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

2021-11-29 12:19张国玉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重大事件典礼纪念活动

文_ 张国玉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专门听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总结报告并强调指出:“庆祝活动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充分体现了仪式感、参与感、现代感,办出了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风采,起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要总结好运用好庆祝活动的成功经验,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形象表达,旨在向人们传达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政党形象、国家形象,用可见、可亲、可敬、可感的方式,彰显人类制度文明新形态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强大感召力和持续影响力。

一、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形成发展

典礼制度本质上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自我构建的政党形象和国家形象,代表着一个政党和国家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什么、批判什么,具有鲜明而持久的评价、引领和规范作用,具有周期性、权威性和文化性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传承着中国精神中国文化的精髓、彰显着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其形成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这一阶段是典礼制度的起源形成时期,也是奠定重大纪念典礼活动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领导中国革命的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就注重开展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的纪念活动。同时,注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事件,比如十月革命举行纪念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典礼制度从注重党的节日纪念典礼为主,逐步拓展纳入国家节日的纪念典礼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庆纪念庆典,赋予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新的纪念主题和内容。重大纪念庆典逐步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惯例,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延续传承重大事件纪念典礼活动,在典礼活动中突出党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主题。另一方面是对近现代历史上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如辛亥革命、孙中山诞辰等,从纪念内容上更加富有时代性,每次纪念典礼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这些活动是团结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展现出大党大国对近代以来爱国思想的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一贯性和传承性。在这一时期先后发生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要事件,对这些重要活动的纪念典礼不断赋予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新的内容。

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最有代表性的是2014年以来,我国先后以立法形式规范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典礼活动,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为中国烈士纪念日、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纪念日。有一些纪念典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创设并上升为立法层面,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参加,凸显大党大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最值得一提的是建党百年庆典活动。2021年,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重大部署,举行了一系列活动。而且,习近平总书记决策批准,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建成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是大国大党典礼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最新时代载体。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是以建党、新中国成立等重大事件和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诞辰为主要纪念对象,彰显中国共产党是什么、干什么的大历史观,实现自我形象构建、传承革命精神、增强治理效能、提高国际影响力,周期性开展的一系列纪念活动的载体体系。

二、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两大纪念对象

典礼纪念对象是典礼制度最重要的内容,承载和发挥着特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典礼活动主要基于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作用的重要人物和具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事件所创设。

对重要人物的纪念,主要包括三大类重要人物。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代表性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重要人物诞辰或逝世。比如对马克思的纪念活动主要有,1933年2月纪念马克思逝世50周年,1938年5月5日纪念马克思诞辰120周年,一直到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对马克思诞辰的纪念典礼活动一直延续。一类是近代中国重要人物诞辰或逝世,如孙中山、鲁迅等。比如,1938年3月12日延安各界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通常以10年为周期举办孙中山诞辰纪念活动。一类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诞辰,比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者的诞辰或逝世。纪念典礼活动作为一个时间谱系的特点,带来对重要人物纪念的一个基本规律:重要人物逝世后一段时间,往往以纪念逝世为主;经过了几十年比较长的时间之后,更多是以纪念其诞辰为主。

对重大事件的纪念,主要有四大类。一类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最重要的中国共产党建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胜利等纪念活动。一类是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辛亥革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纪念活动。一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等。一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比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联合国成立、万隆会议等。这些重大事件纪念活动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和新中国成立庆祝典礼,有着举世瞩目的影响力,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典礼制度的形成往往是从纪念重要人物开始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创建后,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我们自己的重大事件,并涌现出我们自己的重要人物。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自然也会有新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值得纪念,创设新的纪念典礼活动,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新的内容。

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三类载体

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主要内容经历了一个由相对单一到逐步丰富化、立体化的发展过程,典礼活动的参与从运动式变为更加强调常态化,典礼效果也从注重即时效果变为更加强调长效机制,典礼制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定型。

举行各类会议是典礼制度的一种最重要方式。各类会议主要包括大会、集会、座谈会、研讨会、表彰会、联欢会和晚会等多种会议形式。在这些会议中,最高规格的纪念大会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的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些大会讲话的纪念文章,不仅是大党大国重要典礼活动的重要内容,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文献来源。另外,在举办纪念仪式、发表重要讲话的同时,也会组织相关主题的历史展览,在一定时期向公众开放,特别重大的历史主题展览甚至建成永久纪念馆。纪念典礼活动越来越注重一次性的纪念典礼和长期性的展览相结合,实现典礼制度功能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建立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设施也是典礼制度的一种重要方式。纪念设施一般都建在纪念对象的所在地、发源地或发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先后在各地建立了一批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纪念碑、纪念馆、纪念故居等纪念设施。这些纪念设施往往通过展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让人们了解和认识曾经发生在身边的感人人和感人事,以及这些事迹背后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这些纪念设施成为当地举办纪念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青少年少先队和团员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党员干部开展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重要场所。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纪念设施,成为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有形空间,与纪念典礼日期这一时间谱系一起,构成了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时空统一体。

