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彭, 赵一瑾, 黄国志, 曾庆
医学服务理念是以人为本,医学教育具有科学与人文双重属性。人文教育是医疗学科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有机结合[1]。康复医学有别于临床医学重视病因学的观念,而主要从功能学角度评估与治疗。关注患者生理及心理健康的同时,侧重环境、教育、职业、社区、居家等多个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因此以生物-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为核心的康复医学需要融入人文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成效。
国外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较多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分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两个层面[2]。课堂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实习注重沟通技巧的培养,美国医学院普遍开设“医患沟通的艺术”等人文医学课程[3];教学模式注重连贯性,英国将医学伦理课程贯穿到全程教学阶段;教学目标注重能力培养[4],激发学生应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向注重专业的具体化,而非统一的人文素质教育。目前我国的康复人文教育还处在起始阶段,大多医学院校的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授课。过度技术化科研化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人文素养,不利于维护当下的医患关系。因此如何提高康复医学生人文素质即是未来改革的重点,也是当下实施的难点。
当今医学模式逐渐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家庭、社区为中心,从以医院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基础,从以疾病防治为目标转变为身心健康与环境和谐一致为目标[3]。这些模式的转变必然有利于康复人文教育的开展,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种种难题。
1.1 康复医学具有跨学科多协作的特性 医学教育倡导多元化模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也促使医学人文的传播。无论是传统的神经康复、骨科康复、老年康复,还是目前新兴的重症康复、心肺康复等,临床许多专业都需要康复医学的介入,而康复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其它学科医学人文观念的进步。
1.2 康复医学是一门实践性与合作性较强的学科 有别于临床医学以药品和手术作为治疗导向,康复医学的实践性取决于它是以“功能障碍”为治疗的切入点。通过“评估、训练、再评估”的临床实践转换为人文教育经验。整个康复治疗组包括运动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辅具制作师、理疗师等,群策群力为患者制定统一的康复方案。
1.3 康复工作需具备耐心与恒心 长时间、重复性是康复治疗的特点。需要康复的患者大多以中风后遗症、骨关节疾患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遗症以及昏迷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这些疾病的恢复需要数月、数年乃至终身的康复周期。尽管先进的康复设备及康复理念逐渐缩短部分疾病的康复进程,但无可否认康复就是一场长跑比赛,不仅要求患者在训练中持之以恒,更需要康复治疗师的耐心与理解。
1.4 康复工作注重医患沟通 当下许多患者缺乏主动训练意识和预防保健常识,无法理解自身疾病的衍变以及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康复的治疗需要人文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疾病的同时,也了解到他们的思想、居家环境、家庭成员以及工作生活等诸多方面;通过沟通树立真诚的治疗态度,建立良好的治疗环境,接受正确的治疗方案。
1.5 康复医学生的培养需要建立职业人文态度 医学专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知识、态度、技能和行为的基础上,这些都是医学人文教育的基础[5]。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中人文素质强调职业态度的培养[3]。康复医学人文教育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习人文理论知识,而是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借助人文的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康复实际工作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人文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医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通过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塑造医学生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6]。但当前康复人文教育缺乏学科支撑,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合理的培训体系,教学方式传统老旧。
2.1 人文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实践性 当前人文课程的内容以书本理论为主,较为枯燥、机械化,缺乏实操性、趣味性;人文教学的形式以概念式授课和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缺乏变通性。康复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存在脱节,学生从课堂走出后无法将所学内容运用到社会实践与日常工作中。进入职场后个人人文教育逐渐中断,缺乏继续深造,未能将道德品质与业绩挂钩,职业素养与职业技术不对等。
2.2 教学环境与教学媒介的局限化 类似于其他通识课程,康复医学人文教育过分课堂化,开展的活动投入力度小,影响力甚微;缺乏与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机构以及基层医疗单位的合作。课后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明显不足,学生难以从其它教学媒介获得相关的人文知识。
2.3 人文考评机制形式化,轻视人文成果 架构在当代医学考评体系的基础上,临床医生为获得职称晋升与教学资质,往往过度关注科学实验与临床操作,忽视执业能力中的人文价值[7]。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必然导致医学生从大学开始就对人文素养边缘化。毕业后工作单位对人才的选拔和业绩的奖惩都缺乏人文参评,人文活动更多的只是建立在理想主义的空话下。
