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德益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以来,作为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完善构建持续深化。一方面,以改善国家宏观管理、完善现代大学治理、制订大学章程等为重点的改革积极推进,系列高等教育法规政策出台,一批大学章程制定颁布实施,众多现代大学制度修订完善改革等;另一方面,面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目标、任务、战略、矛盾、理念、价值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待完善、依法治校观念淡漠、行政化官本位倾向严重、教授治学机制不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流于形式、社会参与机制不畅通等现象,隐含政府与高校、行政与学术、教学与科研等多方面的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现实矛盾和对垒交锋,从中折射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失范、缺失、偏离与冲突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无疑,任何制度都是价值承载实现的重要载体与保障机制,任何价值都是制度改革创新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创新是一种融价值渗入与技术操作为一体的实践活动,意味着深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成为必然。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是指为实现价值特定功能,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阐释涵盖关系范畴、结构形态、矛盾运动、运行过程与实现路径等维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无疑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自身内在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创新的应然逻辑和必然诉求。
价值哲学主客体关系认识论主张价值是指客体对相应主体需求的满足,反映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属于关系范畴[1]。鉴于这种价值的关系范畴特征,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显然属于关系范畴。有学者指出,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是现代大学制度属性与主体需要的一种特定关系,是一种关系性存在,是一种关系性的凝结物[2]。基于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必然体现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功能性需要与主体性需要的特定关系,是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与相互协同关系存在的真实写照和具体表现,是现代大学制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等本质关系的集中反映和必然选择。它既具有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一般共性特征,又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鲜明个性特征。造就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鲜明个性特征的主要源泉与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国体政体、方针政策、目标战略、国家需求、国际视野、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重要方面。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改革的新矛盾,新思想,新战略,新理念与新举措,既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关系范畴完善构建的外部重要因素,又成为其内部主要源泉,具体包括:一是主动承载与自觉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一系列政治属性与人民属性价值,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3]等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内容体系,全面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办学思想[4],从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独特性质,进而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发展方向、独特道路与历史使命。二是积极回应与及时反映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的工具性价值属性,将公平、平等、正义、质量、水平、效率、特色、生态、美丽等价值观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内容体系,彰显了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向往与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全面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的新动力特征,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改革完善。三是深度融入与承载呼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全新发展理念的精神性价值属性,全面调整,深刻影响,改革创新新时代现代大学发展目的、理念、功能、质量、效率与模式方面所承载的价值意蕴,全力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双一流”发展战略与目标,进而成为新时代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强国。四是全面吸纳与具体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性价值属性,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标准、自信与追求,这既直接充实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内容体系,又规范引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创新的正确方向。五是传承传播与借鉴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性价值属性,做到坚持不忘本来、扎根中国,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民族性,吸收外来、国际视野,交流借鉴各国文化优秀成果,面向未来、文化自信,协力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等等。这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源泉,更是其体系具有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扎实底气。
正是这些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功能属性与主体属性的一系列中国范式基因、独特人文底蕴与开放包容精神,系统培育与全面彰显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关系范畴的政治性、人民性、平等性、历史性、多样性、个体性、可塑性、丰富性、发展性等一系列鲜明特征,从而造就构建一个多元多维多层的内涵丰富充实、逻辑条理严谨、结构形态复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关系范畴。
著名教育学者克拉克·克尔指出,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组织机构,这种多元意义主要包括:具有若干个目标而不是一个目标,拥有若干个权力中心而不是一个中心,面向若干种顾客提供服务而不是一种服务,不局限于信仰崇拜一个上帝,不是单一统一的社群,没有特定明显指向的顾客等[5]。从系统科学视角审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结构形态无疑是一个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从整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构成的主体客体、内容功能、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等维度看,可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结构形态主要划分为关系范畴结构形态与内容范畴结构形态两种基本范式。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主客体关系范畴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结构形态是由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相互协同构成的关系范畴结构形态。而价值主体无疑是价值产生形成发展的逻辑起点。“只有从主体需要的形成、性质及其变化这个角度着力,从主体这方面切入,才可能发现价值现象的秘密。主体的需要及满足是价值的尺度,是衡量一定对象有没有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尺度。”[6]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主体是人,这一主体主要包括大学师生团体或个人、组织或具有社会性的个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客体必然是满足主体需要的所有关系属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主体需要为客体属性得以充分发挥与顺利实现创造条件,而制度的客体属性又是为了适时回应满足主体需要。正是这种主客体关系在根本上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结构形态形成发展与组成框架。明确梳理价值主客体相互构建的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价值具体分析置于主客体不同关系范畴之中,不同主客体关系相互作用自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追求与结果[7]。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系统存在复杂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客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及其多向互动交织的关系,这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一种多元复杂关系范畴结构形态。
