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军
(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2017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国是农业大国,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国家“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二者结合起来,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我们要在坚持和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正视当前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相关对策,稳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重要保障。
创新型人才是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但是农村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呈现分散状态,且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伴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近几年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刘易斯拐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殆尽,甚至出现了劳动力总人口数量持续下降的局面[1],“农村青壮年流失导致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都下降明显,自然村数量逐年减少”[2],对本就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农村在社会建设等方面上主体单一,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尤其是偏僻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资源匮乏,薪资水平也远低于城市,对优质人才的吸引力比较低,这就造成乡村创新型人才短缺,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创新发展。
在创新发展上,我国乡村农业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产品的创新程度以及当地的特色品牌建设力度不够。虽然我国多项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但与国际国内市场对品种质量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绝大部分农村生产的农产品千篇一律,缺乏当地特色,对本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和品牌建设造成消极影响。综合来看,乡村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人才吸引力不足导致创新型人才短缺、农业品牌建设程度低。
在协调发展上,当前我国部分乡村在发展上呈现出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特点。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农民的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得不到及时解决,再加上农村基础设施的滞后,乡村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农村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带来农村空心化问题,大多数中青年农民纷纷进城务工,留守于乡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成为留守群体,使得乡村人口呈现“妇女化、儿童化、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人口的流动与留守不仅使乡村人口数量与结构发生了变化,也使乡村文化发生了变化,使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乡村文化建设主体改变等困境与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出地的乡村文化发展,影响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多处农村实地调研以及环境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白色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点源和面源共同存在、内源污染与外源污染相互叠加、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逐渐衰退等。一方面,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与生活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现代化商品和新生活方式迅速蔓延到农村,塑料袋、塑料盒、废旧塑料膜等在农村随处可见,这些大都是不可降解的。农村的生活环境恶化,不仅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也不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一方面,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以及农民在养殖和种植过程中的不科学、不规范操作,造成农业环境面临严重的内源性面源污染[3]。面源污染对土壤、水体、大气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危害,如农田土壤肥力下降、加重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加剧大气污染,从而降低环境承载力,阻碍乡村宜居环境建设。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一些地方的农业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发展渠道单一,没有利用农村本身的自然风光和休闲娱乐功能,制约了当地第三产业如乡村旅游的发展。在开放发展上,近几年我国加大乡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虽已取得显著效果,但在一些偏僻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仍然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来实现信息接收,而这些都仅仅只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当农民需要技术咨询时却得不到及时的服务[4]。正是因为对市场信息的接收存在信息差以及部分农民比较保守,削弱了乡村农产品与城市商务直接对接能力。受诸多因素制约,我国农村市场大都处于闭环状态,与国内甚至海外市场的衔接不够,严重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在共享发展上,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城乡资源配置存在严重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和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两方面。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既表现在学校硬件和学校经费投入上,更表现在师资水平的不平衡上。我国医疗资源的配置高度集中于城市,大城市集中程度更高,而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配置较少,无法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医疗资源城乡配置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5]。
多年来,我国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经过大力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相比,农村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还是比较落后,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与城市对比还有一定差距,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目前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与文化活动供给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紧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不足等[6]。农村公共服务在服务水平、办事流程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村民服务中心的建立还有待尽快推进,村民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还比较窄。农村整体公共服务体系的落后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形成一定阻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乡村振兴工作,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是我国经济实现强起来的科学思想武器。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工作全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7]。总的来说,创新推动发展、协调构建平衡、绿色实现和谐、开放达成联动、共享实现公正。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是提高乡村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人才置于首要位置,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坚持引育并重,同时制定激励政策,提升人才吸引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做到畅通渠道“引才”、多措并举“育才”、不拘一格“用才”,立足乡村发展实际,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首先,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等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开发,实现本地区乡村农业品牌创新。其次,健全完善对乡村创新项目的评估支持体系,鼓励相关企业积极投入乡村产业项目的创新中来,增强乡村创新的动力。最后,在培养本区域创新人才的同时积极吸引外来创新人才,相关部门可以制定外来创新人才奖补政策,便于吸引有能力、有创新项目的各类人才积极投身全国各地的乡村振兴事业中[8]。近年来,南京市大力探索品牌农业建设的现实路径,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以优质品牌农业带动乡村振兴,形成了溧水蓝莓等一批具有较高市场认可度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有力促进了乡村农业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2019年以来,在“晋江经验”的指引下,晋江市持续加强“三农”工作,深化“三农”体制改革,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等高端人才参与农村创业创新,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木桶效应深刻揭示了协调发展的重点——补短板。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以协调促发展,主要是协调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建设以及协调推进城乡发展[9]。第一,逐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各地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拓宽集体经济增收途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势,打破地域限制,探索新发展模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乡村跨越式发展[10]。第二,有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农民素质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拓宽文化活动载体,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多元性,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组建50余人的“志愿者宣讲团”,广泛宣传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使乡风文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1]。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第一,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首先,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可以组织各乡村开展一些环境保护和质量提升活动,推动环境质量的提升。其次,加强对化肥、农药等污染源的规范管控和综合治理,建立乡村废弃物排放约束机制,加快推进乡村生态的保护修复。最后,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制定绿色发展政策,建立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和附加价值[12]。第二,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建设宜居乡村。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要将农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包括生态观光农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形成与经济发展互促、美丽乡村与农民富裕并进的局面。如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七家镇西道村通过整合森林温泉、田园风光等优势资源,集中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特色产业,实现“美丽乡村+扶贫攻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农村电商+沟域经济+城乡统筹”八合一融合发展,形成河北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动力[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以开放思维推进乡村振兴、以开放市场环境汇聚要素资源、以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升级,以开放的理念引领乡村振兴实践,促进乡村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第一,提高乡村信息接收程度,大力吸引外来投资。针对目前众多乡村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要加大外部市场信息的宣传力度,推动乡村与外部市场的信息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强与外部市场的衔接,逐步提升乡村市场的开放程度。第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用乡村本身具备的休闲放松、绿色健康环境带动本地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本土自然环境优势,推动乡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如湖南永州道县坚持“跳出农业看农业”的指导方针,积极推动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带火乡村产业,推进乡村振兴。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14],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实现乡村振兴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第一,探索联结机制,以共享促均衡。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共享理念,合理分配城乡资源,建立健全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提高城乡资源的置换和均衡;加快推动民生保障类资源的流动,使城市教育、医疗等民生基础保障项目能够全面的覆盖广大农村;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探索一条城乡均衡发展的道路。第二,打造服务型政府,建立村民服务中心。加快打造服务型政府,精简流程,提升效率;建立村民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利益,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逐步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乡村振兴工作全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总的来说,创新推动发展、协调构建平衡、绿色实现和谐、开放达成联动、共享实现公正,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创新和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协调发展集体经济和稳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加快绿色生态农业生产和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