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问题探析

2021-11-29 08:28杜秀娟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学生革命

杜秀娟 霍 娜

(鞍山师范学院 研究生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一、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革命文化教育是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柱石。革命文化形成的历史逻辑充分地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的丰富内容是中华文化自信的丰厚养料,革命理论铸就了中华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革命理想信念为中华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革命精神增强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深厚底气,革命伦理积淀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革命文化作品催人奋进,砥砺着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在革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引导中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在弘扬和传承革命文化中增强中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其次,革命文化教育是引领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达了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精髓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想,是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巨大精神力量。革命文化能够涵养德性,有助于中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规范;能够塑造神圣的精神场域,有助于中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良好氛围营造;能够彰显真理力量,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自信。

再次,革命文化教育是增强中学生理想信念、提升其精神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刀光剑影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创造出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包括革命思想理论、信念精神、价值伦理、文化作品等等。运用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背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引导中学生深刻领悟革命先辈们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舍小家、卫大家的家国情怀,英勇斗争、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不畏强权,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同甘共苦的革命作风,加深理解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在铭记历史中坚定理想信仰、锤炼意志品质、完善自身。

二、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问题分析

首先,学校教育引导不足。中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学校主要通过教师教学、课堂学习和校园文化来教育影响学生。尽管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着眼于文化育人、文以化人,但是现实中一些学校和教师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现象,加之应试教育的羁绊,一些学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校所谓的“声誉”,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尚没有把革命文化教育尤其是本土的革命文化教育提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加以重视;一些教师更多地注重应试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包括革命文化教育在内的学生思想教育。由此,导致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缺乏应有的认知,也就难以达到认同。

其次,网络环境不良影响。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在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的特点,给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互联网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互联网拓宽了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给中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空间虚拟性,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歪曲革命文化,否定、丑化革命英雄和烈士,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传播不良文化信息,混淆视听,致使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是非明辨能力不强的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存在偏差。

再次,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在初中生的革命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基于家庭教育开展的革命文化教育,则更有利于学校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施。家长肩负着教育子女的重任,然而在现实中,大部分家长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看重子女的课业和考试成绩,从而忽视了革命文化教育,导致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在家庭教育中常常处于缺位状态。许多家庭对子女的文化学习、才艺学习关注有余,对子女的理想信念的引导、道德品格的锤炼、良好习惯的养成、革命文化的精神涵养等重视不足。有的家长把子女阅读革命文化书籍当作是看“闲书”而横加阻拦,有的家长把学校安排的革命文化教育视为“整景”而变相抵制,进而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也弱化了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度。

三、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途径

首先,强化学校教育引导。学校是中学生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和关键渠道,学校要将革命文化引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加强中学生红色基因的培育,使革命文化真正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是强化课堂主渠道教育。课堂教学是革命文化教育主渠道,要让革命文化走进课堂,引导中学生充分了解革命文化的内容,激发中学生革命文化学习的兴趣,促进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中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中都有大量的革命文化教育的内容。该“三科”教师要立足于本学科的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内容,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尤其是本土的革命文化资源,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特点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增强革命文化的感染力,提高中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其他学科课程也要做好课程思政的大文章,充分挖掘学科课程的革命文化教育资源,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自觉做好革命文化的渗透性教育。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把革命文化环境创设作为学校环境创设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地将革命文化内化到校园环境中,让中学生能够在校园中时刻感受到革命文化的元素,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革命文化教育。三是注重实践活动教育。可以组织中学生开展弘扬革命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开展实地参观或网上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开展清明节扫墓、红色夏令营、走访慰问老红军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查阅、收集、阅读、整理有关革命文化知识活动,开展革命文化教育的专题讲座、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宣传展示、观影(剧)活动,等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用心体会革命文化,在活动中受到革命文化教育和感染,引导中学生坚定信念、追求理想,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畏艰险,攻坚克难。

其次,注重网络环境净化。当代青少年是网络的主要受众,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扰乱了中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因此,构建新时代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空间是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其一,要抢占革命文化教育的网络高地,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对中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如,可以建设红色文化网上纪念馆、红色文化网上图书馆,拓展中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渠道;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头条、抖音“三微一抖”网络新媒体,通过各类网络软件中的新闻推送选项,进行有关革命文化的信息推送,以此扩大革命文化的传播,提升红色基因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二,网络是蕴含丰富资源的价值平台,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抵制网络中的歪风邪气。面对网络新媒体日益社交化、移动化、视频化的新趋势,有关部门要强化网络舆论的管控和引导、监管和处置,必须出重拳、用实招治理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环境,整治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及网络的不良风气,绝不能让网络成为舆论的法外之地,尤其要依法严惩网上恶意诋毁英雄烈士、歪曲革命文化的行为,建设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舆论空间。

再次,动员家庭教育配合。家庭是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细胞,同时也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永远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力量。家庭不仅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且,其父母的人生信仰、生活观念、生活态度、思想感情也潜移默化地对子女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父母有意识对子女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有利于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也一定不能缺少家庭的配合。其一,家长应跟随社会前进的脚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不仅关注成绩,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二,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帮助孩子了解红色文化,为革命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可以参与到革命文化教育的亲子活动中,陪伴孩子阅读革命文化书籍,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或者烈士陵园,访问慰问老红军等,也可以为学校的革命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教育资源。在家庭生活中拓宽孩子了解认识革命文化的渠道,帮助孩子产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为学校的革命文化教育做铺垫。

总之,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关乎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关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可谓意义重大,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同时,中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传承红色基因,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学生革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中国的出行革命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