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内容维度看,价值主体需求多元化、客体属性多样化、主客体关系复杂化、功能作用多维化等是形成塑造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内容范畴结构形态的根本内因和具体源泉。基于观念、制度、文化、实践层面等不同分类标准视角,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内容范畴结构形态立足于具体描述内容层面,主要包括独立、自治、自由、自主、法治、富强、民主、和谐、责任、爱国、秩序、改革、公平、平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质量、效率、一流、生态、美丽、特色等一系列核心价值内容;立足于抽象概括内容层面,主要包括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个人本位价值与社会本位价值、形式价值与实体价值、共性价值与个性价值、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真理性价值与实用性价值、应然性价值与实然性价值等多类别核心价值内容。这些既彰显鲜明时代特色又蕴含内在本质诉求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内容范畴重要组成要素丰富多彩、交叉融合与互动协调,协同培育造就出一个多维、多元、开放、包容、动态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内容范畴结构形态。
上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多元复杂结构形态既融通全球,借鉴吸纳全球优秀文化成果,涵盖现代大学制度全球化的共性价值,又扎根中国,传承发展创新中国优秀文化成果,融入体现鲜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个性价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文明的综合反映与内在要求,呈现终极与相对、一维与多维、内在与外在、显性与隐性、传统与现代、集体与个人、本土与外来等复杂表征。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8]。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唯物史观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的关键环节就是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及其特征。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是推动深化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完善的内在根本动力,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的主体、内容、过程、运行、特点是推动深化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完善的重要前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完善实质上是一个又一个复杂价值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必然结果与重要体现。基于价值主客体关系哲学、矛盾思维视角,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是价值主体与主体、客体与客体、主客体之间形成的,多元复杂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本质上是这一结构体系中各矛盾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与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结合和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变化,从而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具体表现为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追求、价值目标、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行为的复杂组合,主次转换和动态选择。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适时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9]。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历程和重要变化预示与决定着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相应地转变为人民与时俱进的对优质高效公平的高等教育的迫切现实需要与其现有发展改革实践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矛盾运动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这就给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赋予了新动力、新使命和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运动将呈现从数量到质量、从内容到形式、从效率到公平、从外延到内涵、从国家社会到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新变化,新需求,新特征。
这种崭新的高等教育主要矛盾必然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所承载的价值适时进行积极回应,独立、自治、自由、自主、法治、富强、民主、和谐、责任、爱国、秩序、改革、公平、平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质量、效率、一流、生态、美丽、共性、个性、特色等一系列核心价值内容之所以能得到各方进一步关注与大力彰显,就是在这一重要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运动积极回应的必然结果、主动选择与具体表现。在现代社会环境和大学条件下,秩序与自由、效率与公平、民主与集中、一致与差异的对立统一是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的经常性表现[10]。显然,这种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对立统一的终极结果,实际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动态构建与顺利实现的过程,从而成功塑造培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创新的根本动力特征,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创新的内生力量与内在要求。
基于此,立足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坚持制度价值矛盾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构建的重要方法论,通过正确预防处理与化解消除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中的各主体、各类型、各层次、各阶段的价值矛盾,寻求最大限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共识与行为,充分发挥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的根本动力功能,形成持续改革创新的力量源泉,从而全面激发培植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完善创新的各方积极性,进一步合力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主要是指价值矛盾双方从对立冲突、博弈调适到统一认同的动态平衡发展过程。其实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旧矛盾的破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新矛盾的开始与新规范的形成,从而形成化解消除价值矛盾、达成价值共识与实现价值平衡的价值运行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的完整周期一般包括价值冲突、价值博弈、价值调适和价值认同等阶段。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的缘起阶段是价值冲突。价值冲突一般是指由不同价值主体在观念和实践中进行的价值交锋与碰撞,是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观念等方面矛盾尖锐化的具体直接表现。它既可以是处在矛盾统一体内不同的价值(或同一价值内在要素)之间的交锋与碰撞,也可以是相离或相斥的价值体系之间的对抗与分离[11]。由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主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价值冲突呈现构成复杂、形式不一、表现各异与斗争激烈的鲜明特征。这一阶段的价值冲突具体表现为诸如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对性价值与绝对性价值、真理性价值与实用性价值、应然性价值与实然性价值、共性价值与个性价值、个人本位价值与社会本位价值、形式价值与实体价值、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等方面的交锋对垒。
