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琳,马宏生
(1.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研究生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2.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
2020年,习总书记指出,研究生教育可满足国家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的计划以及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鉴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承担着为临床输送大批医学人才的重大责任,肩负着发扬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和兑现医学誓言“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重大责任,因此显得更为重要。我国自2015年伊始,同步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这意味着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即培养重点从过去的“学术型”人才过渡到了现在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变革将会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1]。然而,纵观医学科技的进步史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史,临床工作为科研提供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满足临床需求,同时又对科研结果加以验证,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研究生阶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未来步入临床后作为临床医师处理临床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岗位的胜任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极大地缩短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学习和科研的培养时限,这必将影响专业医学研究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力,也将影响我国临床医学的长足进步。在培养专业性极强的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一个极为尖锐的矛盾就是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培训的互不兼容性。本文聚焦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深入探析其培养模式的改革。
1.1妇产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但自从并轨培养制度试行以来,其考核模式片面地注重临床技能的培训。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最具矛盾的问题是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在众多医学院校被不同程度的忽视,临床与科研难以平衡。
依照现阶段的培养要求,为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当一部分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只注重临床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累,他们并未深刻了解到严谨的科研思维和出众的创新能力对问题的认知和处理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而常忙于临床实践,却忽略了科研能力的培养。故而,他们不愿意更深入地进行课题研究,导致科研能力相对减弱,论文质量下降,很难达到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和要求[2]。很多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不了解科研的基本思路与设计,也不了解基础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甚至连论文撰写的格式都一无所知,所以他们不但无法做出严谨规范的科研设计,并且更有甚者,出现样本选用不当,随机分组不均衡,统计图表不规范,统计方法不恰当等问题。相当一部分妇产科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毕业后并不具备开展科研项目的能力,其相较于非研究生类的规范化培训学员,并未体现出优势[3]。即便有一部分研究生比较重视科研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临床任务繁重,科学思维、科研方法和科研设计等科研素质的训练时间大大缩减。由于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开题、实验实施方案、实验中数据的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答辩等一系列需要在研究生期间所完成的学术科研活动均在轮转过程中进行,而妇产科临床工作相对于其他专业更加繁重,所以对妇产科专业学位学生来说时间更加紧迫,所以很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只能靠Meta分析凑数。
而且,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文献检索、综述及学位论文的撰写等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科研素质的课程较少,而流行病学、统计学等实用课程也往往流于形式。甚至部分课程设置单一,内容陈旧,与本科相关内容重复,妇产科专业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也未纳入课程教学,不利于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些问题均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主要继承了妇产科教学的传统,实行“先讲后学”的灌输方式,再加上学生参差不齐的学习能力,使得教师对知识传授的高度和深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尤其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资源建设体制不完善,导致研究生知识获取渠道缩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受限。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导师密切相关,导师的管理方式、队伍结构以及科研水平均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绝大部分妇产科专业学位型导师要兼顾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科学研究进行指导。更有部分导师缺乏创新教育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师生间没有建立有效联系平台,导师仅要求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即可,对研究生指导跟踪不到位,缺乏日常的动态化管理,研究生处于放养状态。因为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引导指点,在收集临床信息的过程中,研究生之间数据共享这一窘况也常存在,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同时,由于大多数导师无法抽出大量时间进行医学科研工作,所以普遍存在科研思维欠缺,对学科研究不能与时俱进,无法让学生及时掌握科研前沿知识等局限。而且,目前研究生导师以“一对一”指导居多,单一的指导形式影响了学生知识维度的拓展,单一的知识背景使学生很难在科研中取得突破。很多妇产科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少,科研经费不足,也阻碍了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开展。为达到进一步提高妇产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众多高校和教学医院仍在不断探索新的适配模式。
1.2妇产科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群体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现代大众在医疗服务方面的期望随着科技的进步也有了新的高度。同时生殖健康及其相关疾患也包含于妇产学科之中,众多交叉专业穿插其中,对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仍需不断努力,不断摸索如何改革才能让研究生在真正步入临床后能够尽快适应临床的工作氛围,胜任临床岗位[3]。
与培养妇产科科学学位研究生目标显著不同是,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要培养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所以他们通常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临床轮转,但在其他教学环节,两者的区分度并不高,例如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体系有一定差异,但区别较小,甚至部分高校还将其划分为一类;很多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题研究也都是以妇产科基础研究为主;而且,大部分妇产科导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仍是通过基础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
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阻碍了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临床操作[5],主要由于大部分临床带教教师缺乏统一的系统培训,缺乏规范化教学方法,讲解专业知识过于简化或复杂;授课过程中没有强调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常认为自己是临床工作中的“工具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思想,提高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当前存在于妇产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此外,由于患者种类及病情的差异,学生在不同的教学医院,甚至同一科室不同治疗小组所见识和学习的疾病不一致,缺乏相关的标准化培训,带教不统一,教学质量常参差不齐,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现阶段,我国医学高等教育发展已进入快车道,医学研究生的规模年年递增,2019年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医学专业研究生招生人数已冲破10万人,其中毕业人数已达到7.44万次,相比于2018年的统计结果,其百分比分别提高了7.5 %和5.7 %;相对而言的是临床教学资源缺乏、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等一系列矛盾。而妇产科患者的特殊性,又产生了生殖健康及生育权等隐私问题,对于研究生临床诊治中患者配合度的消极影响再加上不够丰富的医疗资源,这都给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扰,尤其对于男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更为显著。在这些问题的影响下,部分研究生的学习工作积极性极有可能受到打击,从而开始抵触临床工作,无法更加透彻地学习临床知识,反之给带教教师的反馈也会大打折扣,渐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1.3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方式也影响了研究生的能力培养[6]。鉴于对妇产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属于学位教育,因此对其管理隶属于教育部门;然而又同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因而涉及的管理部门复杂,管理政策和制度截然不同,研究生管理工作常陷入两难的窘境。目前,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缺乏全面系统的方案,从而导致研究生培养呈现极大的异质性。大部分医学院校对妇产科专业研究生的理论课程讲授常集中在临床实践前的一段时间,而且授课模式也较单一,集中于本学科,丢失了妇产科与其他各学科的相关性和互助性,切断了与其他学科的连接,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归纳全局的能力。
