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凯隽
(温州医科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但我国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较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201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1],提出要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通过“双一流”建设,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与人才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通过“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深化高校内涵建设,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跨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在全力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却往往忽视了高校最基本的人才培养任务,这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本科生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没有扎实的本科教育,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2018年6月举行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响亮口号。[2]2018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高教40条”),[3]吹响了新时代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号角。“新高教40条”进一步明确了要坚持“以本为本”,推动一流本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在“以本为本”视角下,如何推动一流本科建设,推动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内涵式建设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高校坚持“以本为本”,就是要求高校将人才培养作为基本职能,以抓好本科教育为根基。推进“四个回归”,就是要求大学回归初心,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学生回归常识,以刻苦学习为己任,教师回归本分,以教书育人为重心,高等教育回归梦想,以实现教育强国梦为目标。高等教育要回归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人才的初心与使命,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以开展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作为“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础支撑和龙头工作,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石和根本特征,而一流专业则是一流本科的重要体现和基本内涵。[4]对高校而言,建设一流专业既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载体,又是高校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直接体现,也是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逻辑起点,更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专业建设是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专业,是建设一流本科、一流学科乃至一流大学的最核心、最根本、最基础的工作。[5]
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建设的支撑,[6]本科教育由各类专业组成,一流专业的建设有利于推动一流本科的建设。专业作为汇聚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本平台与组成单元,只有把专业这个平台建设好,把专业建扎实,办出特色,办出优势,创建一流本科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围绕一流本科与一流专业建设,教育主管部门以“以本为本、四个回归”为初心,统筹部署,点面结合多方面多举措推动一流本科、一流专业建设,驱动政策鲜明,收获成效显著。如召开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发布“新高教40条”,围绕八个“一”明确了推动一流本科建设具体路径;实施“六卓越一拔尖”改革计划2.0升级版,提出了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发布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个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92个本科专业类别630个本科专业质量建设标准兜底;成立新一届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教学名师、院士及长江学者等高层次教育专家入选,为高等教育建设发展问诊把脉;实施 “双万计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金课以及线上线下在线金课。上述政策和举措的实施,显示了高等教育追求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心,也为推动一流本科教育、一流专业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政策支持。
专业建设一直是高校本科教育的重点工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多项举措推进高校专业建设。2007 年初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启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经过近六轮特色专业评选,从全国3万多个专业点中评选出了3 37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各省市高校积极响应,启动了省级、校级层面的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经过一个周期的建设,“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级专业建设体系基本形成,以特色专业为引领的高校专业建设成效明显。[7]高校一流专业建设作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加强版或升级版,是当前高校提升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在 “以本为本”视角下,以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导向的高校专业建设中尚存在如下一些共性问题。
根据相关调查统计,目前已建设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有20个以上特色专业的高校占比为2.3%;特色专业在10—19个的高校占比为5.1%;特色专业在5—9 个的高校占比29%;特色专业在1—5个的高校占比36.1%;没有特色专业的高校占比27.5%。国家级特色专业70%集中在目前已经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即目前我国高校专业现状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在“双一流”高校聚集,普通高校与“双一流”高校间特色专业建设的水平差距明显。因而,缩减不同高校之间专业建设的差异是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建设必须紧紧把握市场与行业需求。但是,当前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社会及行业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日益明显。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往往盲目追求热点,而不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及市场需求等多元角度分析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此外高校在专业建设中培养方案设置不完善,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学生的创新观念不够强,实践能力仍不足,与社会与市场的实际人才需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说,高校专业建设尚未形成适应社会需求进行有效调节的机制。
作为建设一流专业的基础版本,特色专业必须要有自身鲜明的优势特色。但是目前许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都亦步亦趋,并没有突出的特色,甚至还生搬硬套名牌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简单重复人才培养方案,对自身特色和优势缺乏深入了解,没有体现出特色专业真正的内涵,没有体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的专业建设理念。
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各级别特色专业建设都提出过一定的建设标准,但在实践中,我国目前尚未明确提出特色专业的具体标准,特色专业的审批只是通过文件形式予以说明。从评审指标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特色专业审批并没有区分不同高校、不同学科的属性,而且所有参加评审的高校以及其所申报的各类学科专业均以此为标准,这显然是过于片面、简单的审批方式。如何从特色升级为一流,目前缺乏明确的路径与指标。
