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 薛晓 李慧婷 伍振峰 黄小英(.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37)
中医香疗始于夏商、成于秦汉、盛于明清,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借助芳香物质所特有的生理和心理方面治疗功效,将芳香药物制成适宜剂型,通过按摩、外涂、艾灸、熏香、内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以预防、治疗或康复疾病的一种传统自然疗法。《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芳香中药的功能与应用,古人在日常生活、宗教祭祀等活动中佩香、熏香、用香,芳香中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在当今社会中,芳香中药产品也逐步融入到医疗、康养、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医香疗产品愈加丰富,消费潜力不断攀升,市场规模逐步增长。此外,随着慢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长、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蔓延、老龄化加速、保健意识增强等变化,人们对大健康产业的社会需求日益增加,中医香疗作为“治未病”的独特资源,行业优势逐渐凸显。本文概述了近年来中医香疗行业的优势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医香疗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中医香疗具有悠久历史,在理论和应用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近年来,随着国外芳香精油的兴盛发展,我国中医芳香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1.1 中医香疗历史悠久 中医香疗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具有丰富的传统理论、传统方法、经典名方及传统香品。大量古籍收载了芳香药物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丰富了中医香疗的理论。《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有芳香药物,按四气五味阐述功能;《本草纲目》列芳香专篇,记载香药127 种,“芳草”类 56种;清朝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综合整理了挥发油应用的完整理论体系,对“芳香疗法”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作用机制等做出了系统的阐述[1]。芳香类药物主要通过熏香、涂抹、内服等方式作用于局部或全身,外用可制作熏香、炷香、枕香、佩香等驱秽辟疫,或焚烧苍术、菖蒲、艾叶等芳香药材以达到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目的,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用芳香药物防疫“烧兜木香末……闻此香,疫皆止,死者毕起”,传统端午佳节,民间熏苍术以辟秽除疫[1]。用于口服使用,多将富含挥发油的芳香中药,制成丹、丸、膏、散等。中医古籍中记载了众多的经典芳香药方,如以金银花、连翘作为君药的银翘散,具有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之功的苏合香丸,明清时期的温病3宝“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方中多用芳香开窍药物,如麝香、冰片、木香、丁香等[1]。
中医香疗体现了中医理论与西方技术的互相融合与借鉴,即以中医药理论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传统中医学是一种整体辩证思维,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芳香疗法遵循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整体思维, 认为健康人体应保持“阴平阳秘”,根据中药四性五味的特征,辨证施治,临床应用遵循芳香辟秽、芳香解表、芳香化湿、芳香温通、芳香开窍等治疗原则,调节机体平衡,具有“治未病”的独特优势。而现代医学则有物质、信息、系统生物学等概念,坚持中医的思维方式,以疗效为本,充分运用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即中医为体、西医为用,是中医香疗最大优势。
1.2 中医香疗应用广泛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及产业政策的优化,以及国内外芳香精油的兴盛发展,我国中医香疗产业发展前景逐步展现了“新趋势、新模式、新场景、新潮流、高品位、高品质”的特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坚持把中医药复兴和传承提升至国家战略,并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政策推动。国务院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香疗与当前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和健康理念相结合,展现了“用在康养”、“融在生活”的新模式,在医疗、康养、美容、办公、旅游等多行业、多场合得到广泛应用,百度指数显示,“香疗”、“香薰”等关键词的搜索指数近些年呈持续稳定的上涨状态。在医疗、康养方面,中医香疗也被广泛应用,在《国家新编中成药》第2版中,富含挥发油的制剂共266种[1],新冠疫情期间使用的清肺排毒汤、荆防藿朴解毒合剂等处方多含挥发油成分。在康养方面,中医香疗通过吸嗅、经皮、口服等途径,结合穴位、针灸、推拿等多种方式,可达到调节机体,扶正祛邪的作用。香薰结合穴位按摩,用于面部护肤或全身应用,也可缓解压力,舒络活经,畅通气血,在美容护肤方面发挥良好效果。随着工作压力的剧增,消费意识的转换,生活品质的提升,精油也广泛受到时尚人士、讲究生活品质的年轻人追捧,成为年轻白领以及各阶层人群广为接受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精油香薰,净化空气、去除异味,缓解日常焦虑,达到舒缓情绪的作用。芳香中药还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健康旅游与芳香中药基地相结合,可实现医治、疗养、康复、养生的目的,为人群带来新潮流、高品位、高品质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压力的增长,亚健康疾病人群逐年增多,研究显示,全球约27 %的人遭受睡眠病症困扰[2];全世界哮喘患者已达3亿人,且每十年以50 %的发病率不断上升[3];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4];全世界至少有3.2亿人口正在受到慢性疼痛的折磨[5]。