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王华运,汪和廷,王睿昊,张从合*
(1.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肥 230088;2.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中,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的趋势下,农业农村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趋势。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际生产过程中,水稻的主要种植方式有人工移栽、人工抛秧、机械插秧和直播等方式,人工移栽和人工抛秧产量较高且稳定,但需要较多的人工,然而我国用工难的问题日趋加重,因此这2种种植方式逐渐被淘汰;水稻直播具有省工省时的特点,但有病虫害重、产量低以及存在倒伏的风险,也不利于农业发展趋势;而机械插秧方式用工少、产量稳定,将逐渐成为我国水稻主要种植方式,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1]。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水稻机械插秧方式有毯状秧机插、钵苗机械摆栽和半钵苗机插秧3种模式,且都具有插秧效率高、种植成本低以及产量高的优点,但每种机插方式具有不同的育秧和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生产成本产生不同的影响。笔者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结合当地水稻生产实际,为农民选择适宜的水稻机插模式提供指导,从而达到较高的经济效益,对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毯状秧机插方式相比较于传统的人工移栽和抛秧种植方式,具有如大量节省劳力、机械及配套设施成本相对较低、极高的工作效率等独特优势[2],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水稻毯状秧苗要求盘根紧密、提起不散、形如毯状,在育秧时要求秧盘播种量相对较大,而在机插过程中,因为毯状插秧机取秧面积较小,容易造成伤秧和漏插的现象,特别是毯状秧盘秧苗密度大,会导致秧苗小且弱,机插时根系拉伤严重,活棵返青相对较慢[3]。
水稻钵苗机械摆栽种植方式相配套的是钵盘育秧,其主要特点是每个钵盘孔内有3粒左右稻种,稻种间相互竞争小,能够充分吸收水分,发芽后充分吸收光能,因此秧苗素质好。移栽时是将钵盘孔内秧苗根与土一起移栽至田内,基本不伤根,机插深度均匀且适中,移栽后返青快,移栽后2 d便长出新根,较早的进行分蘖,具有明显的抗旱抗逆优势[4]。但其机械价格相对较高,且需要配套专用的播种机与育秧盘,成本更高,因此前期投入成本较大,且钵苗机械移栽机的作业效率低于毯状秧插秧机[5]。
水稻半钵苗机械插秧即钵形毯状秧机插,秧盘为上毯下钵,有效结合了毯状秧机插和钵苗机械摆栽的特点。其具有以下典型特征,相较于毯状秧机插方式,钵型毯状秧机插具有用种量少、成秧率高、秧苗素质高,且秧苗整齐度高,移栽时漏插率低、伤根少、活棵返青快等优点[6]。范玉宝等[7]认为,钵体毯式秧机插方式实现定量取秧、带土精确机插,伤秧轻伤根少,秧苗机插后能够早发根、早分蘖,为后期生长积累足够物质,从而实现增产。
水稻不同机插方式育苗盘和播种量存在明显差异。毯状秧盘和钵体毯式秧盘因机械作业要求需要较大的播种量,从而在加大生产成本的同时,过大的播种量也不利于秧苗个体生长,秧苗素质差,将不利于高产形成。而钵苗机械摆栽配套的育秧盘是钵盘,秧苗是钵体苗,由于钵盘各钵孔相互隔开,秧苗间相互竞争小甚至无竞争,秧苗更健壮,根系更发达。此外,钵苗机械摆栽作业是带钵土摆栽,取苗、机栽时不伤根或伤苗轻,移栽后秧苗能够快速成活生长。但其配套的播种机与育秧盘价格更高,投入成本大,是该技术目前难以推广至普通农户的主要原因[5]。
水稻毯状秧机插与半钵苗机插均属于小苗移栽,且移栽基数大,活棵返青后分蘖多,分蘖盛期群体偏大,无效分蘖多,因此在达到目标分蘖数前后做好肥水管理,控制无效分蘖的产生,提高成穗率,若无效分蘖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不,会造水稻对肥水、温光资源的竞争,不利于高产形成。而钵体苗用种量少,田间单位面积基本苗少,但钵体秧苗个体素质较好,移栽后能早发根,分蘖能力强,且成穗率高,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基本苗的不足。
水稻抗倒伏能力与品种抗倒性、种植方式以及栽培技术等存在显著关系,其中杨世民等[8]研究发现,倒伏指数与水稻机栽密度呈极显著相关,机栽密度越大倒伏指数越大,抗倒伏能力越差。钵苗机械摆栽配套的是钵体苗,钵体苗播种量少,移栽后田间基本苗少于毯状秧机插和钵体毯式秧机插方式,其通风透光性好,病虫害较轻,有利于形成粗壮植株,提高抗倒伏能力。但毯状秧机插和半钵苗机插方式播种量大,移栽后田间基本苗较大,导致个体间对肥、水、光等资源竞争激烈,植株偏瘦弱、基部节间过长,抗倒伏能力差。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包括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因素间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9]。目前,水稻品种选育、种植方式以及栽培技术等都是围绕协调产量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寻找平衡点,获得目标产量,提高经济效益。不同的种植方式有效穗数、结实率以及千粒重等存在显著差异,人工移栽和机械插秧容易构建高产群体,为实现最终高产奠定基础。但随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械插秧种类增多,每种机插方式实现高产途径存在差异。一般来说,机械插秧以小苗移栽,且密度相对较大,能够保证足够有效穗数,但密度过大时群体内个体间竞争增大,单株干物质积累少,穗小、空瘪粒多,且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易发生病虫害,成熟后抗倒伏能力差[10]。因此,协调好各产量因素间的关系,确保适宜的有效穗数,同时争取穗大粒多,是水稻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11]。钵苗机械摆栽方式通过钵盘育秧,用种量少,秧苗健壮,秧苗素质好,机插时带土移栽,伤根少、伤苗轻,移栽后成活快、成活率高,低位分蘖多,成穗率高,在生产应用中只要保证移栽时基本苗足够,就能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的数量同时容易获得穗大、粒多,最终实现高产[12]。
水稻机插方式的不同在于机插育苗盘、播种量和机插机械的差异,从而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形成。毯状秧机插和半钵苗机插方式由于育秧盘特点播种量较大,秧苗群体较大,生长发育之间相互存在竞争关系,不利于壮苗的形成;钵苗机插方式采用钵盘育秧,播种量精准且密度较小,肥水温光资源充足,有利于形成壮苗,能够为获得高产奠定基础。3种机插模式在移栽过程中,毯状秧机插和半钵苗机插方式取秧过程中都会伤根伤苗,增加缓苗时间,延长了生长期,增加了时间成本,钵苗机插则不存在此类问题。在移栽生长后期,由于不同机插方式带来基本苗数差异,对后期栽培管理要求产生差异,毯状秧机插和半钵苗机插基本苗较多,采取提前烤田、少施用分蘖肥等栽培方式来控制无效分蘖,从而达到高产的目标;钵苗机插秧基本苗数较少,需要通过栽培技术增加分蘖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保证目标产量。而从使用成本来看,钵盘机插前期机械成本投入较高,作业效率相对其他2种方式较低,因此需改进机型及其配套设施,进一步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毯状秧机插、钵苗机械摆栽和半钵苗机插秧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各有优劣势。半钵苗机插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能提高抗倒伏能力以及获得高产,但投入成本较高,工作效率较低,不利于大面积推广,建议对该种模式机型进行改良创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