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晓辉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沈阳 110122)
《沈阳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提出,到2030年将沈阳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中心城市。在新时代,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对于坚持正确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加快沈阳经济社会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等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对于为沈阳市委市政府提供科学、客观、民主的决策咨询建议,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和全方位振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沈阳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在智库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完善、决策咨询成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与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沈阳市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当前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首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沈阳市还未制定符合沈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具有全局和战略高度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划和具体的指导意见。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管理运行机制、高水平社科成果、学科建设等方面,沈阳市总体水平不高,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目标不够明确、措施不健全、整体推进滞后、建设效果不好,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其次,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内国际话语权、影响力不强。当前国际竞争不仅有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还存在思想、文化、话语权等软实力的竞争。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智库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力较弱,缺少舆论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缺少对沈阳思想文化、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革等的权威解读和阐述,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较多,对应用对策和决策咨询的研究缺乏前瞻性、原创性、系统性和应用性。
首先,受历史和现实原因影响,沈阳市属的党校、高校、社科院、行政学院及各科研院所的职能定位尚不够明确,在工作职责、人才资源上存在交叉,在研究内容和方向上存在重叠、不能共享等问题,而且各种研究力量各自为政,缺少交流沟通与共享,导致沈阳市很难打造出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其次,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和独立性不强。沈阳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主阵地,教学研究人员普遍长于教学,比较善于运用学术的话语、概念撰写学术论文,但是深入基层和一线、“接地气”的调查研究能力不足。党政机关相关人员的研究虽然比较接近政府决策,但易受领导思想的影响和左右,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市属党校、社科院和行政学院的研究,虽然能够贴近经济社会改革和民生发展,但研究成果和决策咨询的可操作性、落地性不强。
首先,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引进、培养、流动和晋升机制尚未完善。无论是高校、党校,还是社科院、行政学院,大多是事业编制或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较为封闭,而且与东南沿海城市相比,引进高层次人才力度差距较大。这就导致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智库的杰出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匮乏,基本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很多研究人员都是关起门来搞研究,导致紧贴社会实际和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问题的咨询成果较少。
其次,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还不完善。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总体水平不高,部分研究人员的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够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尤其是一些单位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培养教育体系和学术考核评价体系。社会科学人才岗位聘用、职称评聘与工作业绩、岗位职责及贡献成果的薪酬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在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上还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容易出现“干好干坏一个样”“人员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等现象。
1.不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和指导。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更加艰巨繁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进取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领导和指导,这是繁荣发展新时代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为经济社会、民生发展服务的关键和基础。首先,各级党政部门应结合实际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级行政部门分工负责、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实行各级党委每年听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设工作汇报制度,研究解决繁荣发展沈阳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问题。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形成既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管理机制。其次,沈阳市委市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领导机构和常设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及市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市社科院、市社科联、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在沈各高校及科研院所作为成员单位,统筹研究、分析解决沈阳哲学社会科学和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保证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快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沈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实施意见》。由市委市政府牵头,会同市委宣传部、组织部、文体局、财政局及各级各类社会科学代表单位,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逐一细化分解,结合沈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可操作、可落地的实施意见,推进全市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加强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和在沈高校等的沟通、协调、交流、服务,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党委政府重大问题决策咨询制度,重大课题招标委托研究制度,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对应用性研究成果和咨政建议的批示,加大咨政建言和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利用和推广[2]。
3.建立健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交流机制。首先,紧密结合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学历水平、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现状,结合沈阳市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实际需要,建立系统的、可操作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培养规划,制定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专项培养计划,通过定向培养、进修培训、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培养中青年社会科学骨干人才队伍。同时,制定人才队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培养晋升机制,不断优化使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制度体系和文化氛围,有效提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研究的能力。其次,沈阳市可以面向省内外选拔,引进一批政治觉悟和道德情操高、理论素养水平高、责任担当意识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同时,探索建立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之间的“旋转门制度”,把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的社会科学人才引入党政机关,把高校退休的高级职称“两课”教师、退居二线的公务员调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或智库,从事具体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3]。
4.建立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长效机制。首先,可设立沈阳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应用精品工程奖。制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资助和奖励制度,在全市范围内每年评选一次,涵盖党政军、高校、党校、社科院、社科联、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由市政府拨出专项资金进行奖励资助。其次,建立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采购制度,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民生保障等实际情况,定期发布需求信息,制定相应的购买标准,并通过第三方评价机构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保证购买成果的实用性、前沿性,做到按“需”购买、按“质”付酬。最后,实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凡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及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必须经过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论证,建立政府内部评估和智库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政策评估模式。
1.打造高端集成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平台。首先,按照“政治立场坚定、理论知识深厚、国际视野开阔、掌握政策方针、熟悉省情市情”的标准,以顾问委员会、访问学者研究、特聘研究员等多种形式,把省内外、高校、企业和民间的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聚集在一起,把熟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党务、经济、民生和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动态高端的人才库。其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高水平人才成长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社会科学人才。
2.建立系统、全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咨询需求平台。首先,按照系统、全面、动态、及时的原则,建立沈阳社会科学和智库研究决策咨询需求平台,内容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关注的决策需求,为全市各级各类社科研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和方向。其次,信息平台内容和资源的确定应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前瞻性和可落地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新方法、新经验,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和学者在研究中紧扣问题,抓住地区特色、有的放矢,引导决策、支持决策、影响决策、服务决策。
3.打造多样化、综合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平台。首先,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可设立沈阳哲学社会科学和智库成果专报,跟踪反映各级党政、高校、党校、社科院等部门的决策咨询研究项目推进完成情况,定期发布有关单位的社科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形成标志性品牌和拳头产品。其次,市委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可与沈阳日报、沈阳电视台合作,设立沈阳哲学社会科学和智库建设专栏,广泛收集、展示各种咨政信息。同时,通过市委党校、市社科联以报送阅件的形式,送有关领导阅批并纳入政府决策,实现成果转化应用。最后,可建设沈阳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网站,运用新媒体手段,解读政府声音,传播主流思想和智库发展动态,集聚社会正能量。
1.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首先,发挥在沈高校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遴选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在沈高校,对其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予以重点扶持,优化学科结构,做强做优做大优势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抓住学术发展前沿,推进学科建设。其次,切实抓好教材体系建设。无论是高校、党校,还是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都应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行教材建设,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和选用质量,提高教材进课堂、进教学的准入门槛[4]。最后,对于入选“双一流”建设的院校,持续给予发展政策和启动资金等的支持,在全市范围内遴选一批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精品课建设。
2.建设具有沈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首先,应结合经济、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实际,创新沈阳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找准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主要是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沈阳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改革、民生改善等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予以概括、总结,促进思想理论提升和话语体系创新,提出体现沈阳立场、沈阳智慧、沈阳价值、沈阳理念的思想,用理论和话语创新的成果引领发展,不断扩大影响。其次,沈阳应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布局,加大高层次、外向型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人才。加强有沈阳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国内外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竞争和快速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