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融媒时代的纸媒深度报道

2021-11-29 02:24□冬
记者摇篮 2021年12期
关键词:贴近性选题深度

□冬 梅

一、纸媒深度报道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报道主阵地正由广播、电视及报纸等传统媒体逐渐转移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微博或微信公众号等会定期推出专题报道。

新媒体受众具有广泛性,新媒体平台信息具有多样性、新颖性、丰富性的特点,给受众带来了极为舒适的阅读体验。在新媒体的剧烈冲击下,传统纸媒的深度报道逐渐失去优势。

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特殊性,记者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分析,甚至需要经过长时期的跟踪采访,对记者的写作水准有着更高的要求。部分纸媒深度报道记者专业素养能力不足,难以驾驭深度报道。

二、优化纸媒深度报道的策略

1.创新选题

在深度报道制作中,选题是最重要的初始环节。新闻采写是极具创新性的思维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路径才能精准确定好的选题,无疑是每一个记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简单说来,就是把上接“天线”与下接“地气”相统一起来。上接“天线”就是深度报道记者要学会站在政治高度看问题、置身全局想事情,时刻关注最新政策;而下接“地气”就是要真正俯下身、走进去、融进去,心中装着百姓冷暖,笔下流淌真情厚爱。把这上下对接起来,形成像狙击枪上的十字瞄准镜一样,就能精准击中要害目标,一下子抓住上下都关注、大家都爱看的好选题。要想养成上下对接、十字瞄准的思维方式,就必须从平面思维向立体思维转变。浅表化的平面思维,往往不能正确地判定一个事物的新闻价值,而运用立体思维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剖析,把事物放在全局的大空间和各个层面直击观察、分析、比较,就能不断开拓新思路、触发新感想、获得新发现,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想要使深度报道重新焕发生命力,就应重视报道题目的选取。深度报道更加偏向于对当代时政热点或国家大事等进行专题报道,因此记者就应以敏锐的判断力与新闻嗅觉,运用自己的专业传媒素养,对民众关切的问题进行深入采访。同时,记者也要积极关注政策上的一些变化,保证深度报道的时效性。

深度报道选题也要注重贴近性,选题不能脱离民生,要重视对民生民情的反映。因此优化深度报道的选题工作,也应积极创新选题,既保证深度报道的权威性,也要增强其贴近性,使深度报道真正深入民众生活。选题不能过分追求某一特征,诸如盲目追求选题的新颖性,而忽视其贴近性与权威性,应将选题新颖性、民生性与深度报道本身具有的严肃性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进行选题的挖掘,满足大众阅读需求的同时,也起到交流纽带的作用,加强纸媒对舆论导向的引领,通过充分挖掘新闻事实,使民众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民众深入思考。要坚守媒体责任,做好社会舆论引导——以良性的社会效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揭露假丑恶的同时,更要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因此,在融媒时代,传统纸媒应不断优化报道选题,逐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深度报道,使深度报道具有独特的风格,满足当前形势下读者需求,充分发挥纸媒的引领作用。通过对选材、选题的科学筛选,把好“第一道关”,充分体现深度报道的社会价值。

2.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媒体资源丰富、报道形式多样等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受众。因此,为了优化深度报道,纸媒也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平台。在深度报道的制作中,可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新闻信息,使受众全方位了解新闻内容,避免新闻片面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新闻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因此,纸媒记者应积极利用多媒体优势,在新媒体平台上开设深度报道板块,在确保深度报道内容丰富性的同时,也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刺激受众的感官,提升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在搜集新闻信息时,也要对新媒体平台加以利用,收集与整理网络上的多方观点,不仅使信息采集工作难度得以降低,还有利于为采编工作者提供工作新思路。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信息搜集的时候,必须对相关信息加以鉴别,把好新闻审核关,对信息来源进行核查、追溯,保证深度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三、结语

事实证明,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生存的重要法宝,也是媒体融合转型的标配之一。新媒体时代,纸媒专业生产优质内容的价值仍然存在。深度报道作为传统纸媒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热点新闻事件的真相与本质。因此要努力增强深度报道的深度与广度,深耕本土新闻,重视选题创新工作,积极做好对深度报道版面的设计与规划,通过多种手段逐步完善深度报道采编生产模式,使新闻报道更具时效性,更加符合受众阅读需求。

猜你喜欢
贴近性选题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谈诗词的选题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