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英, 黄心怡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恩格斯认为:“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人的责任、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就不能很好的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1]马克斯·韦伯提出的“责任伦理”概念,强调一个人要敢于、乐于、勇于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承担相应的责任。[2]责任伦理,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对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集体、乃至对国家和社会所应负的责任。责任伦理教育更是当代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关键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担当,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3]事实上,责任与担当,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格要求,更是每一个人,立足社会,面向未来所应持有的基本操守。新的时代下,青年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神圣职责,也是这个时代赋予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责任伦理教育,无疑是强化大学生勇于担当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将责任伦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统合起来,突出大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推动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素养的渐进生成。
责任伦理教育,反映的是当代社会亟需改变的道德指向,更是关系到每个公民责任与担当精神的养成问题。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特质,从责任伦理教育视角来看,每个人因其地域、阶层、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差异性,需要我们立足具体问题展开具体分析。责任伦理教育具有严谨的学科体系,体现在客观真理性和主观价值性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伦理学为基础,融合哲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立足当代社会转型的时代性,围绕大学生群体开展社会道德建设实践。责任伦理教育,其基础点为“自由”、“平等”。追求自由是体现道德的前提,也是构建责任的基础。没有自由的责任担当是不成立的。同样,“自由”的前提是责任。责任担当是建立在充分的自由基础上。由此,在责任伦理学里,“自由”是其重要内涵。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每个人,在实现自由的同时,必然要与社会构建复杂的关系。任何一个人,其自由的获得,不能、也不应该建立在损害他人自由为基础。由此,自由本身并非是为所欲为的,而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从责任伦理范畴中,每个人,想要获得什么样的自由,就应该承担与其自由对应的责任。高等教育要促进每个大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责任伦理教育,应该遵循平等原则。所谓的“平等”,解释为每个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享有同等的权利。与“自由”一样,对于“平等”,都是对主体意识的一种价值诉求。“平等”,同样也是每个人承担相应责任的前提条件。“平等”的本质,要立足实际,追求实事求是,客观理性地对人对己的态度。在社会面前,每个成员都要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同样也要享有社会赋予的平等权利。追求“自由”、“平等”,对个体而言是责任主体履行责任的前提。每个人,其社会责任或大或小。责任伦理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前提,要满足每个人公平、公正、平等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和谐,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就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平等、自由地融入社会,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责任伦理教育,其必要性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社会情势的需要。每个人的成长与发展,都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时代相适应。每个人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又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当下,中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财富、生态问题、就业问题,折射出社会矛盾依然存在。文化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对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带来重要影响,青年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其思想也更趋复杂性。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思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意志力,导致价值观念被误导,辨识力下降,责任担当意识淡薄。第二,社会生态的需要。从社会生态观来看,和谐是主题。和谐包含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自然。要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生态社会作为基本国策,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和谐的自然观,要参与到和谐社会建设中。第三,社会心理的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和谐,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心理。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与情感,才能确保每个人真正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因此,责任伦理教育,要处理好自我与自身、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的和谐关系,强化自我社会心理素质,确保自我全面、健康成长。
有抱负、有担当、有责任、有主见,应该是当代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每个大学生,都要怀揣中国梦奋斗目标,不忘时代赋予自我的责任与使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自我,用法律、道德、伦理、操守来约束自我。但要看到,世界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价值观念、责任伦理等都受到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定理想与信念是每个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心骨。但在对大学生调研中发现,理想信念模糊,搞不清自己应该坚持什么,说不出自己应该树立什么理想等问题依然存在。有学生表示“自己没有理想信念”;有学生回答“自己目前不知道如何定位”。在调研中,一些大学生表示“个人理想信念处于迷茫状态,对自我的未来规划,感到无法实现,对曾经的雄心壮志,逐渐淡化为幻想、臆想”。这些严峻的事实告诫我们,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问题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要教育他们不应该仅仅将“考入大学”作为个人价值实现的最终目标,要让更多的大学生,将眼光放在未来,放在明晰的发展规划中。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更不能没有主见,丧失上进的动力。
