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梦,王 会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河北大学期刊社,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些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网络暴力事件,对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看到,与网络暴力事件紧密相随的是网络暴力语言的使用。网络暴力语言表现的方式是一人或多人在互联网上进行谩骂,侮辱,进攻的意图非常明显,充满负能量。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各种暴力事件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围观者之众、破坏力之强值得关注,诸多热点人物和事件都被推向舆论的深渊。有专家对暴力语言与网络暴力语言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述,如“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都遭到侵犯和损害,属精神伤害的范畴。而低龄语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况下,语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关系,受害者通常缺乏自卫的力量,在校学生遭受的语言暴力就属于这一类”[1];再如,“网络语言暴力,是指以网络媒介为基本载体,以语言霸权的形式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歧视性和侮辱性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对他人使用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语言,使他人人格尊严、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遭到侵犯和损害的行为。网络语言暴力具有随意性、简单化、非理性和情绪化等特点,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软暴力’,是语言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它比传统语言暴力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攻击性,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精神状态,破坏当事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秩序,严重污染了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2]。以网络暴力语言“尼玛”为例,其原来的中文意思就是表达所谓的咒骂,普通人受到这样的语言围攻,会感到被侮辱和难以忍受,而现代文明的道德规范在类似这般的攻击下可能会被改变或扭曲,甚至可能消失。很显然,网络暴力语言的危害是巨大的,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影响是深远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语言学家就是要解释语言与现实、认知之间的理据关系,语言符号在音、形或结构上与其所指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3]一般来说,网络暴力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词变化。其主要特点就是把我们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传统词加入新的语言要素,使其重新组成新的词语,并把这种新组成的词语发展成多义词,如“尼玛”“浑蛋”“魂淡”“哇噢”“卧槽”“坑老子”“坑爹”“玩儿你妹儿”“去你妹”“次奥”等。这些词语的原始单体形态在日常沟通中都具有暴力意义,并包含着荒谬、冒犯和不尊重之意。
(二)句变化。认知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从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可知,任何语言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只要它是一种活的语言,就会不断发展变化,并创造衍生出新的语言,这也促成了语言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效应。这种效应同样也适用于网络暴力语言,并且因为它们的另类而显得更为独特。它们中大多数的变异是以首字母缩略词的形式创建的句子或短语,如“SB”“TMD”“WBD”等。这种句式结构非常简练和引人注目,是互联网上最常见的暴力语言。
从源头看,一种缩写来自英文字母,即基于英语句子或短语折叠成单词。另一种缩写则来自中文拼音字母,大多数是音节首字母,它们用于替代常规词和委婉语。其中两种变化比较明显:
1.数字的变化:有些语言由数字形成,如千方百计、三心二意、七上八下、九死一生等。但是这些词都是汉字,而网络词汇中一部分数字词完全被阿拉伯数字替代后产生新的意义,它展示了数字的创造能力,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字网络词。例如:“748(去死吧)”“250(二百五)”“38(愚蠢的女人)”等。
2.符号字的变化:用作网络暴力语言的符号字是网络中的一种生动的语言,一般利用不同标点符号的不同象形特征进行组合连接,以形成类似某词形式的符号。这种符号字主要构成各种图标和类似人的面部表情符号,它们生动具体,充满了视觉冲击力。网络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创造语言的灵感。网民们会发现,通过符号系统和键盘创造出的拼音输入法,可以把中文字符、数字、符号和字母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组词方式。但这样创造出来的词汇虽然生动形象,却容易将内心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成为攻击人身的暴力语言。如:SJB(神经病)、MD(妈的)、BT(变态)等。
