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娜 刘海燕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国青年提出了六点要求:“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1]。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画卷需要他们去描绘。大学生在广泛吸收知识和新鲜事物的同时,也会受到一些外在的影响。高职院校除正常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他课堂中。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德技双修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操作能力[2],还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学制一般是三年,学生在校时间相对较少,所以传统的思政教育理论课不能完全满足育人要求,要抓住各门专业课的特点,融入思政教育。同时,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学生较早进入职场,这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要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是最高效、最优化、最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教育模式[3]。
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4]。教育部2019 年6 月印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明确提出“强化课程思政。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2]。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明确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意识到思政进课堂的重要性,但是个别院校在政策宣传和解读方面做得不到位。作为教学主体的任课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做什么,还需要有明确的认知。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较少会花时间去考虑专业课之外的事情。所以,对于如何在专业课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高职院校教师还要加深认识和理解。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有必要进行,但尚未找到有效的融合方式,有时机械地拿出一段时间,进行专项的思想教育。这种简单的植入,效果不很明显,学生较难在心理上产生共鸣。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广泛,了解到的知识更为丰富全面。但是,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年人,有时思想意识不够坚定,易受外界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注重技能操作,个别学生思想成熟度不高,想法相对简单,更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新媒体背景下海量知识的灌输,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但其中一些不良言论,会让个别学生受到一时的迷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效果有待加强,急需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世界看到中国做出的正确决策。中国人舍小我为大我,数不清的普通民众为抗击疫情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新冠肺炎疫情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意识到强健身体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非常重要,在强健学生体魄的同时还可以提升其思想水平,在身体和精神层面上同时施教,培养综合型人才。
不同于其他专业课常见的室内教学模式,体育课堂上学生要进行一定量的身体活动,这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会因其他行为影响教学效果。注意力集中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在体育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能帮助学生掌握思政教育知识点,极大地提高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效用。
体育课堂的本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运动可以活跃大脑细胞,让大脑处于最佳状态,还能缓解压力、令人愉悦,这是运动的魅力。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愉悦,更乐于去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显然,体育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更有效,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学习。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同于中学的体育课,其学生主体是有独立思想的大学生,在教学方式上就有了很大不同。为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多采用一些有针对性的团训活动、小规模的游戏竞赛等,在课堂中插入一些娱乐因素,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其掌握体育知识。同时,自然融合了思政教育元素,实现寓教于乐。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健美操、太极拳等。每个项目的学习方式和目的都不同,学习过程和预期效果也不尽相同。在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时,不同的思政教育内容可融入不同的体育项目中,做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体育本身的理念中就有育人的功能要求,体育课堂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很早就在实践。这也和体育本身的特性有很大关系,体育技能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练习、修正、再练习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人的意志品质的磨炼过程。所以体育本身的育人功能,也是思政教育元素之一。
新的学期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位同学的思想都会有新变化。比如大学第二学期开学,专业课程的难易会影响个人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进入大二的生活状态后,学生熟悉了环境,但目标的不确定性,也会使生活发生变化,等等。学生在第一节体育课中,会有很多关于假期所见所闻或生活变化的交流,或者对新的学期有一个全新的规划。我们要敏锐地抓住每学期第一节课这个点,结合学生的状态,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态度,鼓舞其努力学习的斗志。结合体育教学的专业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到了全新的时代[5],在国际体育版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育界涌现出大量优秀的运动员,他们不仅技能成绩名列世界前茅,还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像篮球界的姚明,球技毋庸置疑,在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是全明星球员,享誉国际。同时,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回到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因个人利益舍弃国家利益。退役后回到祖国,为中国篮球的发展竭尽全力。在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教授篮球知识的同时,引入姚明的事迹,让学生知道,作为中国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要有奉献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堂,开展思政教育。
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多种多样,像夏季奥运会比赛的项目就有30 多个大项300 多个小项。体育运动竞赛体现的是体育精神,即理解、友谊、团结、公正、公平竞争的精神,更高、更远、更好、更强的精神,激情迸发、顽强拼搏的精神等。不同的运动项目,承载的精神、智慧也不一样。在不同的体育项目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运动竞赛,在比赛过程中体会体育精神。竞赛结束后,教师可对竞赛过程和结果进行点评。直接引入体育精神和集体凝聚力等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感受到不露痕迹的教育,自然而然地实现有温度有智慧的思政教育。
体育技能的习得,不是简单的教和学的过程,而是一个精细的、需反复练习的、有技巧的教学过程。就像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能手,需要无数次练习,熟能生巧,才能掌握机器工作的规律。这个过程必定是长期的,持之以恒地训练,才能达到大国工匠的标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利用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点,引入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持之以恒,需要耐心、细心和信心这一思政元素。紧密贴合相关专业特点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是体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工作。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积极调动工作主动性和创新性,采用适宜的方式推进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熟练掌握体育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而良好的课堂思政育人效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活力,有助于体育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体育课堂中的思政元素,要尽量与专业相契合,以引起学生更多的关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高职院校学生发展规律,找到契合的思政元素,将之很好地融入体育课堂,实现德技双修的目标。
体育课程思政是一个开放性的课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助力,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体育课堂的路径,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