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华
据《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课题组统计,2020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49.19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4.33亿元,纪录片生产总值增量主要由新媒体和国家队贡献。尽管没有确切统计,地方台占比应该很小。从国内情况看,电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整体下滑,地方台纪录片的生存环境愈加严峻。
近十年的实践证实,产业化是促进纪录片发展的有效方法,而对地方台来说,产业化前景很绚烂,现实很骨感。纪录片水准是电视台制作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很多地方台保留纪录片的生产,除了播出外,还进行交流和评比,优秀的纪录片会给电视台带来荣誉。
如何破解地方台纪录片发展的难题呢?进入新世纪以来,大连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独树一帜,在业内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坚持原创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创作者在实践中认识到,我国传统纪录片“繁复的背景交代、微妙的情感差异、独有的文化情愫”,外国人理解起来是困难的。要想走向世界,必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2002年创作的纪录片《海路十八里》讲述大连海洋村村民挖蚬贝的故事,主创人李汝建做了大胆尝试。30分钟的片子通篇没用解说词,没用音乐,画面唯美。中间用了12段黑场字幕,起到分段和强调的作用。看似简单的结构,就是为了表现“第一感觉”:上千人劳动场景的震撼。片子节奏明快,细节丰满,含义丰富。
这部片子面世后,获得第二十一届(2002)中国电视金鹰奖短片类优秀奖、德国莱比锡电影节提名奖、第七届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评委特别奖。莱比锡电影节的评语是:“不留痕迹的创作,消除了西方观众和东方生活的距离。作者找到了一个美妙的结合点,这个点就是宽容的世界视角和精彩的中国趣味。”主创者找到了精准的国际化表达方式,记录语言更加丰富,向故事化表达迈进。
地方台的纪录片创作应突出本地特色。大连电视台的选题思路是:与不同文化人群“生活有关联、情感有共鸣、心理有交融”,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自然、野生动物、社会、人文类题材都有涉猎。
大连是一座海滨城市,海岛众多,海鸟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纪录片创作的资源得天独厚。2006年创作的《农夫和野鸭》,以农民与斑嘴鸭为争夺水稻而展开的大战为主线,引出人类与动物能否共存的现实思考,片子上升到了思想高度,有了哲学意味。
社会人文类是纪录片创作的广阔天地,大连电视台在这方面多有尝试。《苹果树下》记录了果农胡万增夫妇一面要种苹果谋生,一面要照顾智障儿子、精神分裂女儿的故事。胡万增的一句“日子还得过,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点亮了本片的主题。央视多次重播。
纪实创作分两个方面:纪实拍摄和纪实表达。纪实拍摄要相对完整地记录人和事,是纪录片原创的有源之水。纪实表达,是以呈现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表达。故事化是大连电视台纪实创作的典型特征。
获得“星光奖”提名奖的《我想活到一百岁》,记录了孙谦老太太最后十年的生活,让人看到了中国人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因为有了长时间的跟踪拍摄,人物形象、情节、情感逐渐丰满,精神世界慢慢敞开,命运的跌宕起伏得以呈现。主创人员不时有惊喜发现,生活真是比想象的还精彩。这些珍珠一般的片段,最后化作纪录片的形和魂。李汝建说:“不把心死死地扎在人物命运的深处,不在灵魂深处劳心劳智,(创作的)心灯就不可能点亮。”
纪实创作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体力和精力,有时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获取素材。后期制作阶段,熬夜奋战更是平常事。吃苦耐劳是纪录片人的基本特征,付出最终融化为作品纪实精神的表达。
大连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经过近20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反思起来,笔者有一些心得。
大连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人员20多年来视野逐渐开阔。原来的视角是关注身边人、身边事,现在则是关注世界上的一个人在大连,世界上的一件事发生在大连。在这样的思维下,作品展现的是小事件大历史、小人物大格局、小地方大片子。
高清摄录设备明显提高影像美学品质,提升表达效果,应该积极使用。一些小型拍摄设备起到关键作用,《巢里巢外》用了多部GoPro拍摄鸟的筑巢、交配、产蛋、孵化、抚育,效果清晰而稳定,捕获了大量的决定性瞬间。主创人员说,没有GoPro就没有《巢里巢外》。
大连电视台的纪录片团队,多的时候有七八人,少的时候也就三五人。之所以能创作出大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就是因为有领军人物李汝建。他在纪录片选题策划、语言表达、作品风格的把握上,都有过人之处,形成了个人风格,也成就了“大连电视台纪录片”的品牌效应。对于原创纪录片来说,拼的是创意表达,人才的重要性毋须多言,领军人物更是可遇不可求,但是人才是可以培养的。
在原创的道路上,大连电视台先行了一步,其用较少的投入,得到了可观的回报。对于大部分地方台来说,早日定下原创的策略,可能更符合发展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