人群的健康现状激发了健康服务需求的增长,也引领了中医香疗产业等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中医香疗对亚健康疾病人群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在“治未病”、精神调理及改善记忆、缓解压力等方面应用广泛,中医香疗产业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中医自古以来重视身心共养,平衡阴阳、调气活血、形神同治,中医香疗不仅可以增强人体正气和防止病邪侵害,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也可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及时用香药干预,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芳香中药对于缓解病症,远离亚健康状态,愉悦身心,增添生活情调都有良好的优势,对于失眠、疼痛、抑郁等慢性亚健康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可在身心疾病的预防及预后过程中起到改善情绪,协同治疗的辅助作用。
1.3 中医香疗前景广阔 中药挥发油具有分子小、用量小、毒性小的特点。挥发油属小分子活性物质(多为分子量在20~300左右的芳香分子,几乎不含大分子和其他杂质)[6],具有高挥发性,高渗透性,高脂溶性,易于通过皮肤和嗅觉系统进入体内。中医芳香疗法采用吸嗅或经皮给药的方式,精油用量少,但持续涂抹或吸入可使微量成分得以维持,效果逐步叠加,对于抑郁、失眠、疼痛等慢性疾病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一般通过外用或吸入方式给药,在人体局部发挥调节作用,如改善局部病变、减轻局部肿胀与疼痛等,相比其他口服药物,毒性较低。
中医香疗以小分子的挥发油为主要载体,带动了一个庞大产业的发展。近年来,产业需求持续旺盛、规模不断增长,生态圈不断优化,产业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植物精油行业市场规模在逐年扩大,2017年市场规模达到43.3亿元,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57.11亿元,,2019年,中国精油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69.4亿元,中国植物精油市场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2017年全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速达到28.52%,2018年全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速高到31.94 %,2019年行业市场规模增速仍达21.47 %,显示出行业整体发展速度较快的特征。2016-2019年,中国精油行业产量逐年增加,到2019年,产量已达8.64万吨。在行业供给方面,行业内企业不断增多,生产技术逐渐成熟,行业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在行业需求上,中医香疗产品因其绿色、天然的特点,受到终端消费者的追捧,在医用、日用化妆品等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精油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农业、养殖业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在产品需求方面,市场处于未饱和状态,市场需求在逐渐扩大,推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此外,随着产业政策的支持以及不断增长的市场潜力,中医香疗产业生态圈不断优化。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坚持把发展中医药复兴和传承提升至国家战略,并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政策推动,中医香疗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香疗健康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消费升级,健康服务形式也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人群保健意识增强,对于传统芳香疗法的需求逐步增长。
尽管中医香疗产业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但在行业规范、产品设计、产业融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2.1 产品定位不准 目前中医香疗产品缺乏相关部门或组织进行行业指导,在产品生产、管理上缺乏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产品自身定位不清晰,尤其是目前市面上较多产品都只能归类为化妆品,处境尴尬,在设计及生产上无战略、无规划、无产品线,国外的精油则完全是围绕芳香疗法与医疗医药展开的。
2.2 科技创新不够 目前中医香疗行业缺少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研究,在理论、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在理论方面,中医香疗的现代科学基础还较为薄弱,传统理论的传承不足,香疗理论的科学内涵尚待阐释。在技术方面,生产工艺和工程化技术落后,生产效率和综合利用能力相对低下,缺乏高效、低能耗及标准化的工业装备。在产品方面,缺乏优质高效产品,市面上各类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生命力不强、周期短,缺乏持续的产品改进、品质提高、包装改良等优化。此外,企业研发投入低,研发和创新能力弱,产品加工工艺落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尚未树立鲜明而有特色的中医芳疗品牌,行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
2.3 质量标准缺失 目前精油行业缺乏良好的标准与规范,政策法规缺乏,行业标准未立,发展规划滞后,国家对芳香疗法缺乏引导,没有固定的机构或组织规范支撑中医药芳香疗法标准的制定,中医香疗行业在原材料、生产工艺、产品评价等各方面都缺乏完善的标准作为指导和规范。首先,是原材料缺乏标准,精油品种来源和质量生产无保证,品质良莠不齐,植物科属混乱,不注重标准的建设,造成行业假、乱、劣现象严重。其次,生产工艺标准低,加工设备粗放、简陋,精油的提取方法、提取工艺、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各批次质量均一性差,产品制备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低。第三,精油制剂产品缺乏标准,质量难以保障,缺乏对产品有效成分及浓度的综合评价,对有害物质没有良好的监控手段。最后,产品在应用、功效上缺乏综合评价标准,适合自身特点的研究、评价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尚未建立,香疗产品五花八门,临床使用规范缺失。
