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21-11-29 13:36吴素华
关键词:舆情舆论思想

吴素华

(华北电力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2206)

舆论引导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变更及维系的重要因素[1]。然而,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以及利益诉求的集散地,高校网络舆情频繁发生,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和大学生成长影响日益加剧。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建立完善的舆情引导和处置机制,为培养时代新人营造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高校网络舆情典型案例共性分析

高校网络舆论一般是指网民通过网络载体对高校所发生的热点新闻事件以及相关的问题等所持有的意见、观点,以及从他们言行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态度和愿望的总和[2]。舆论分成正面舆情和负面舆情两种类型。正面舆情,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负面舆情消极虚假,容易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产生反向影响,高校负面舆情的爆发,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如果处置不利,容易造成大学生人心浮动、情绪偏激、意识形态混乱,扰乱校园正常秩序,甚至演变为公共危机事件。本文以“优讯舆情“2019年全国高校热点负面舆情汇总分析”报告[3]为例,对2019年23起高校负面舆情事件进行分析。

(一) 网络社交媒体是舆情的策源地

随着以即时性、互动性、强关联性等特征的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社交媒体发展迅速,逐渐成为高校舆情的策源地和传播主渠道。对23起高校舆情事件进行分析,信息首发站点全部为网络社交媒体,无一起发端于传统媒体。其中,15起舆情首发地为微博,微博成为舆情热度最高的平台,其次是微信、新闻网站、知乎和论坛。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频繁、思维最活跃的群体,通过微信、微博、QQ空间、论坛、B站等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诉求。他们尤其关注高校舆情,是熟悉的环境和关心的事件,更加意愿表达自己的思想、态度和意见。比如“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因其不知道“知网”,被不少博士格外关注,网民开始对其博士学位产生怀疑。微博上首次曝光后,其它新媒体纷纷跟上开始发酵,让舆情不断地扩散最终引爆,成为社会热点新闻。

(二) 负面舆情容易上升到管理体制问题

高校被誉为“象牙塔”,其舆情备受社会关注。23起舆情话题虽然多元化,但是基本可以分为:校园安全、师德师风、学术不端、学校管理等四种类型。“安全大于天”,校园安全舆情事件多属于重大突发事件,很容易引起网民热议,比如“沈阳大学研究生因奖学金被刺案”事件,引发高校学生人身安全制度问题的吐槽。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类等道德层面的舆情事件,燃爆点低,一旦被爆料就势不可挡。“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不满情绪直指学位考核录用机制,甚至上升至教育公平的问题。校园管理涉及的面比较广,往往是涉及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一旦在管理决策方面出现瑕疵或者纰漏,就会被网民以“维护公平正义”的名义进行维权,甚至习惯性将问题归结于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问题,进而对教育制度进行批判,让高校陷入“塔西佗陷阱”。

(三) 舆情处置方式受学校教育管理模式影响

舆情危机的爆发具有突然性和传播迅速性的特点,需要集中火力速战速决。各校的舆情处置方法受学校惯常的教育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者的理念影响,因校而异。网络舆论出现危机苗头的时候,如果高校能够灵活掌握舆情处置技巧,及时快速回应,不给舆情处置留有“空档期”,预期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12月6日“骚扰女学生上财副教授被开除”负面舆情在网络出现,上海财经大学没有走传统舆情处置路线—能压则压、能捂则捂,采取删帖、删微博等“冷处理”方式处理,当天就进行回应“校方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成立调查组,展开调查工作”,12月9日就发布了处理通报。该舆情处置迅速、处置措施得当,得到了众多网友点赞。有的学校虽然很重视网络舆情,但是处置方式和方法沿袭传统,进一步扩大舆情势态。比如“沈阳大学研究生因奖学金被刺案”事件拖延89天,涉事部门没有主动依法办理,在舆论的倒逼之下被动处置,这种“微博办案”“热搜治理”现象伤害的是高校社会形象。

(四) 网络“意见领袖”对学生思想产生很大影响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的阐述:“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4]。高校网络舆情反映的是群体效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网络技能,他们思维活跃,愿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但是他们缺乏社会阅历,明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思想和情绪容易被网络“意见领袖”、大V等左右,人云亦云和跟风从众的现象。比如“海南大学禁止外卖入校”事件,在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下,部分学生思想被同化,情绪高涨,引发了网民对学校管理问题的集中讨论。从评论的内容上看,部分学生被所谓的网络舆论“主流民意”左右,对舆情事件的评论缺乏自己的独立和理性的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出新要求