网民们经常用“恐龙”这个词来形容不漂亮的女人,如“我终于见到恐龙了,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不对了”。同样,“青蛙”一词是用来描述丑陋男人的,是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俗语中引申出来的。“青蛙男”则表达了对某些男人的极度蔑视与不尊重,这是一种表面幽默实则谩骂的表达方式。
在很多网络词语中,类似的表达随处可见,特别是同音双关语,在各种网络传播平台上大量存在。例如前面提到的“748”指的是“去死吧”,这样的网络语言充满了暴力,颇具进攻性。现实社会中各种网络暴力语言常常以首字母缩写或同音方式出现,很容易被受众接受和记住,如“次奥”等。应该看到,互联网上流行的各种各样的网络语言生动、活泼、有趣,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轻松新鲜的感觉,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相当多的消极、低俗、充满暴力的词语也混杂其间,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值得我们注意。
传播学原理告诉我们,网络暴力语言的传播在模因变异过程中,必须从存储状态转出并转换为人们可以感知的物质状态。简短的模因记忆易保留在人类的大脑中,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复制和传播。而语言基因表现为一种时尚的、可以复制传播的信息模型,最终形成强大的模因变异。网络暴力语言变体的基因演化机制就是一种信息模型,它是语言传播的单位模仿。当暴力语言被网络安全系统禁止时,许多缩写字母和数字形成新的网络暴力语言,其种类包括同音词、首字母缩略词、类似句子等。在当前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下,网络词汇依赖于键盘输入,而且人们打算使用最少的数量表达最丰富的意义,尤其是在线交流,与之相适应,网络暴力语言品种随即出现。对待所攻击的当事人,攻击者往往采用诋毁、造谣、诽谤、恶语中伤等语言手段,采取编造故事、无中生有、恶语相加或者是捕风捉影的做法,歪曲当事人的所作所为,致使当事人名誉受到严重损害,精神受到巨大打击,有的当事人不堪忍受,甚至选择自杀。这样的例子很多。韩国影星崔真实当年就是不堪忍受恶性的谣言中伤,最终选择了自杀。
前几年,青年作家韩寒与评论家白烨之间的争论就引发了一件轰动一时的网络语言暴力事件:韩寒在博客上以“文坛是个‘X’,谁也别装‘X’”这个充满火药味的帖子回击评论家白烨,引来数十万网民的跟帖,各种谩骂铺天盖地,很快就达到几百万条。当事人白烨不堪忍受,只得关闭博客,选择沉默。
网络暴力语言大体有这样几种运作的模式:谣传误报、造谣生事、跟帖追风。随着相关谣言和不实报道的出现,有人恶意在网上不断传播谣言,大批不明真相的网民直接参与进来,继发性网络语言暴力随后跟进,使得事态发展不断升级,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并产生极坏的社会影响。另一种是对我们社会上发生的新闻事件缺乏理性的判断,表现出大量的无理智的互相攻击的跟帖,以此激怒广大网民。还有就是疯狂炒作,污言秽语一起登台。该类语言暴力所攻击的目标对象,并非什么严肃的社会事件,而是网络上精心策划的一些搞怪的奇人怪事,无非是为网络生活增加一些闹剧色彩,赚取点击量而已。上述介绍的这几类网络暴力事件的传播轨迹一般是:团体或个人发布雷人消息或事件、编辑雷人语录,然后群体围观,继而发展到群起攻之、无情谩骂,随着参与的人数愈来愈多,便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而这些参与者来自社会各个层次,鱼龙混杂。不过有这样一个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参与网络暴力事件未必是全部网民真实语言态度的反映,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出自与群体保持一致的心理动机。当群体在带给个体以安全感和力量感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个体也为群体所胁迫和绑架,从而成为群体语言暴力的牺牲品[4]。
在信息时代,高度互动的社交网络提供了最方便的远程通信和传输自由,网民通过社交创造的多个网络词汇传达着独特的价值观和心态。同时,传播的这些网络词汇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话语行为、价值观和人际关系。网络暴力语言的变体能够表达情绪,它本身虽然带有攻击性但又不太激烈,已经远非其本意那么恶毒,有的词语甚至让人感到有些轻松和幽默,所以,这些网络暴力语言的变体,也就是一些新兴的网络暴力语言更容易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和蔓延开来。
我们以暴力语言“尼玛”为例。大多数网站把它作为禁用词设置了阻拦系统,当输入同音字母“Nima”时,前五个短语是“你妈”“你吗”“尼玛”“你骂”“你嘛”。这五个短语中第一个是暴力语言的起源,第三个“尼玛”则是目前网络上使用较多的暴力词语的替代品,也就是网络暴力语言的变体。这些年,网络暴力语言的变体频繁地在互联网上被使用。在百度输入“尼玛”就达26 000多个相关网页,足见暴力语言的影响之大。
网络暴力语言在网络上最常见的行为是施暴,其具体的行为表现方式是在互联网上直接对攻击的对象进行谩骂,很多热点人物和热点事件都在这里被推向舆论的深渊,用“万劫不复”“积毁销骨”等词语来形容完全不为过。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各种语言暴力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围观者之众、破坏力之强、负面效应之大,令人深思。它们影响了人们对网络词汇的认识,破坏了网络世界健康有序的发