2.4 应用规范缺乏 在中医香疗产品的应用方面,行业普遍缺乏规范,主要体现在产品功效的随意夸大与虚假宣传,对副作用的认知及重视不够,导致不良反应频发,或消费者对产品功效认知有误,影响行业整体信誉度。中药精油虽然具有丰富多样的药理活性,但也需辨证施治,辨体用香。目前精油产品的应用将精油的调养作用与药物的治疗作用简单混同,不区分体质普遍应用于所有人群,而产品实际疗效与宣传不符;或将中药精油的纯天然无毒性作为宣传的主要卖点,而实际市售精油产品化学合成品较多、并非纯天然,标识混乱、以次充好的现象普遍存在,商家利用概念炒作,误导消费者购买,对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客观原因上来说,产品本身定位尴尬,拿不到国家合理的批文,造成所谓的夸大宣传,引起媒体或职业打假人的负面报道,进而引发消费者对行业的不信任。从主观因素而言,部分从业者为了利益最大化,存在宣传夸大的现象。
此外,对产品的适用人群、剂量控制、双向调节作用缺乏关注,在应用上缺乏针对性。目前精油应用多以吸嗅、外用为主,虽然具有较高安全性和适宜性,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群。精油以辛香走窜为主要特征,对于阴虚火旺等特殊体质患者未必适用,甚至起到不良作用,对于有特殊疾病的患者,更应注重使用禁忌,如癫痫患者忌用苦艾油、艾蒿油、侧柏油,因其耐受高浓度上述精油对中枢神经系统刺激的阈值较低,而心脏病患者禁用薄荷脑含量高的精油[7]。此外,目前精油应用范围过广,对于不同体质、不同年龄的人群,在使用剂量上缺乏针对性,使用时也常忽略精油的双向药效作用(兴奋与抑制、收与敛、走与守、上与下),影响了其药效作用的发挥,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当归挥发油对正常离体大鼠子宫收缩功能呈双向作用,小剂量(≤20 mg/L)有兴奋作用,大剂量(≥20 mg/L) 则明显抑制[8],这提示了精油的药效与剂量有着密切关联。
另一方面,精油产品也可能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刺激性、光敏性、毒性等,但在应用中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度过低。如肉桂挥发油中桂皮醛能快速透过皮肤(透过率>60 %),从而可能产生较强的皮肤刺激性[9];高良姜挥发油中倍半萜类成分脂溶性高,倾向于停留在脂溶性的角质层中,具有较强的皮肤细胞毒性[9];柑橘类植物精油基本都含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如佛手苷内酯等易引发光敏性接触性皮炎、色素沉淀,严重的会导致皮肤癌[10],这类化合物的存在使得该类精油具有一定的光敏毒性;1,8-桉叶素(许多桉属植物精油中的成分),樟脑(单体化合物,或含樟脑的迷迭香油)等成分在较低剂量时也产生特定毒性[7]。
2.5 人才队伍不足 目前,行业人才队伍不足,主要体现在专业型、复合型人才少,以及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芳香疗法在国内发展十几年,从业人员以化妆品美容行业占较大比例,而专业的技术人才匮乏,缺乏综合素质好、专业程度高的从业人员,人才短缺的现象严重,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准入门槛较低。另一方面,行业本身在院校教育方面缺乏中医香疗相关的专业,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难以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储备。
2.6 产业生态不良 目前香疗产业链尚待完善,行业缺乏顶层设计,产业生态还有待改良。首先,行业产业链缺乏整体规划,原料、工艺、产品加工等各个环节互相之间缺乏良好的融合,产学研用融合度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分工优势,生产链效率低,工艺落后、产品缺少核心竞争力。行业缺乏大品牌、大品种,企业规模小而散的现象比较突出, 行业抱团能力较弱(受国家政策和国内环境等影响),品牌影响力和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缺乏龙头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产业集中度低。其次,行业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形成良好的具有替代性、延伸性、组合性的产品线;不利于产业长期良性发展及芳香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利用。
针对目前中医香疗行业存在的发展优势及潜在风险,立足当前国家发展战略及行业现状,提出五点行业发展策略,借趋势,避风险,建体系,促发展。
3.1 以健康服务为先 目前国家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健康服务的重要性,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明确了中医药保健在健康服务业中的支柱地位, 规划纲要等国家级规划中对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作出专门部署。借国家发展战略之趋势,中医香疗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机,行业发展首要应坚持以健康服务为先。
中医香疗具有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随着当前健康服务形式从“医疗型”向“医疗-预防-保健型”转变,芳香保健可在疾病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在康复调理中发挥核心作用,在当代人群的健康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应构建中医香疗科学应用体系,探究香疗作用途径,阐明药性-配伍理论,建立资料库和产品数据库,根据病症辩证施香,根据体质特点避开风险人群,扬功效之长,避风险之短。在产品设计和目标人群定位上,可侧重预防与调养,针对亚健康疾病等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充分发挥中医香疗在医治、疗养、康复、养生中的协同作用,扬调养之长,避治疗之短。
3.2 以传承创新为魂 针对目前行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应坚持以传承创新为魂。对中药挥发油的传统治疗理念及应用方法做深入研究,对相关的传统典籍进行挖掘,做系统性梳理,传承优良的传统理论方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中医香疗理论应用体系,形成中药精油配制关键技术体系,创新中医香疗健康产品。在传统香疗研究的基础上,传承香文化、香艺术、将中医香疗打造成科学与艺术互相融合的新型产业。坚持中西医互学互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医药加以梳理和分析,努力创造香道之新、香法之新、香方之新。
