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耀,黄焕晟,胡 荃,韦小惠,金成国
(1.北部湾大学,广西 钦州 535011;2.钦州市结构健康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 钦州 535011)
大数据(Big Data)是一个庞大的概念集合,尤为指那些无法通过手工来进行分析的海量数据。英国学者Michael Batty曾说:“无法在一张Excel表格上放置的数据即可视为大数据。”[1]大数据能够极大地减弱现有研究对于传统抽样方法的依赖[2]。大数据分析是必然趋势,而设计师也会学习信息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新的工具加以利用。
可再生能源大数据记录着城市中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的应用及其效果,对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规划行业来说,对于数据的情结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规划的前辈们就开始思考如何加强其内在的理性和科学支撑,大数据的应用使得设计师们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来获取城市中居民行为的数据,从而建立更强有力的设计依据。并且大数据还使得数据获得了新的特征。数据不再是过分滞后的而是能够动态监测的、数据不再是晦涩难读的而是清晰可视化的、数据不再是小众的而是群体的。
智能城市目前尚无明确标准,但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范畴。狭义上的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延续,通过海量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更好地管理城市。而广义上的智慧城市,不再将信息化发展作为重点,而是从更整体、综合的角度去思考城市发展的问题,认为智慧城市是为了实现城市更加协调发展和适合人生活的城市形态[3]。截止到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1.3%,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方向[4]。
从上述两点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数据和城市规划本身就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生命体,城市背后的能源机制设计师们想方设法也没有办法获取其全貌,而可再生能源大数据的出现实现了规划师们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有理性数据支撑的梦想,增强了智慧城市在能源上的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工具的进化往往也会带来思维方式的创新。反过来,可再生能源的大数据在规划领域上的应用也为这个信息量爆棚的数字现象找到了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着陆点和应用案例。
3.1.1 传统调查方式淡出主流
规划行业对数据的渴求由来已久,但是受限于手段和技术,传统的规划在前期分析的时候只能采取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文献查找、统计年鉴等方式进行小规模的数据搜集。而现在整体将逐渐取代样本成为调研的对象。同时人们的生活轨迹都能以更低的成本、更高效的方式被记录、储存和分析。这些信息对于规划师而言,就是城市居民生活化的整体展示。相比较之前的对某个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小规模数据记录带来的时间成本和数据整理误差,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计算机不间断记录来的大数据更直观和完整。凭借这个基础,规划师们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其重要性对于完善调研、做出决策不言而喻。所以说,传统的调查方式将淡出主流,在规划前期大数据将会对调研对象、数据搜集方式和分析结果带来深刻的改变。
3.1.2 数据由静态变为动态
传统规划前期调研过程中由于许多数据都必须进行人工处理,其从数据搜集到后面的处理,整个周期相对会比较漫长,一年前的片区调研也都会在一年后的设计中继续沿用,而这其中的改变也就不得不忽视了。在大数据时代,这样的周期则可以变成几天甚至几个小时。而这样高效率的数据搜集和处理能力十分依赖智能硬件的普及,智能硬件在为市民提供更好服务的同时也承担了数据采集员的角色,通过它们对能源的持续监测实时的数据得以传送给决策者和设计师,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能源利用中不断涌现的各种新问题。
3.1.3 自上而下的出发点将逐渐转变为自下而上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多种多样的新媒体正在传播公众的声音,新通道的出现促进了公共决策与民意调查的结合。在规划领域。民众意向的调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大数据使得个体成为数据采集的单位,他们整体表现的特征也得以清晰地呈现[5]。简单说来就是公众依靠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参与到规划政策的制定之中。当他们的意愿清晰呈现时,决策者和设计师能够更科学合理地整合他们的意见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结论和更好为人们服务的建议。
3.2.1 “以人为本”的新着陆点
虽然规划师们一直把以人为本作为衡量规划项目好坏的标准之一,但是受限于技术,只能通过管理城市空间从而服务于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规划师们将会获得大量的与居民能源应用相关的数据,城市生活可以以数字和图表的方式重新展现在规划师眼前。通过各住户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数据可以知道城市能源的制定比例是否合理、将来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否订制恰当等。在更细致的层面上,这些可再生能源数据还反映了居民活动的频率和不同时段居民对能源的需求,利用这些可以衡量当地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否能够满足需求进而评价设计效果。所有这些衡量标准,都基于以个人为单位的整体特征的反应,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新着陆点。
3.2.2 评价指标更加精细化
在传统的规划评价指标里常常会出现几个主要的指标,与它们受到严格的管制不一样的是其他指标的管理只能相对的弱化。信息获取和反馈的滞后性很难让城市规划的设计效果得到准确的评价,故而只能抓大放小,利用主要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进行大致评价。大量实时数据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这样被动的局面。基于个体的大数据使得规划师们能够直接对城市的发展和运行状态进行评价而不再是依据传统模糊的主观判断和局部的抽样调查。所以说传统的规划评价指标将逐步精细化,诸多指标将不再只是摆设,评价结果更能真实贴近动态的实际情况。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影响的不单是某个领域,而是整个社会。无论是大数据还是小数据,反映的都是实际的问题,大数据从宏观上做出判断,小数据则从微观上进行补充,简单地用大数据否定小数据的行为不可取。城市发展与大数据结合的根本出发点在于探寻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为了大数据而搜集大数据。
城市归根到底是为居民服务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大数据的出现为实现城市的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供了捷径,技术的进步势必带来规划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夸大大数据的影响不利于对其准确利用,无视其影响则失去了实现终极目标的机会。只有坚持为人服务的终极目标,通过规划方法的创新将大数据转化为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工具,才能给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