以“95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从其出生到成长,未能经历老一辈革命者的苦难,他们在思想上追求个性,展现张扬的性格,与先辈们的独立、创新精神具有一致性。但也要看到,在个性被放大的同时,当代有一些大学生对“自由”的渴望更强烈,对束缚自我的“制度”、“要求”产生强烈的对抗意识。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导向上,更易受到外来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享乐主义、物欲主义、拜金思想等,导致有的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下意识地将物质、私利放在第一位,把勤俭、自强、奉献抛之脑后。别人拥有什么,自己也要拥有;为了满足攀比之心,更将“啃老”变成理所当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自立自强等优秀传统观念被认为“迂腐”,被认为与当下的主流观念相悖。相反,追求物欲、自我膨胀,却成为一些大学生标榜自我的独特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带着个人私利,去参与实践活动,对待学习懒散、茫然;对待工作,推诿、敷衍。这些都反映出其责任伦理观念严重偏颇。
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强调“知行合一”,要懂知识,更要去践行。然而,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待提升。一些大学生,对道德标准虽知晓,却不能落实到行动上,甚至一些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作为”,做出“违德”行为。缺乏应有的道德判断能力,对他人“缺德”行为不闻不问,直接反映出一些大学生道德情感不成熟,道德认知缺位严重。
感恩,反映了一个人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所给予自我的利益的一种积极反馈。感恩在形式上,既有物质层面的感恩,也有精神层面的感恩。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践行感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在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调研中发现,一些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人分享,过于强调自我利益。在社会层面,对自我的解放,对自由、对平等的追求,要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上,要通过相互关爱,来维系社会关系。大学生不知道感恩,将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就会缺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如果过于强调自我,缺失集体主义精神,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对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学生感恩教育,要从真、善、美实践中,去践行信任、理解、奉献、责任。
生命观是伦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一个人道德观念、责任伦理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生命意识,体现了一个人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生命价值的保护与尊重。责任伦理教育,就是要强调自我的责任感,从自我生命观照中,来承担应有的责任。但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杀问题依然存在,对生命的“草率”,折射出其生命意识淡薄。据相关组织调查结果显示,15岁至35岁青壮年自杀占据首位。在对大学生群体调研中,有轻生念头的大学生超过5%。对造成轻生念头的成因进行归纳,如就业压力、学业压力、情感问题、社会恐惧等等。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敏感的心性,脆弱的心理,焦虑的心态是诱发极端行为的主要因素。要强化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让学生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肩负其对自我生命的责任意识。
责任伦理教育是完善大学道德品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但现实中,大学生责任伦理问题突出,成因也表现为多个向度。诸如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缺位。
反思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完全归咎于客观环境,还要审视大学生自身主观层面,特别是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从“95后”到“00后”,当代大学生所生长的环境,从小缺失实践教育、挫折教育,衣食住行完全由父母、家庭所提供,对父母的依赖性更强,导致自我在面对挫折或问题时,缺乏应有的自辩力和应对力。生活中,完全由父母家庭操办;学习上,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学习。“得过且过”的生活状态,对未知的茫然,让大学生丧失了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与目标意识。学习变成了满足家长的一种任务,搞不清自我成长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关系。当面对就业、面对社会时,思想上无法构建“责任”概念,更无从承担“责任”。
大学生责任伦理意识的偏低,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本环境,家庭教育对其人生、未来发展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例来讲,“421”家庭模式下,祖辈、父辈对子女的教育,更偏向于溺爱与袒护,子女的思想更易放荡不羁,缺乏自我规范与约束。再如,对于单亲家庭模式,父亲倡导知性教育,母亲倡导德性教育,德与知的分离,必将对子女的情感带来影响。如孤独感、自卑感等倾向突出。对于重组家庭模式,虽然父母双方能够弥补单亲家庭中“德”、“知”分离问题,但同样也难以弥合情感缺失的心理问题。同样,家庭教育中,重智轻德问题突出,以“分数”为导向,导致学生高分低能。来自竞争、升学、比拼、被高期望所压迫的青少年,其内心的情绪受到压抑,心理观念处于扭曲状态。另外,一些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审时度势”、“明哲保身”等利己主义观念,也会让子女缺失应有的责任担当精神。
对青年大学生责任伦理意识的缺失,学校教育也难辞其咎。学校教育是青年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弥补学生家庭教育缺陷的重要施教力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协同互补,化解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缺失问题。从教育层面来看,学校教育在课程结构上具有科学性、系统性,但一些学校教育也侧重于对学生知识、智力的教育,忽视德育与价值观念的成长。强调德育与智育的衔接,往往无法得以有效落实。如学校教育依然以成绩、学历为评判尺度,忽视学生自我品格、良好德育操守的修养。在高校教育中,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窃取他人成果等事件依然存在。在归咎责任时,学校往往将责任归于学生自身道德素质上,未能反思学校教育体系存在的不完善。