2.1妇产科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 在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能力培养是重要环节,积极推进科研能力培养的改革对促进妇产科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妇产科专业学位毕业的研究生不仅要胜任日常临床工作,并且要具备运用科研思维解决妇产科临床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参与相关的科研工作。
在妇产科日常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优化课程结构,开展多学科融合教学,加强临床与基础交叉,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完善课程评价标准,推动教学模式与时俱进[7],这是培养适应新医科要求的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然途径。妇产科学涉及的知识不断更新,研究热点层出不穷,研究生还要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才可能与本研究领域共同发展。此外,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科研热点,放眼于国际医学发展,提高科研思路及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开展研究生论坛及沙龙、专业论文阅读报告会等,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有助于研究生科研学术思维以及医学人文素养的养成,促进学术百家争鸣,活跃学术气氛[8]。
当代,网络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教师可利用现有信息卫生系统及研究生学术和科研交流平台(例如小木虫、丁香园、知名高校专家的慕课等)进行线上教学,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培养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使其对所学专业的科学研究热点、临床前沿和最新研究成果有所了解。对临床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某一角度,而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此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导师可能对研究生的一生都有影响,包括临床、科研及人文等诸多方面。如果师生之间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情谊又能激发学生对学业的学习热情。而且,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加强自身的科研学术能力。鼓励导师对外交流,利用网络平台统一备课,共享专题讲座。导师要在督促学生完成临床培养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科研创新,为其搭建科研平台,培养其科研方面的能力,可以熟练掌握meta分析及各种数据库的使用等科研方法,融合临床与科研,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收集数据和标本,提高论文产出能力。总而言之,加强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2.2妇产科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 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目标要求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临床思维能力,可独立诊断、处理妇产科常见疾病,而且具备规范和熟练掌握临床技能的研究生。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医学生与医院的关系需要根据医院自身创新发展的目标不断调整,以期培养出能参与病房和门诊临床医疗工作,且拥有一定教学能力,还掌握了一定临床学科领域的科研能力,为医院的科研创新贡献力量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所以,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质量考核方面,都要重视妇产科医学知识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形成妇产科专业学位特有的培养轨道。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可采用综合教学模式。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是以带教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而实践教学较少,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9]。以病例分析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临床病例为导向,设置既定的临床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教学方法[10]。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建立教学病例库,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临床分析,循着问题逐步深入,理清诊治思路,可使妇产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由一般的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的转变,而且弥补了理论课内容枯燥的不足[11]。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学生,推进其自主探索及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遵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要求的同时,医学模拟教学也是一种可以有效的通过情景演示、模型操作等不同方式训练本专业研究生的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医患沟通能力。这种更直接、更接近实感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时更具有融入性,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联系更精密,认识更深刻。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进一步促进理论知识在临床与科研工作中应用。在临床和科研实际应用中进行综合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输入和输出双向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全面性的培养,例如临床思维、技能,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与同事的协作能力,个人素质提高等全方位的发展。
在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过程中应注重临床技能考核、医师职业素质考核、团队合作能力考核、沟通能力考核等,可采取理论考试、临床操作考试、标准化病人考试、团队考试等多种形式,多角度考核研究生。同时,师生可共同参与360度反馈评价法,每次考核后进行师生反馈,得到相对公平、客观且全面的结果,这样可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12]。
2.3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的改革 在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将学位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课程相结合,将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相融合,由教学医院和规范化培训基地共同开展工作。可以联合学院所属的各个附属医院,集中统一资源,建立学院内部的教学科研分享互助平台,搭建兄弟院校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交流合作,实现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同质化和一体化。
采取“分阶段培养,分阶段考核”的方法,实施指导小组培养制度,即导师负责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同时指导小组成员协助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指导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课程教学与考核中,采取集中授课、专题讲座及分阶段考核的模式,为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奠定基石,进一步实现了“院校-毕业后-继续”三阶段教育的有机衔接[13]。在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考核过程中,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确保研究生选拨和定向培养机制有效。考核内容可以设定为:科研思维与方法、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三个组块,带教教师实行分段的、针对性的命题和考核,对学生进行动态评估,从而在不断调整中为学生量身打造更加适宜的计划和方案。最后一阶段考核要从思想道德、人文修养、专业理论、临床技能、科室轮转、科研思维方法、科研项目,论文产出,相关人员评价,毕业后工作走向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的评估[14],继而确保妇产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培养具备广博而坚实的自然和生命科学基础,拥有深厚的科研素质和能力,掌握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能独立承担临床诊疗工作的复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妇产科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其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我们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创造性与开放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质量考核等多个环节不断探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