其次,历经价值冲突阶段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进入价值博弈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博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主体在一定的客观环境和制度规则要求下,立足满足自身利益与需求进行的价值观斗争、价值决策和行为选择,从而实现相应目的结果的复杂价值运动过程,具有长期性、反复性、周期性、多元性与斗争性等特征。这种价值博弈内容主要涵盖价值需求博弈、价值观博弈、价值决策博弈和价值行为博弈等。其实现途径主要包括非合作(零和)博弈与合作(正和)博弈两个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不同主体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各自的博弈选择既可能导致集体理性,也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鉴于此,历经价值博弈活动最终可能会形成价值克服、价值共赢与价值共失等并存复杂结果[12]。为尽量避免多方的价值克服、减少不必要的价值共失、争取更多更好的价值互利双赢,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从价值博弈阶段尽快进入相机调适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相机调适是价值主体坚持客观物质性、主体价值需求的互动性、发展代价的必然性与发展模式的可选择性的有机统一,协调平衡价值主体之间冲突、博弈的复杂关系,避免博弈造成各利益主体同受其害、两败俱伤、价值共失,从而实现合作合力与共赢多赢,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进入价值认同阶段创造条件与机会。
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进入认同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认同是指经过价值主体之间激烈冲突、多方博弈、相机调适的动态调整融合阶段后,价值主体对一定价值规范采取的自觉接受、自愿遵循甚至服从的真实意思表示。在这一价值运行阶段,价值主体通过对一定价值的内在认同,达成价值共识,形成价值理想、价值取向、价值标准、价值行为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形成主体自身相应价值定位、理想、信念、追求和行为,最终进入相对均衡、互和互惠与彼此协调的稳定发展状况,从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运行过程的一个完整周期。
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在冲突、博弈、调适、认同的周期性运行过程中,不断构建、发展与完善。一方面,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对立统一的一个周期暂告一段落,一种崭新的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构建形成,呈现稳定和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一种崭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矛盾对立统一又在孕育萌芽形成之中,继续塑造培植大学制度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新一轮改革又将启动发展完善。通过上述两方面周而复始运行,推动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持续运行和最终实现,从而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引领规范功能。
从方法论视角架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实现路径,无疑是在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机理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实现的重要载体与保障机制。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同步造就现代大学制度价值的重要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改革发展的大量实践与事实表明,其价值实现路径有效构建并顺利实施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前提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只有真正构建了现代大学外部有效治理机制与监管体系,才具备现代大学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管有效统一的治理条件;现代大学只有真正构建了内部有效治理制度与治理结构,才具备现代大学自主发展与自我约束协调一致的治理能力。鉴于此,牢固树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运用现代治理理论,坚持法治思维,从实践层面全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价值实现路径,具体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从外部宏观层面上,主要是国家要建立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社会参与,依法办学,科学管理”的办学机制和管理体制,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一是强化宏观顶层设计,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通过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层层深入、上下联动,绘制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改革的发展战略、蓝图、路线图和时间表,明确不同阶段的建设使命、目标和任务,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系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改革完善宏观支撑。二是落实法治基本方略,树立大学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建设大学制度,完善高等教育立法,健全运行体制与决策机制,优化政府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行“管办评”分离,改进高等教育质量评鉴方式,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形成大学自治、依法办学、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开放竞争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三是强化协同治理机制,构建大学治理协同参与机制[13],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置于党委、人大、政府、社会、大学协同共治框架下,既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作用,又要强调突出大学的积极主动性,还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从而全面调动党委、人大、政府、大学和社会各方的主动性,形成多方合力、协同推进、共同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完善的格局。
另一方面,从内部微观层面上,主要是指在大学内部构建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一是完善和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之魂[14],依据《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明确党委和行政权责分工,健全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依法落实党委、校长职权,实现党政功能互补等。二是完善改革教授治学学术体制,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克服大学行政化倾向,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赋予基层组织更多学术自主权,遵循《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强化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责、地位与作用,扎实发挥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的学术管理功能,推动高校学术事务去行政化。三是加强大学章程建设,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遵循《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依法制定大学章程,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规章制度体系,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四是建立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遵循《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推进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保障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五是扩大社会合作,遵循《普通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探索建立高等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合力寻求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共建协同模式,着力打造高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有效共享,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