教育部已于2018年初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也为下阶段开展专业评估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标准出台了,但是对于高校专业建设的评价体系尚不完善,专业质量标准只是对专业建设进行兜底,却缺乏对特色专业乃至一流专业的评价标准与体系,难以长效、科学地推进专业建设,难以促进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作为全国经济强省,但高等教育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偏少,这与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水平极不匹配,也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浙江省建设“重要窗口”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省内各高校,尤其是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应紧紧围绕创建“双一流”核心目标,突出内涵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重要抓手,将创建一流专业建设作为高校提升内涵式发展,创建“双一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温州医科大学一流专业建设为例,对其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为其他高校一流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温州医科大学以争创“双一流”为重要契机,以现有国家特色专业及浙江省“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为基础,进一步优化专业建设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温州医科大学新时代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温州医科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同时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加强专业动态调整规划,调整专业布局及结构,将优质教学资源向一流专业建设点聚集,进一步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优质的生源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也是实施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对象。各高校深入研究新高考改革方案,建立了以招生、就业和教学质量为基础的本科招生计划动态调控机制,优化了“四位一体”的招生工作机制,取得良好成效。温州医科大学连续3年15个专业投档线居省属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第一,其中一流专业建设点占86%,连续3年包揽省属本科院校专业投档线最高的5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连续3年成为唯一有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眼视光学专业)在1万名内完成招生计划的省属本科院校。
对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高校相继开展了新一轮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优化工作,突出立德树人、分层分类、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及在线教学等改革内容。温州医科大学根据新医科及卓越医生2.0版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临床医学卓越医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5+3”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及基础学科拔尖人才选拔与培养工作,探索医教协同机制下基础、应用及拔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温州医科大学制定了《温州医科大学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将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混合教学及虚拟仿真等诸多元素融入课程建设中,实施“点燃课堂”计划,打造一流课程。一批优秀课程脱颖而出,建成一批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及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建成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据不完全统计,国家级一流专业课程占比达30%以上。一流课程的建设对一流专业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温州医科大学积极支持广大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出台多项激励政策,鼓励一线教师参与一流专业建设。如设立“本科教学贡献奖”,每年投入百万奖励一线教师;实施一流课程及“百堂精彩课堂”优课优酬,课酬翻倍;改革职称评聘,实施教学特别推荐程序,特聘教学优势型教授;修订关于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要求教授每年为本科上课32学时以上;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方法改革,省教改项目向一线教师倾斜;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培养制度、教学名师培训制度、课程建设培训分享制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保障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温州医科大学注重推进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教育部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等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健全学生、教师、用人部门及相关单位相结合的协同机制,深化实践育人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搭建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通过挖掘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融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实践教学质量与深度的提升。
二级学院作为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责任单位,在专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高校积极促进二级学院以一流专业为建设目标,整合优质资源,集中优势力量,总结优势特色,凝练专业建设与人培养模式亮点。温州医科大学通过实施二级学院“一院一品”活动,挖掘培育二级学院专业建设特色,如《“5+3”一体化眼视光医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德树人 仁爱塑心——医学生医学人文培养实践体系的构建》等一院一品的特色凝练,为申报教学成果奖打下良好基础。
温州医科大学积极倡导质量文化建设,不断完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内部外部质量评价机制。以审核评估、专业认证及行业部门、用人单位反馈为外部抓手,以专业建设质量年度报告、校内专业评估等为内部抓手,完善“课堂、课程、专业、学院”四位一体评估体系,[8]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闭环管理,积极倡导质量文化建设,将建设质量文化内化为专业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为。
通过多措并举的努力与实践,温州医科大学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育部第一轮一流专业“双万计划”申报中,学校共获批5个国家一流专业和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一流专业建设点占学校招生专业总数70%以上。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晋升全国第二,护理学、中医学、预防医学和口腔医学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名列同类院校前茅。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总排名位居全省本科院校第一,人才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总排名稳居全省本科高校前三。毕业生升学率、用人单位满意度、对母校总体满意度再次拿到满分,连续5年在浙江省高校分类评价考核为A,全部获得满分。
以本为本,回归初心、回归使命,培养有担当有作为的优秀人才,是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与重要职责,是高校推动一流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内涵追求,更是高校争创“双一流”的有力支撑。高校应立足区域社会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凝练特色优势,以特色化和内涵式为双引擎:一是重视外部驱动,专业建设要以服务行业产业、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优秀合格人才为目标,为区域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二是深挖内部潜力,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加大激励机制、做好统筹协同,探索有效路径,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重视质量监控,加强过程监管,有效反馈外部信息,开展评价认证,构建闭环式质量保障机制,为高水平一流专业建设保驾护航。高校也应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重要契机,实现高校专业的自我改造、自我更新与自我完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路径,从而实现高校在新时代所肩负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