且探索。参考文献:
[1]陈鸾鸾.浅谈小学语文“意象”教学[J].名师在线,2017(23):59.
[2]徐旭.小学中高年段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沈秀环.基于意象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J].教育,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