与家庭、学校教育相比,社会教育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特征。社会教育,能够从知、情、意、行等方面,综合审视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对于责任伦理教育,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我在社会中所应履行的责任。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从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些不良现象,也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带来负面影响。如不良舆论、思潮、风气等,会侵蚀大学生的思想防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力不足,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在面对不良现象时,可能会禁不住诱惑,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举例来讲,对于老人摔倒问题,应该扶还是不应扶?对于扶的后果,会不会带来经济纠纷;如果不扶,会不会缺失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站在社会层面,对于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也要给予重视,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信任度。
责任伦理的价值生成,就是要将“责任”与“伦理精神”进行融合,通过显性与隐性化教育,内化到大学生价值观念中。因此,在促进责任伦理价值生成中,需要大学生明白自我责任的内涵,强化自我责任伦理意识。同样,还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为推进责任伦理价值生成提供精神引领。
责任伦理教育,其目标在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明晰自我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一分子,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一分子。大学生要加强自我管理,能够从学习、生活、工作、心理等方面,树立应有的责任品格。“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对于大学生,首先要立足学业,积极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大学生是责任伦理教育的主体,面对学习,不全是为了学历文凭,不能带有功利性。大学生在学习时,应该为自己负责,做好学业是当代大学生负责任的基本要求。在学习中,要学会自我管理,要协调好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读死书”,要注重学习方法的灵活运用。注重学习计划性,结合自我实际,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学习进程。在学习中,要对自我思想进行约束,主动抵制怠惰,拒绝诱惑,要通过自我反思与总结,学习他人长处,规避自我不足,懂得聆听他人的建议,多采纳他人的忠言,来完善自我,避免一意孤行。大学生不是孤立的,要具备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要主动与他人协作,明确自身的职责。面对任务,要周密计划、认真负责,保持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项自己分内的工作。对于任何事务,要脚踏实地,要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心,增强自我理想信念,将责任与协作统合起来,学会合作,懂得协同,打造团队整体效应。大学生在生活上要加强自控力。没有个人底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都将使得生活杂乱无序。责任伦理教育,要将责任落实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要提高自我管控,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要展现自我的真诚、善良、仁厚与正直品格。大学生要做到自我心理的调适与管理。人的行为和情绪,往往受心理和思想所支配。大学生要做好心理管理,要避免被个人不良情绪所左右。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即便是在逆境中、困境中,也要自强、自立,提升自我意志力,规避一切违德违法之举。
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要整合责任伦理思想,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通过法律法规学习等方面,为大学生责任伦理教育创设成长环境。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理想与信念。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责任伦理价值生成具有一致性,要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念,要让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让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抱负”的时代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生成,要从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中,让大学生感受到民族自豪感。价值生成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要落实到实践上。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教育引领,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4]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位,将之作为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基本主线,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价值目标;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自我责任担当的重要价值诉求;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道德规范的基本准则,发挥大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教育要转变模式,确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与信念教育,拓深素质教育、文化交流、社会调研领域,让大学生从实践育人活动中养成思辨力和创造力。法律、法规、纪律、制度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规范体系。要提升大学生法治理念和法治信仰,要让大学生知法、懂法、用法,尊重法治的权威,履行法治的义务,规范大学生的言行。
责任伦理价值生成,要立足时代,积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大学生从中树立崇高理想,强化自我责任信念。“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保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中心,促进青年大学生道德品质养成。“家国情怀”,从“家”的层面,让大学生理解对亲人、对朋友的关怀与责任;从“国”的层面,让大学生践行对国家、对民族的奉献精神。“家国情怀”,要以学生为本,从修身、齐家、治国理念中,增强大学生自我德育与品行,心系祖国,将个人信念融入到中国梦中。同时,要重视大学“慎独”品质的养成。[5]责任伦理价值的生成,其关键在于自主性、自觉性、自制性和自律性的培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慎独、主敬、求仁、习劳”等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要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实践中。大学生要提高自觉、自悟意识,在实践中坚持理性判断,明辨笃行,真慎真独。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等循环往复的提升过程,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责任精神。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大学生责任伦理价值的生成,任重而道远。要立足当代,全面审视大学生责任伦理偏失的问题及成因,从良好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中,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践行能力,构建向上、向善的育人环境。将责任伦理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体系,为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思想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