展,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面对它们、改造它们。当下,与网络语言施暴完全相反的一个网络流行语“佛系”渐渐风靡。“佛系”就是“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5]。也有人说:“你懒得争论,因为你‘佛系’的心态觉得都可以。你懒得过问,因为你‘佛系’的心态觉得无所谓。甚至是过节和周年庆的时候,你也不过问,对方记得就过,对方不记得就拉倒。种种事情都如此随意……其实用心观察,你会发现,‘佛系生活’的人很少有自己坚持的事情,他们中很多人没有很坚定的个人想法,他们更多的是随波逐流。”[6]这种心态及无所谓的态度是不是会更加纵容这些网络暴力的气焰,值得深思和研究。我们的民族是具有仁义礼让精神的民族,但是面对网络暴力,如果只采取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态度,就会助长不正之风。“这样的生活方式,长久下来,很容易迷失自己。忘了自己的初衷,忽略自己曾经有过的热血,甚至对身边的很多事物都感到淡漠。但是实际上,这样的生活,他们也只是如同‘葛优躺’般地过着,并没有太多的快乐。”[6]可以说,这种“佛系”心态变相地助长了网络暴力语言的流行和传播。人们必须抛弃“佛系”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对不正之风、不良习气要采取斗争的态度,不能任其肆无忌惮地发展。“佛系”语言的盛行其实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屈从思想,是不积极的。对待人生,我们应该热爱和珍惜,并勇敢地面对。同样是“佛系”精神,我们可以这样去做:“‘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5]
对网络暴力语言的传播规范,有专家已经给出很好的方法,比如:“以道德建设为根本,从思想素质上进行提高防范。在网络传播中,要明确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道德,不得传播有伤社会风化和损害群众身心健康的内容。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通过社会监督和宣传教育,通过推行网络媒体的职业规范,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文化素质和网络素养。”[2]又比如:“严厉打击淫秽色情类、政治类有害信息,积极推进实名注册官方ID,通过亮明身份回应网上舆论,架起官民沟通的良好平台。网络谣言因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已成为社会公害,如果不加以遏制,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受害者。不传谣,敢于辟谣,和造谣者针锋相对,不让造谣者兴风作浪、蛊惑人心。”[7]因此,“加强新时代网络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凝聚力、传播力、防范力、监督力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话语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新闻舆论传播与实践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8]。笔者认为,对于有效防范网络暴力语言传播,还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开展“净网”行动,让网络环境更加纯净。由政府组织,联合社会各界,对广大网民,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谦逊的民族,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扎根,就应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开展“文明上网”“文明传播”的宣传,要使这一代人从小就具备文明礼貌的修养与素质。
2.制定规范措施,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暴力语言的流行与传播。2019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过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其中第27条为“鼓励行业组织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制定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行业规范和自律公约,建立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健全服务规范、依法提供网络信息内容服务、接受社会监督”[9];第21条为“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不得利用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散布谣言以及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9]。这些规定从根本上为我们创建文明网络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3.消除“佛系”语言的消极影响。近些年,“佛系思想”在青少年心中影响很大,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消极的思想对社会的文明风气影响极大。所以,一定要大力宣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提倡人人争做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形成人人关心社会发展、人人摒弃低俗风气的观念,构建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只有这样,一个风朗气清、充满正能量的文明网络时代才能真正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