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金水
(江苏省高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306)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已成为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为社会培育了数以亿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量的巨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质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期,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中高职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中表现出诸如敬业精神不实、创新意识不强、转岗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学生质量与宏观层面上的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以及微观层面上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也折射出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放松了职业精神培育的问题。
职业技能是职业主体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是人们在职业环境中合理运用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所表现出的专业技能、心智技能和社会技能等内容,是人们在某一职业岗位上从事生产活动,学会生存和发展自我的基础。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通过对职业、行业等职业对象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2],具体表现为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以及乐业、敬业、精业、创业等方面的内容。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职业主体同时兼有的两种属性。职业主体在通过学习培训形成职业技能以及在相应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加以一定的教育影响,自然会产生做好做强本职业的意识,从而形成乐业、敬业、精业、创业的职业精神,而有了精业、敬业的职业精神,也必然会促进职业主体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因此,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必须融合培养。
在传统的学徒制技能教学模式中,师傅在教习徒弟某项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言传身教,逐步帮助学徒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业的工作态度。这一模式下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是一体的,是融合培养的。但在当下的职业教育中,不少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中忽视了职业精神的培育,甚至出现职业精神培育缺位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可从学生、学校与企业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学生方面看,不少学生特别是中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本就无奈。他们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学校又没有很好地对其进行职业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以致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识普遍模糊。学生大多认为到职业学校的目标就是学技能、练技能,不清楚职业精神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从学校方面看,受经费、设备、教师等条件制约,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升学率、大赛获奖率等因素影响,各职业学校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育。从企业方面看,不少企业在职业学校选择毕业生,主要是为解决用工紧张问题,关注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能否为企业当前的生产服务,对隐性的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职业精神关注极少。
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职业学校存在重职业技能培养轻职业精神培育的现象,致使学生职业迁徙和拓展能力不足,敬业创业意识不强,可持续发展乏力[3]。但在实际生产中,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企业在要求职工有较高技术技能的同时,更要求职工有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勤业敬业的职业态度。职业学校要把学生培育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必须加强职业精神的培育,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具有良好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国务院于2019年1月24日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职业教育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4]。
随着新时代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规格的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行业企业不仅希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具有娴熟的职业技能,更需要他们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吃苦耐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5]。相对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企业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劳动者。德技并修已成为新时代企业员工的精神标杆。
作为与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紧密联系的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工人为己任。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对其进行职业精神的培育,使之成为符合新时代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和精品制造提供人才支撑。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台了诸如技能大赛、学业水平考试、专业技能抽测和各类检查评估等一系列制度和方案。这些制度和方案的实施,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认真研读这些方案,不难看出无论是对学生的考试考核还是对学校的检查评估,职业精神养成教育已经淡出,成了应对评价的“幌子”。长期以来,不少职业学校采用“专项强化”措施,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重点围绕技术能力的提高开展教学,以达到某种职业所需技能或高级技能要求,出现了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分离”或“部分分离”的状态,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育化和养成,这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相背离[6]。职业精神作为职业主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素质技术人才基本素养。《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要把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形成职业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它主要包括人的活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和需要的全面发展。其中,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途径。职业学校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进步产业转型赋予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的使命。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主体之一的职业教育,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实施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联合相关企业搭建开放融合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平台,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在平台上校企双方根据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岗位开设专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精神层面的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职业学校只注重硬技术技能培养而忽略软技术技能(职业精神)培养的现象得以改变,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得到有效实施。笔者所在学校机电专业群的建设,就是通过该平台,根据相关企业的要求,将精业敬业等职业精神层面的要求落实到人才培养目标中。在课程体系中,一方面将企业的岗位职责和安全文明生产要求嵌入相关技能课程中,作为学习技能的必修内容,另一方面综合本区域主要机电类企业的岗位要求和企业文化,开发编写《机电岗位精业敬业学习手册》供学生自主学习。在技能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加强养成教育,通过平台将企业岗位要求用于学校实训教学中,从作息时间、安全文明生产、工量具使用、设备清洁保养、协作实训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并作为技能考核成绩的一部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施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
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职业学校教师在向学生“授业”的同时更要“传道”,在向学生传授有形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时,更要培养学生无形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当前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精神素养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和我们的教师有关。有些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教书匠而已,忘记了自己所从事的是神圣的教育事业,只注重授课的功能,忘记了育人的功能,不能将职业精神培养融合进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言传身教是职业精神层面最好的教育模式。古代学徒制中,就有“做事”即“做人”、“技道”即“人道”的说法,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业素养和精神品质对学生起着决定性的教育作用,他的技能水平和师德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7]。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一支立德铸魂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前提条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职业精神的养成,用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二是通过顶岗实践和入企培训,提高教师对职业精神的认识,明确职业精神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自觉将职业精神内涵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要将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融入技能教学全过程,在实施技能教学的同时有效实现职业精神的培育。三是聘请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或模范员工作为兼职教师,通过他们将工作态度、岗位品质和企业精神带入课堂,既授业又传道,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先进的校企文化是职业学校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关键因素。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精神偏失的现象,在职业学校加强校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能更好地完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重任。
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在校企一体化平台上共建校企文化,按照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将校方的专业理念、专业精神、专业标准、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方的企业理念、敬业精神、产业标准、企业发展目标对应起来,构建兼具校企双方特色的校企文化。
校企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通过环境文化和校园活动两个方面来实现。前者是通过校企文化起到育人之功能,如将专业核心素养融入校园景观中,通过优秀校友墙和企业名人榜、优秀作品与特色产品介绍、学校专业录和行业名企榜等校企文化橱窗,让兼具校企元素的职业精神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心里。后者是通过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网络、讲座、论坛和社团等平台,开展以培育人文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职业精神根植于学生专业素养中。
校企文化建设为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技术技能的同时获得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乐业、敬业、勤业、创业的职业精神,有效实现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