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新,冯小涛
(1.郑州市金水区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郑州 450045;2.安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安阳 455000)
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又称青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2020年年初,养殖黑斑蛙的专业户经历了惊心动魄的3个多月,由暂停养殖和销售,到5月份才明确了有关政策。2020年5月29日,国家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蛙类保护管理的通知》,明确了黑斑蛙、棘胸蛙、棘腹蛙、中国林蛙(东北林蛙)、黑龙江林蛙由农业农村(渔业)部门按照水生动物管理。黑斑蛙曾是国家保护有益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所列物种。2021年3月,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不再包含黑斑蛙。
黑斑蛙在稻田中进行生态养殖的生产方式,是水产养殖和种植业结合的一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发展很快,“稻-小龙虾”、“稻-蟹”、“稻-鳖”、“稻-鱼”为主要模式,“稻-蛙”模式由于养殖效益很好,全国各地也均有养殖,2020年湖南省编制了《稻蛙综合种养技术规程》。目前,河南省各地均有养殖,但没有形成集中连片的养殖基地,均为零星分布,初步统计养殖户有100多家,养殖面积200 hm2。
黑斑蛙成蛙体长一般为7~8 cm,体重为50~60 g,最大个体体重为100 g左右。一般情况下,同龄黑斑蛙的雌蛙比雄蛙大。
黑斑蛙喜群居,常常几只或几十只栖息在一起。在4~6月的繁殖季节,黑斑蛙成群聚集在稻田、池塘的静水中抱对、产卵。白天黑斑蛙常躲藏在沼泽、池塘、稻田等水域的杂草、水草中,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一般11月开始冬眠,钻入向阳的坡地或离水域不远耐裂的砂质土壤中,深约10~17 cm。
蝌蚪期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
“稻-蛙”模式是通过对稻田实施改造工程,使水稻种植和蛙类养殖在同一稻田共同生长,既能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获取养殖黑斑蛙的额外收益,实现一田双收的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一般养殖黑斑蛙的稻田面积要在2000 m2以上,蛙沟的建设可沿田埂内侧四边或者两边开挖宽0.6 m、深0.8 m的蛙沟,并在田间开挖一定数量的面积约8 m2、深1.2 m的蛙溜,蛙溜的数量及大小可根据蛙种投放密度进行合理调整,蛙沟和蛙溜的面积一般不超过稻田总面积的10%。
利用开挖蛙沟蛙溜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四周的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以防渗水或暴风雨造成田埂坍塌。田埂的高度要超过田面0.3~0.5 m。
养殖黑板蛙的稻田要用防水尼龙网把稻田四周围起,将围网埋入田埂泥土中约0.1~0.15 m,地面上保留1.2~1.5 m,然后每隔1.0~1.5 m用木桩或钢筋等支撑固定。此外,可用塑料薄膜等质地光滑的材料覆盖防逃网上缘,防止个别蛙攀爬逃跑。
稻田上方一般要架设防鸟网,高度2.5 m。
使用40目的尼龙网制作成1 m×1 m的长方形食台,四周用2 cm×3 cm的小木方做框架,沿田埂内面四周布置,密度750个/hm2。也可以使用尼龙网片直接铺在田埂内侧作为简易食台。食台区与田面落差0.3 m。
每块蛙田对角开挖进水口和排水口各1个,同时用钢丝网或聚乙烯网片做成拦蛙栅,防止蛙逃逸。进水口建在稻田较高一端的田埂上,排水口建在有沟渠的最低处。
3.1.1 清池消毒放蝌蚪前10~20 d,全池用生石灰带水消毒,生石灰用量900~1200 kg/hm2。
3.1.2 蝌蚪放养每年的3月中旬至4月初,将蝌蚪进行集中培育,投放密度为150~225万尾/hm2。
3.1.3 放养注意事项
一要避免在天气突变时放苗,一般在上午9∶00~11∶00或下午16∶00~17∶00放苗。二要将装苗的氧气袋放入池中30 min以上再将蝌蚪放入池中。三要使每个池中投放相同日期孵化的蝌蚪,避免大小差异。
3.1.4 蝌蚪投饲
出膜后3~4 d不用喂食,待蝌蚪卵黄囊消失以后开始喂食。前期主要投喂配合饲料粉料,当蝌蚪个体达到黄豆大小,使用颗粒较小的人工饲料喂养。投食量应根据温度高低灵活控制,晴天正常投量,阴雨天适当减少投量,或者不喂,每天投食量按蝌蚪体重的1%~3%,早、晚各一次。
3.2.1 投放密度和时间
幼蛙放养密度为7.5万~15万/hm2。一般在5月底至6月中旬投放。
3.2.2 幼蛙、成蛙投饲技术
按照“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原则投饲。每天分别于上午和下午共投喂2次,投饲量一般为总重的2%~5%,具体情况还应根据天气、水质和蛙的吃食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早上投喂40%,晚上投喂60%。投饲要点有:
①80%的蝌蚪变态成幼蛙上岸3 d后开始摆放食台并少量投喂饲料,此时以少量多餐为宜,在幼蛙上岸前一定要对杂草清理彻底,避免杂草影响幼蛙驯食。
②已驯食成功的幼蛙放置到稻田中,蛙能直接捕食稻田中害虫,但应适当补充人工配合饲料,补充时间分早上和下午两次投喂,早上6∶00~7∶00(太阳刚出来),下午17∶00~18∶00(太阳快下山),阴雨天适当减少投饲量。
③在食台投料后,应及时对残余饵料进行清理,可将食台进行冲洗后放到太阳下暴晒,同时应对食台等区域定期消毒。
3.2.3 水质调控
养殖期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定期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EM菌等微生物制剂改善养殖用水环境。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可在日常投放的蛙料中添加维生素,免疫多糖等提高蛙类免疫力的生物制剂,并定期对饵料台进行消毒处理。
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3.3.1 气泡病
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控制池中水生生物数量,可有效控制气泡病。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用捞网捞出来,放到清水中,2 d不喂食物,部分蝌蚪会自行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浓度15 g/m3左右的食盐,让蝌蚪腹部的气体慢慢排掉,缓解病情。
3.3.2 红腿病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治疗,控制疾病蔓延。发病初期可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使水体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3~0.5 mg/L;也可以每667 m2(水深1 m)使用二氧化氯100 g溶解在15 kg水中后均匀泼洒。
3.3.3 胃肠炎
不投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饵料中拌加大蒜素或氟苯尼考。
3.3.4 歪头病
当水质恶化,水温变化较大时易发此病,主要危害100 g以上的成蛙,夏季高温期易发此病,病原为脑膜炎致血黄杆菌,此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在饲料中定期添加 “三黄散和多维+阿莫西林”,可以提高青蛙的抗病能力。
体重达到35 g左右即可上市销售。用地笼或者夜间使用手电照射捕捉。成蛙用尼龙网袋、泡沫箱运输,如高温运输要加入冰块降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