网络舆情是折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面镜子,学生在舆情事件中呈现出的正面、中立和负面三种态度,反映出大学生不同的网络素养、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能力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高校要积极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牢牢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让主流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思想占领舆论阵地,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频共振

新时代大学生为90后或者00后,作为网络的“原住民”,受到互联网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特点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从舆论传播的接受者变成传播者,在网络上设置自己关心的话题开展讨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这种特点,科学设置网络议程,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网上错误的言论和思潮进行反击,要用有说服力的理论来对不当的言论和观点进行回应、说服师生,营造清朗网络环境;要把思政课搬进网络,打造学生喜爱的“互联网+思政课”,用网络舆情案例为思政课加料提味,把学校的文件话语、政策话语和制度话语改造成简洁明快,使用具有时代性、时效性和创造性的话语,以小见大地讲道理,避免宏大叙事地说大道理,或者冰冷的“官方发布”,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舆情引导“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 要对舆情处置速度提出要求

网络舆情或多或少、或大或小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情绪、心理等造成影响,反过来大学生参与舆情中的态度、情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舆情的走向。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的网络情绪呈正相关性,舆情越小,响应速度越快,网络情绪就越弱,处置难度和思想政治教育难度越小。高校的突发重大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的特点,如果舆情事件研判正确、决策科学、回应精准、处置快速,学校就能把控和引导舆论走向,化解舆情危机。相反,高校舆情处置认识不够或者经验不足,不能及时正面回应问题;或者高校舆情监管责任不明晰,信息不透明公开,耽搁了舆情处置时间,都会给谣言滋生、传播的时间和空间,大学生网民持有中立和负面态度比例会增加,正面态度会下降。高校对舆情的控制权处于比较弱势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会比较被动。

(三) 要对教育管理薄弱环节设置舆情预案。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木桶理论”,一只水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5]。学校教育管理中,难免会存在一些矛盾不能够短期得到解决,或者存在一些长期悬而未决而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短板问题一旦被激发,原本微不足道的舆情事件,可能会被网民推波助澜,将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置于大众的审视之下。高校要及时有效地进行舆情处置,必要的时候进行有效“切割”,以防带有情绪化、偏激的网民不能够客观地判断事情的真伪或前因后果,会把管理当中同类短板问题牵扯进来,甚至是把高等教育中的同类型问题翻炒出来,形成链式传播,导致舆情连锁式爆发。针对教育管理中暂时出现的问题或者短板,高校应该主动进行舆情研判和预案,一旦出现网络舆情,能够很好地进行正面引导,正视问题、坦诚交流,赢得更多的师生和网民理解支持。

(四) 要构建完善的舆情监管机制

一是要建立科学的舆情监管机制。高校舆情监管是由学生管理部门、学院(系)、团委、党委宣传部、网管中心等多个部门协作管理,各部门之间边界模糊,权责难分,容易产生网络舆情监管“真空”地带。高校要构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和信息监测机制,明确不同类型舆情的责任主体,构建各部门参与的舆情监管大格局,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互通的工作机制。二是要建立舆情检视教育机制。负面舆情的发生,暴露的是高校管理上漏洞与风险,是检视和完善高校管理的一个推动器。高校对自己的舆情事件不能避讳,舆情处置过程和结果要公开化,用身边舆情教育身边的人,让师生乃至管理者在舆情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高校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三是要建立舆情应对培训机制。舆情事件形态千变万化,不同校情、不同主体、不同时间,舆情处置的方式是不一样的,需要加强舆情应对的培训工作,进行网络舆情应对的模拟训练和“新闻发布会”演练培训,让每个思政工作者都能受到系统、专业化的培训,增强师生舆情应对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5G时代带来的网络超级连接能力,将看似“冰火两重天”的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边界被彻底打通贯穿,虚拟现实演示渗溶到更多领域,包括大学校园的舆论和舆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启示[6]。舆情引导与应对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宣传规律和舆情应对规律,才能真正地发挥效用。

