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 110044)
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在课程设置要求、教育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培养、学校组织落实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要求和部署。在新时代,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意见》的出台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崭新的挑战[1]。当前大学生在劳动观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
小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对劳动认识存在一定的偏颇。近日,抖音上出现一段小视频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短短几天,这段视频被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其内容是女孩在学校不认真听课,回家不认真完成作业,女孩妈妈以不好好学习就没有好的生活和前途为由,放学后带孩子一起捡废品,并以此教育孩子努力学习。这种对劳动有偏见的思想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孩子易认为劳动不光荣,从而在内心中开始抵制劳动。事实上,劳动不分贵贱,只有分工不同而已,但如果一些大学生对劳动产生错误的认识并因此而受到不良的影响,那么在考大学选择专业和毕业后选择工作的时候,会有小部分学生倾向于选择那些比较轻松,环境比较优越的单位,而对那些地点比较偏僻,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工资收入比较低的单位基本上不会问津,易导致选择职业只贪图安逸和享受,对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考虑较少。更有甚者,在步入社会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积极面对、努力克服,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难以应对,多数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应该有的贡献。
一些孩子因为家长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不会劳动、不能吃苦。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一个家庭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直至父母都会对子女产生或多或少的溺爱,而忽视对孩子在劳动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一些孩子从小缺乏劳动教育的训练,造成自己的房间不会整理,卫生也很少打扫,更不要说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其他家务了。更有甚者,学校卫生值日都是家长去做或者雇佣保洁人员完成。一些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劳动体验的机会,个别孩子出现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情况。而当孩子们一旦考上了好的中学,又因为有高考的指挥棒,学习强度和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家长就更不忍心让孩子劳动了。对于学校而言,都非常看重升学率,迫于高考升学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以至于上了大学后个别学生因为不会劳动而无法参与寝室内轮流值日,从而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到了毕业即将走向社会的时候,个别学生也存在眼高手低、生存能力差、不想吃苦、不能吃苦等情况,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艰苦的岗位工作。
社会实践对任何一个人思想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人们对一个问题和事物的深刻认识都是通过实践不断深化的。如果一个青年学生没有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他就不会知道劳动的艰辛和重要,就不会去珍惜一切劳动成果,也不会真正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寓意;没有亲身体会种田的辛苦,就不会懂得珍惜粮食;没有体会到清洁工人的艰辛,就不会懂得保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可见,大学教育如何补上成长过程中缺失的劳动教育课,对于当代大学生尤为重要。让当代的大学生朋友们既能从理论高度认识开展劳动教育课的必要性,又能通过学校设计和安排的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真正体验到参加劳动的好处,从而让大学生能够从更深的层面对劳动教育有一个理性认识。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劳动教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劳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更加珍惜劳动成果,从而在珍惜劳动成果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们一项重要又紧迫的任务。如今的大学生对人生、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规划都有着十分明确和清晰的认识,他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课堂和书本获得这些知识,而是要通过社会、通过网络等其他方式获取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大学课堂上开设劳动教育课程,通过案例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教育的意义,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良好品质,讲好劳动故事,传播劳模精神[2]。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者是高尚的。我们的学校应该主动教育青年一代具有敬畏劳动的精神。教育学生们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我们不但要尊重劳动这一过程,还要保护劳动价值,特别是要保护劳动价值的创造力和劳动过程的持续性,要通过评选劳动模范引领人们对劳动的热爱和追求。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要让当代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努力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素质。劳动可以磨炼意志,使人养成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和精神,还可以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劳动教育,能够让青年学生很好地把理论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与劳动过程体验紧密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完善自己的人生。
劳动不仅能改善社会风气、磨砺个人意志,还是身体健康的源泉。因此,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创造物质财富还是创建精神文明过程中,甚至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安全、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需要,劳动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现在,小部分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导致身体素质不高,甚至出现健康问题。要让学生们能够进行劳动锻炼,开设劳动教育课非常必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劳动观念教育,同时还可通过劳动实践课实现强健学生体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从劳动教育中感悟到劳动的光荣,劳动的收获感[3]。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将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更高要求。
国家通过在全社会倡导树立“创造性劳动”“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等理念,重点建立一支专业技能过硬、自主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可以把目前国家的一些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工人技师的优秀事迹设计和融入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更好地认识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关乎未来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质量与水平。创造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也任重道远[4]。
要开展好劳动教育,我们必须从目前青年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出发,搞好高校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要把劳动教育课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首先要从学校领导层面提高开设劳动教育课的认识,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高度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度,精心设计和安排自己学校的劳动教育课,要努力把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缺少的劳动教育短板补齐,千方百计地来弥补孩子们的劳动教育不足。其次,学校的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共青团部门、所有的二级学院的管理者也要提高认识,要把学生的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紧紧结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社团活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的元素。除此之外,还可以向国外借鉴学习,学习他们已经建立的一整套适应学生成长需要的劳动教育体系,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实际,努力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劳动教育模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5]。
学校要想将劳动教育课程科学、合理地设置好,就一定要注重教育教学的载体,主要载体是课程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显性课程的设置可以采取专门设课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融合设课的形式。学校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本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可以是必修课,也可以是选修课。目前,最好的方法也可以通过课程思政来完成,在专业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相关理论,避免开课数量较多。隐性课程主要是通过各种劳动教育实践来进行,校园里有很多劳动机会,这就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团委和所有的二级教学学院认真研究,积极挖掘校园劳动教育载体。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校内劳动教育载体,这些载体有传统的勤工俭学、公益服务劳动等,也可以设计一些新的如大学生自我服务联盟、大学生互助中心等。积极引导和促进学生在校园里参加一些公益性劳动,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劳动意识,同时也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自己专业中的一些新问题,提高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新时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生劳动技能大赛、社会实践劳动成果展示交流等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潜移默化地把劳动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劳动教育课最好的载体就是社会实践,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通过劳动实现目标、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职业素养塑造道德品质。通过实践,理解劳动价值的内涵,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真挚情感。同时,各级各类学校还可以从学校类别、专业学科设置、学生的特点等方面来认真探索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办产业学院、专业实习等形式,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体。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参与一线生产劳动的机会,更好地实现对专业的认知。高校中的一些工科专业,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工程、汽车应用与维护、道桥工程、生物制药、材料工程等,可以通过教育综合体来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通过教育综合体更好地了解现代企业生产的原理,了解产品生产过程,掌握生产产品的劳动技能和技巧。这样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既可以达到学生专业实习的目的,也能够很好地将劳动教育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目的。
开设劳动教育课,要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通过制定劳动素养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加强学生劳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劳动素养是指经过生活或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价值观、知识、能力等具体指向。劳动素养是人内在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是开好劳动教育课的重要一环。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丰富评价载体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素养评价制度的载体是开好劳动教育课的重要一环,给予劳动素养充分的外在表达空间与形式,既是加强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劳动素养科学评价的重要方面。构建劳动素养评价体系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益经验,努力做到评价标准的设计科学合理、评价过程的公开公正、评价结果的正确运用。劳动素养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与高校普遍实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相一致、相融合,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