在原药材种植方面,结合现代农业的香料种植模式,将芳香药材种植与观赏示范基地融合,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打造“芳香资源旅游示范区”。运用智能制造技术手段,阐明中药精油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突破“寻香-提香-稳香-制香-评香”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结合传统芳疗器具原理,研发一批中医香疗器械,为芳疗行业的工艺制造提供设备支撑。对于香疗产品进行创新和质量优化,研发一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香疗产品,开展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大健康产品研发。最后,结合现代推广应用模式,如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中医香疗健康旅游示范等开展健康服务,将芳香中药材种植、产品设计、产品推广与中医香疗服务融为一体。
3.3 以产业做强为要 2020年9月11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中医香疗是横跨一二三产业类型的庞大的产业链网体系,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内涵,还能在国民经济体系构建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效益。芳香产业覆盖面广,从种植、萃取、生产加工、包装、流通到消费,涉及农业、林业、日用化工、教育、旅游观光、运输、经营等多个领域;芳香产品的应用也从传统的SPA馆、美容美发、医药保健、食品化工等行业,延伸到医疗养生、自然疗法、芳香食品、运动及芳香器材、教育、遗传基因信息等诸多方面,涉多个多领域多行业。中医香疗产业未来的产业链还可不断延伸发展,如从产品开发延伸到销售、加工制造、药材种植,芳香药材种植延伸到旅游发展,旅游服务业等,各产业之间相互带动,不断融合。
立足产业发展需要,首先需要推进芳香中药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提升药材质量;推进芳香药材精深加工,提高生产技术和水平,提高香疗产品的“含金量”;建立健全芳香药材种植、加工、产品制备等全过程技术标准体系,为高质量芳香产品的制备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芳香中药不仅是独特的卫生健康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绿色的生态资源、厚重的科技资源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对满足新时代下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有重要意义。第三,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中医香疗的新理论、新方药、新技术、新产品,构建产业生态新格局。最后,坚持以产业做强为要,应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培育中医香疗“大品种、大品牌”,推进中医香疗与健康养老、文化和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催生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持续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释放新动能、实现新发展。
3.4 以科学监管为重 针对行业目前标准缺失、虚假宣传等问题,应坚持以科学监管为重。一是建立健全且符合自身特点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二是围绕产业链做好规范宣传:正确、细致、到位与系统。首先针对产品建立健全且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标准。加速中医香疗规范化、中药精油标准化建设。其次,应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健全完善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现代中医香疗标准方法学体系,构建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中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中医香疗产品质量标准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构建评价体系、规范行业秩序,达到科学监管的目的,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3.5 以育才用才为本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针对当前人才短缺的行业现状,应以育才用才为本,优化执业环境,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从整体执业环境的角度,应加强行业管理,由主管部门进行行业指导,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法规,对从业人员、服务模式进行规范管理,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培养研发型、技能型、复合型等不同类型人才。另一方面,应开展针对性的院校教育培养,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开设相关专业,此外,应构建正金字塔形状的人才结构,注重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和实践应用型两种不同人才的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从从业人员自身来说,应增强服务意识与技术能力,提升综合水平,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服务。行业本身应建立完善的职称、从业资格评审体系,积极改善从业人员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条件,营造良好的从业环境,不断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中医香疗产业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巨大增长空间,国家政策给予支持、市场潜力不断攀升,产业优势愈加明显。但行业目前在科技、人才、产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为产业持续发展带来了阻力与潜在风险。中医香疗行业应坚持以健康服务为本,传承传统理念,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学监管方法,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促进产业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