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鞍山市第三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胫骨骨折属骨科科室内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其中胫骨近干骺端为高发骨折位置,发病后患者膝关节功能会严重受限,并伴随明显的肿痛感,若不及时前往医院得到救治,则很可能因患肢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引发截肢的情况[1-2]。考虑到胫骨骨折通常是以多段骨折的形式表现,导致其手术存在复杂性与特异性,采用传统钉板系统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恢复效果。经沈松坡[3]研究后发现,通过采用髌上入路ETN技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术后恢复,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为验证上述论点,本院开展了一项研究,将髌上入路ETN技术纳入本次研究,分析其对胫骨近干骺端骨折合并多段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于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60例胫骨近干骺端骨折合并多段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在25-59岁之间,平均年龄(40.05±8.34)岁,骨折造成原因:交通事故23例,重物砸伤22例,坠落伤15例;按照Gustilo分型可分为Ⅰ型41例,Ⅱ型19例。本次临床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且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纳入患者入院后经X线片及CT扫描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有关胫骨骨折相关诊断标准;(2)纳入患者在18-60岁之间;(3)纳入患者Gustilo分型在Ⅲ型以下;(4)纳入患者均已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胫骨中段及远端骨折患者;(2)骨肿瘤非外伤所致骨折患者;(3)未满足髌上入路ETN手术患者;(4)开放性骨折患者;(5)存在严重精神障碍,无法与医护人员正常交流的患者;(6)基线资料不全患者。
2 方法:患者入院后应用CT扫描结合三维构件来分析每位患者胫骨骨折情况,确定每位患者所用髓内钉的型号,并应用彩超检查患者患肢处是否存在供血异常以及静脉血栓等风险。对所有患肢行跟骨牵引,通过冰敷的方式减轻红肿、疼痛等症状,于72小时后进行手术。手术前对患者实行下腔阻滞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取髌骨上极2cm位置处正中做1条约3cm的手术切口,从股四头肌表面开始分离,直至关节腔内。沿结节间沟向关节腔内置入带保护套筒的圆锥形套管针,至胫骨表面,以保证进针位置处于胫骨平台中线位置。复位骨折断端,必要时用髓内复位杆插入髓腔辅助复位,而后将球头导针通过骨折端直至远端干骺区。后测量深度以决定髓内钉的长度,视情况可应用扩髓头和扩髓软钻杆扩大髓腔,为预测的髓内钉预留约1mm的空间。对准髓腔缓慢植入ETN(瑞士Synthes公司生产),并根据X线机成像确定成像位置,依近端锁钉定位器,锁入至少处于2个平面及以上的3枚螺钉固定近端平台,待髓内钉位置满意后应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者关节腔,缝合切口,做好止血,消杀工作。于术后12周拆线,并叮嘱患者出院后坚持每天锻炼,于每3个月进行1次随访,12个月要求患者前往医院进行复诊。
3 疗效标准:患者入院时记录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于手术后12个月回医院进行复诊,应用Johner-wruhs评分[4]对患者胫骨愈合情况进行测评,Johner-wruhs评分分为优、良、中、差4个标准通过从患肢畸形程度、运动范围、疼痛及对神经血管损伤等指标进行判定,若患者术后胫骨旋转在0°-5°,膝关节、踝关节运动范围达到100%,并无痛感,无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则判定为优;术后胫骨旋转在6°-10°,膝关节、踝关节运动范围>80%,出现阵痛,轻微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则判定为良;胫骨旋转在11°-20°,膝关节、踝关节运动范围>75%,常伴疼痛及中等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则判定为中;胫骨旋转在>20°,膝关节、踝关节运动范围>50%,常伴剧烈疼痛及严重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则判定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患者例数×100%。复查时再次记录患者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并于入院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Lysholm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其膝关节功能表现越佳,VAS评分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患者疼痛表现越明显。
5 结果
5.1 患者胫骨愈合情况分析:手术完成12个月后,上述60例患者均前往医院进行复诊,应用Johner-wruhs评分指标分析其胫骨愈合程度可知,60例患者中骨折愈合达到优的患者有35例,良20例,中5例,无评分为差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1.67%(55/60)。分析5例愈合情况不佳的患者主要原因在于1例存在神经损伤,3例步态呈现轻微跛行,1例常伴随疼痛。
5.2患者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对比:患者开展手术前测试得Lysholm评分及VAS评分分别为(52.87±4.63)分、(7.05±1.28)分;术后12个月测出结果为(92.41±2.52)分、(1.24±0.38)分,以上2组数据差异明显(t=58.101,P=0.001);(t=33.705,P=0.001),有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我国机动车辆与高层建筑的数量增加,导致各类骨折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胫骨骨折是骨科科室中常见的病症之一,发生率可占全身骨折的约10%,其中干骺端是最容易发生骨折的位置,发病后患肢膝关节位置短时间内出现明显肿胀,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受限,并伴随剧烈疼痛,若不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牵引和冰敷,将极有可能因血液流通不畅而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
大部分情况下胫骨骨折表现为多段骨折,使得此类骨折的治疗存在复杂性和特异性,以往常规针对胫骨近干骺端骨折合并多段骨折的治疗以钉板系统为主,但陈水林指出上述方案效果不佳,以在术后出现植入钢板摩擦刮伤内部肌肉组织的情况,不利于术后向前成角、外翻畸形以及前方位移等情况的改善。近年来专家们一直致力于如何在不置入钢板的情况下促进胫骨骨折处的恢复。其中髓内钉为最佳选择。但常规髓内钉适应证内并不包括胫骨近干骺端骨折,难以实施相关手术治疗[6]。但随着髓内钉手术中所用仪器及手术技术的发展,目前可应用ETN来完成相关治疗。相较于常规髓内钉,ETN有5个锁定孔,该设计弥补了常规髓内钉在功能性方面的不足,其中主钉采用解剖型空心弧度设计,使得手术中医师可根据情况选择扩髓和不扩髓,若对置入情况不满意,手术团队可更为随意地对髓内钉插入和拔出,从而简化了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长与风险。不过ETN较常规的实心髓内钉强度更小,断钉的风险更高,因此在手术完成后要求患者尽量避免使用患肢着地,要求患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拄拐行走[7]。本次研究通过将髌上入路ETN技术应用于胫骨近干骺端骨折合并多段骨折患者中,我们可从研究最后的结果中看到,患者术后在经历为其12个月的康复护理后,其患肢骨折愈合情况较好,仅有5例患者愈合程度未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观察其膝关节功能和疼痛评分,与手术前对比均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胫骨近干骺端骨折合并多段骨折患者行髌上入路ETN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胫骨骨折位置的恢复,提高膝关节功能评分,减轻病症为患者带来的疼痛,进而提高治疗的效果。经研究证实该方案确实可行,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