典礼制度的传播形式多样化和体系化。举办纪念典礼活动前后,往往注重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形式的传播,形成典礼制度传播体系。这些对纪念典礼活动的传播,既是纪念典礼制度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把纪念典礼活动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参与纪念庆典;同时在社会上营造出纪念典礼活动的浓厚氛围,增强纪念典礼制度的传播效果,推动典礼制度影响的大众化、国际化。比如,报刊往往刊发纪念专刊、专辑、纪念特刊、社论以及纪念文章。广播影视侧重对事件的回放、报道人物的生平事迹、制作专题纪录片、现场直播纪念盛况等。出版发行相关作品、纪念文选、文集、学术论集、年谱、自传、回忆录等。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学术团体方面开展一系列学术性活动,等等(胡国胜:“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8年第1期)。

四、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演变特点

典礼制度总是有着特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服务国家和时代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了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典礼制度必然会随着时代发展和历史需要不断演变、逐步发展。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在对象、内容和形式的一些时代变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传承传播大党大国的历史观。

对象从国际为主到国内为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典礼活动有很多都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运动的开展,逐步涌现出一大批我们自己的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这就使得纪念活动的国内对象日益增加。新中国成立后,纪念典礼活动增加了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中纪念对象的本土化色彩越来越浓。

社会功能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典礼制度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奋人心、鼓舞士气以及提高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作用。作为党的最高领袖和国家最高领导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参加党和国家层面的一些重大典礼和庆祝纪念活动,有效表达了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历史观,极大提高了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权威性,有效增强了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影响力,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精神上更加自信、更加主动的大党大国形象。

内容开始从国内走向世界。根据典礼内容所涉及的空间范围,可以把典礼制度的内容分为三大类:我们大党大国自身发展史上的庆祝纪念典礼活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庆祝纪念典礼活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庆祝纪念典礼活动。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也应需要逐渐增加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共同记忆的纪念典礼活动,越来越注重举办带有国际性和全球性的典礼,激发人类社会发展价值的共鸣感。比如,国家公祭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宪法宣誓日等。

典礼制度的创新性更加凸显。国庆节举行阅兵式是我国国庆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时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适时调整阅兵式的举办时间、变换举办阅兵式的场地,不断推动典礼制度的创造性运用。2015年9月3日举行新中国历史上第15次大阅兵,这次阅兵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国庆节举行的大阅兵。阅兵时间的变化,旨在突出7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永远是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重要力量,向人们提醒和平来之不易,对个别国家的不当行为提出警示。2016年7月30日,举行首次在军事训练场的大阅兵,这次实战场“沙场阅兵”,向世界一些国家传达了人民军队“实战化”训练导向,显示出中国军队保卫国家的强大信心、决心和战斗力。

五、大党大国典礼制度的有益经验

典礼活动是一种有益的治理载体和形式,关键是通过典礼制度实现特定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形成发展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有四条基本经验。

通过典礼活动发布传达党的政治主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页)借助重大典礼活动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特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往往会通过典礼活动上的重要讲话传达党的政治主张、发布党的理论成果。比如,在庆祝建党典礼活动中,领导人“七一”重要讲话往往就党的重大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作出传达部署,持续向人们传达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形象。

通过典礼活动传承革命精神。典礼活动总是与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相伴而生,在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发展历史上起到重要的开拓性和转折点作用,蕴藏着带有普遍性的特定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因此,典礼活动虽然需要一定的仪式,但不能只有形式而没有主题和内容。离开对革命精神的传承,典礼活动就失去了根本。每次典礼活动的举办,既是为了铭记本来、不忘革命精神,更是要开创未来、承担起继续发扬革命精神的重任,两者之间共生互依、相辅相成。

通过典礼活动提高治理效能。主要通过成立一些机构、表彰先进模范人物和传达治理理念等途径来实现。比如,2005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12周年之际,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比如,2019年国庆前夕,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号召人们在为国奉献中崇尚英雄、争做英雄。典礼活动和传达执政使命结合。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重温入党誓词。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履职典礼,向全党全国甚至全世界传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守党的初心使命的整体形象。

通过纪念典礼活动开展典礼外交。典礼外交是借助典礼活动,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寻找共同点、激发共鸣感,促进彼此认同。国庆节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节日,在国庆期间,邀请领导人访问、派出代表团参加观礼、拍发国庆贺电、举行纪念活动等,往往会对密切两国关系起到重要作用。一方面是请进来,比如,1964年9月15日,毛泽东分别致信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亚、缅甸、锡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邀请他们派代表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庆祝大会。另一方面是送出去,比如1950—1965年,除1957年毛泽东率团参加十月革命庆典不再发送贺电外,毛泽东为十月革命纪念发送的电文达15封之多。(陈金龙:“毛泽东与新中国纪念活动的谋划”,《现代哲学》2016年第2期)通过两种形式的周期性典礼外交,能够以相对制度化的沟通交流,有效增进国家关系和领导人友谊。

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典礼制度是国家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国家巧实力的具体呈现,国家硬实力的外化表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党大国形势任务的调整和自身角色影响的变化,典礼制度也需要在保存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不断赋予新内容、新形式、新意义,在纪念典礼活动的形式表达上更加富有现代感和国际化,不断增加人们对大党大国的认同感。

猜你喜欢
重大事件典礼纪念活动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网络舆情重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信任受损与修复研究
网络舆情重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信任受损与修复研究
我也来两圈
雨中大典
颁奖典礼剪影
重大事件中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技巧
50岁
本周重大事件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