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张 岩
(沈阳工业大学 电气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更是对互联网趋之若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创新方法,探究符合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互联网时代,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和普及移动互联网设备,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的要求。
高校是网络信息活动比较活跃的区域,也是学生获取信息和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但不能忽略的是,网络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时代,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使用网络,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导向,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正因为如此,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势在必行。
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这表明人类开始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同于前两次工业革命,前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世界上很多国家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渐变成了工业国,可以说人类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人类的第二次飞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越来越方便。第一阶段是传统互联网,人们获取信息主要依靠网站;第二阶段是传统网站与社交软件融合,称之为智能互联网,比如腾讯的QQ、阿里巴巴的淘宝等为主要代表;第三阶段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电脑端的应用移植到了智能手机上,再加上移动支付的普及,实现了信息和社交共存,例如共享单车、微信、抖音等应用。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是人工智能,很多传统行业都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再次实现质的飞跃。互联网时代,通过移动端应用软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国内各高校常见的手段与方法,并且有愈发依赖的趋势,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来进行立德树人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传播正能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互联网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网络节省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交流方式不受地域限制,管理方式灵活多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利用互联网的这种特点,高校可以尝试在互联网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平台,积极地宣传党的政策和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思想等内容,从而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模式。通过在线讨论、弹幕交流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升道德修养。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当合理运用网络,及时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同时密切关注网络安全,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人类的生活就已经处于现实和网络双重世界中,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借助互联网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对上述背景的分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 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如何最大限度地、更加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成为当今中国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网络所呈现出的平等性和交互性,都是传统的思政教育很难达到的。
便捷性和及时性是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它有别于传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多维的、双向的甚至多向的信息传播,个体可以被充分地展现,在网络空间实现自由、便捷地交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非常明确,而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主客体发生了变化,两者的关系日渐模糊,突破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这就意味着在网络生活中并不是通过书本、黑板发挥作用了。与此同时,大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频繁地进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这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也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环境越来越复杂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是指数级增长的。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在开阔当代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呈现出文化多元性现象。因此,当代大学生的“三观”必将受到大量外来价值观的冲击。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世界中,西方发达国家充分利用经济优势、媒体主导权和影响力,潜移默化地传播西式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期,思想虽然比较成熟,但并未达到稳定的状态。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的摇摆不定,甚至怀疑进而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网络中发表言论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自由度很高,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大学生道德伦理观念。当代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处于社交状态,微信、微博、抖音这些当下比较流行的社交软件,成为了这个群体必不可少的手机应用。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存在大量低俗、暴力、炫富等不健康的信息,通过匿名评论等方式进行传递,直接加剧了互联网文化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对于思想尚未稳定的大学生来说,长时间接触不健康的信息,会弱化青年的道德意识和伦理架构,丧失自我、缺乏热情、无视社会责任感等问题随之而来。
互联网世界中的不良信息会对当代大学生造成严重心理问题。网络陪伴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当今时代的人际交流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互联网,这就减弱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虽然人们通过网络可以不受地域限制进行沟通,但网络生活无法取代现实交往,频繁的网络交流会让大学生的现实心理状态发生变化。当前,部分大学生有严重的手机依赖综合症,长时间停留在虚拟世界中,不仅影响了学业,有些甚至患上了网瘾综合症,弱化了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变得冷漠、孤独、封闭、厌烦、焦虑。诸多的不良情绪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如果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有效结合,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都将得到提升。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当下,中国高校普遍开展了线上班会,在线心理疏导等活动,有效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取得了良好效果。
其次,网络可以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灌输式的,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不透彻,无法保证教学效果。而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及时,学生喜闻乐见,音频、视频等方式更加直观,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载体,其中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最大效应,是值得所有高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分辨信息能力。这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就必须深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就需要拓展工作维度,将工作重心适当地分配到互联网当中。
互联网时代,虽然信息繁杂凌乱,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一定要清晰。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依据和价值追求。互联网仅仅是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不能本末倒置、迷失方向。相反,要充分做好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工作、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相结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倡导实践,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工作就要从实际出发,拒绝形而上学。要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相结合,在实践中协同、统一发展。第二,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者和接班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这一点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同样适用,必须坚持这一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纵观百年巨变,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来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并没有彻底取得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抗战时期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从改革开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新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宝贵的理论成果无不证明,伟大的党蕴含着伟大的智慧,只有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让全体人民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学会在互联网庞杂的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坚持政治方向,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要强化互联网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意识,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亲和力,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加强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树立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于奉献,自强不息,肩负时代重任,树立远大志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秉承这一原则,发挥榜样作用,合理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品德修养教育。鼓励大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踏踏实实修炼品德,做一名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新时代大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尊重育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应当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不断调整教育方式方法。互联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使用好这个“武器”,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互联网被认为是“第五大战略空间”,因为它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一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上的基本原则,才能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迷失方向。才能做到有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转变工作理念,更加重视工作策略和方法。
第一,科学合理地运用互联网,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互联网是一种工具,信息量冗余而驳杂,对于甄别信息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而言,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在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最大限度地凸显主流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例如可以通过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平台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中负面信息的能力,消除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全方位、深刻地认识到互联网的两面性。而相关学校主管部门,也要经常净化校园网络,引导广大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
第二,加强网络监督引导。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网络认知教育,要对学生遇到的思想问题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管理,建立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创建文明网络的监督管理模式,明确监督标准,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避免陷入网络陷阱。同时也要更加有效地应对网络中的不文明现象,引导传播正能量,净化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把党中央最新的理论成果等内容发布出来,引入互动机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的能力。
第三,创新网络平台。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当依托于网络,发挥网络的优势,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开发远程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做到与时俱进。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他们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大力发展网络思政平台,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第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高校辅导员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指导方针,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停止于口头,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学会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例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评价,做到有效沟通、保证实效。
第五,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载体,充分发挥作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明确网络行为的界限,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最大限度排除网络中的不利因素,及时纠正学生错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空间。建立双向互动互联的网络平台,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生特点,制定丰富的教育专题,避免单一的灌输方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活跃了氛围,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策略分析,论证了加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发挥互联网黏性强、范围广、传播快等优势,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通过时下流行的软件媒体发布党的最新政策信息,通过视频、音频等较为生动的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思政平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零距离”地关爱学生,最大限度地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我认同感。
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互联网在提供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由于网络世界中用户身份的不公开性,网络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做好监管工作,预防网络舆情的发生。总之,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好尺度,在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要预防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1] 魏先锋. 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J]. 宁夏社会科学,2014(5): 164-166.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0-41 .
[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70-100 .
[4] 何开薇.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转换与模式创新[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8(3): 188-189.
[5] 丁明秀. 地方高校大学生阅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6(4): 60-63.
[6] 苏云. 何静. 大学生经典阅读危机与对策分析[J].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3(4): 60-63.
[7] 陈越华.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及高校图书馆的对策[J]. 高教学刊, 2017(9): 152-163.
[8] 孙淑华. 后阅读时代大学生经典名著的阅读现状及对策 [J]. 图书与情报, 2010(4): 132-134.
[9] 聂震宁. 全民阅读: 奠定基础并将深入推进—— 我国“十三五”时期全民阅读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出版, 2020(23): 5-12.
[10] 李屏.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探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10): 144-145.
[11] 邓宇. 王立仁, 等. 移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6(10): 129-131.
[12] 王欣.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有效性研究[J]. 作家天地, 2019(21): 150-151.
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3.027
G641
B
1674-327X (2021)03-0099-04
2021-02-22
张岩(1981-),男,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付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