(一) 以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舆论空间的开放性、虚拟性、时效性、交互性不断地颠覆和刷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从现实拓展至网络虚拟世界[7]。高校网络舆论引导要因势利导,回应受教育者成长发展的需要[8],对网络虚拟世界的各类碎片化信息素材进行创造性重构,使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共生。一方面要灵活运用微信、微博、QQ空间、论坛、抖音、B站、知乎等社交媒体平台,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文和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引导校园舆论,发布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包括时事政治热点事件、学校正面舆论以及具有正能量的社会新闻等,守好宣传主阵地唱响主旋律,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利用5G新技术和社交媒体的交互性,主动设置议程,对学生们关心的话题、讨论、观点进行正面引导,对在社交媒体上负面、错误的思想、思潮发声亮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帮助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 建立高校舆论引导与应对工作体系

一个多部门分工协作、措施环环相扣的舆情工作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是建立舆情监测预警和研判机制。舆情监测分两种类型:基于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对高校舆情数据进行监测,形成舆情日报、周报、月报和专报,对舆情信息进行研判,对舆情危机进行预警:定期开展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变动和诉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难点。二是建立重大舆情处置协作机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为高校信息发布提供权威、统一的出口,以规范信息、应对危机,避免小道消息与不实谣言影响师生和社会判断。建立纵向上下联动、横向协调互动的应对机制,使学校、学院(部门)两级联动,多部门分工协作、多网络平台联合发声,与上级部门汇报、权威媒体合作,立即采取措施、有效瓦解危机,维持校园正常秩序,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三是建立科学舆情应急处置工作机制。成立舆情领导小组,定期开展舆情研判,对网络上的谣言及时澄清事实;对潜在性、苗头性舆情信息,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判、做好舆情预案,必要时启动舆情处置,避免事态上升扩大。四是建立舆情心理疏导和引导机制。高校负面网络舆情、各种不良舆论信息的传播,会让师生对信息产生错误认知。高校要及时对相关的师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避免担心、焦虑和紧张等负面心理应激反应。

(三) 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

尽管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事物,但是仍然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尤其是对人们很关注的网络侵权、随意发布网络负面言论等行为,必须依靠严格执法来规范。一是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媒介素养相关的课程,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文明素养、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防护技能等,提高大学生媒介运用能力和批判能力,帮助他们正确、理性地认识和应对各种网络舆情。二是以刀刃向内的精神开展学校舆情案例分析会,客观分析网络舆情形成过程和原因及其背后的思想根源,组织师生对正面、中立和负面态度进行剖析、讨论甚至是辩论,精准找到舆情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舆情应对提供经验。三是有重点发现、挖掘、培养师生网络“意见领袖”,作为网络传播场域的核心节点。学校要对“意见领袖”进行分类管理,定期组织舆情研讨会、交流会、通气会等,共同设置新闻议程或者讨论话题,从而影响师生评论、带动师生情绪、引导舆论走向。

(四) 组建专兼职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

高校的舆情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关注和发力。首先,高校领导干部大多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理应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专家能手,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各种网络社交媒体,了解校情民意以及网络舆论最新动态,必要时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与师生互动交流、正面引导,增强舆论引导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其次,辅导员、班主任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日常舆论引导的主力军,要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实践,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网言网语,要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会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引导舆论、有策略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第三,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网络技术娴熟、掌握学生心理的专兼职高素质的网评员队伍,有重点地培养一批教师和学生的网络评论员,遇到负面舆情、错误言论或思潮时,能够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主动发声、敢于亮剑,对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

(五) 快速回应是阻止谣言校园传播的有效途径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务舆情回应工作,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政务舆情的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面对网络舆情,首先要明确回应主体。回应主体可能会涉及多个部门,但是无论是大学还是大学的二级单位(涉事单位或者新闻中心),必须明确一个主责部门,其他部门协助,迅速形成多部门协同作战的舆情处置小组。其次要明确回应内容和信息发布渠道。内容要精准、有态度且有措施,回应网民关注的焦点和痛点,避免答非所问、避重就轻,被网民质疑或者诟病,引发新舆情。信息发布渠道可以根据舆情策源地和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选择社会公众媒体(传统和网络)、学校官方媒体(微博或者微信等)、学校对内信息发布平台(网站或者公告等)进行发布。最后是回应速度要快。事实证明,舆情回应速度越快越有利于阻断谣言,把握了舆情处置的“黄金4小时”,避免更多谣言传播,争取到更多持中立态度的网友,对稳定学生思想、校园教学秩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