医学人文教育担负着传授人文知识、提升医学生及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重任[8]。现阶段从我国康复的教育格局来看,单纯照搬国外教学模式并不现实。康复医学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将人文观念与临床实践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变通性,胜任未来真实的医疗服务环境[9]。通过转变授课模式、增加医患沟通途径、拓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人文执业技能,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在的提升人文素质。我们根据专业特色结合人文探索,合理的制定了康复人文教育系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3.1 将人文思想融入临床实践,加强学科间合作 实践教学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人文教育为临床实践注入了创新思路,例如在作业治疗中引入艺术疗法,将娱乐与训练相结合,提高患者自我康复意识与认知能力[10];在言语治疗中引入音乐疗法,增强社交、改善情绪,相关的临床研究也证实具有音乐的康复疗效优于没有音乐的[11-12]。各治疗室定期举行富有娱乐性质的治疗活动,包括麻将、包饺子、手工作业比赛、演讲比赛等,增加了人文教育的趣味性。人文教育为临床实践注入新思路,在学生实习过程模拟设计“突发事件”,考核学生的临场应对方式和知识的转化能力;在学生见习阶段,科室亚专科专业组根据专业特色轮流带教,见习结束后组织病例大赛进行考评,提高学生对康复多病种的人文认知。临床工作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充分发挥多元化医学模式,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人文教学经验。医院目前大力倡导多学科会诊模式去诊疗疑难杂症,提供合适有效的治疗方案,倡导人文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互通互补,逐步建立出具备医学与人文的跨学科优秀团队。
3.2 转变人文教育的培养环境 医疗服务不只是使用药物、手术等其它的有形方式,更需要把握患者心理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康复具有团体性治疗特色,团体训练模式可以增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与依从性[13],借助团体氛围相互学习,消除对原本熟悉的环境所产生的恐惧。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的策略,利用疾病日或者纪念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具有康复特色的社区公益活动,普及康复知识;另一方面,搭建设备齐全的OT实验室,引入患者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以实践的形式融合理论知识。构建温馨的康复治疗环境,减少传统医疗场所的冰冷与空洞感。康复医学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点。在医院团委和社会志愿服务机构的指导下,利用科室志愿者服务平台为患者营造活动场所。搭乘地铁、商场购物、户外作业这些看似简单的公益活动增加了患者的康复希望。当学生们带着任务去完成志愿服务时,收获的不单是康复技能,也提高了人文素养。
3.3 建立完备的课程人文教学模式 在传统理论堆砌式授课模式下,学生只用带齐教材按时上课即可,缺乏课前问题引导、课中体验与互动、课后实践与考核。导致学生能动性不足,自主创新意识薄弱。学科凭借康复医学院的教学人才储备,强调人文教学模式统一化。课堂中充分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将身边优秀康复专家的治学理念与工作态度融入课堂。通过隐性渗透将人文内容以故事形式叙述给学生,提供深层的思考空间。我们无可否认医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叙事性医学是医学艺术得以实施的重要手段[14]。通过体验教学将真实案例与教学模具带入课堂,要求学生角色互换体会医患双方的角色,例如在介绍手功能训练时,让学生体验单手系纽扣和利用辅助器系纽扣的速度对比,切实的感知康复为患者所带来的价值。国内相关教学改革也指出体验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本科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15]。通过专题嵌入式学习残疾政策和法令法规,开展公众教育宣传。适度穿插缺乏人文精神而产生不良后果的医疗短视频,直观动态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共鸣,对近发生的医疗纠纷或投诉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相关法律等人文知识[16]。把握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后环节,将课程中所涉及到经典人文书籍和临床指南推荐给学生课后研读。结合临床中所涉及的典型问题,设计课后小测,将其作为5%的成绩纳入期末考评,通过以上反馈即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3.4 搭建网络授课平台,申报人文教学专项基金 加强康复医学院师资培训,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才能对学生有正向的引导。定期邀请院外专家开展人文思政讲座,运用混合式授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锲入人文。充分鼓励优质师资人员搭建个人人文精品网络课程,增加医学院校间人文教育的经验分享,拓宽学生的眼界[17]。网络课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反复学习,有研究证明为期一年的人文网络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18]。线上教学主要是运用雨课堂、云班课等在线教学工具,这种线上教学模式为教学管理者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19]。科室本学期康复课程的线上化已达到了60%,同学们反馈网络授课较以往课堂人文学习更加直观,便于课后的查阅与复习。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积极申报,我院部分申报的教学课题获得立项,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改进奠定了理论基础。
3.5 把握智能时代,利用公共媒体普及人文康复 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跨医院跨学科定期发布各种专业培训班及人文教育讲座。多层次开展切合康复医学专业特色的科普活动,引入不同主题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以“康复让更多人更健康”为主题,学院定期举办科普自由行活动,通过活动宣传、网络报名、打卡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深入体会康复科普的价值。利用科室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媒介,以康复知识为核心,组织学生撰文投稿和视频拍摄。“康复那点事”、“康复一分钟”、“经典案例”为主题的精品文章和短视频都是出自学生的学习成果。
3.6 将人文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 人文素质教育并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和书本上,它需要职业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职业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学科文化。学生在校学习过程应尽早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避免在日后工作中陷入被动。科室打造的“随心手愈”品牌,从研发到使用就是基于学生对职业人文和创新思维的理解,在OT(Occupational Therapy)训练的基础上,将日常生活、娱乐、生产及康复训练结合起来,通过手工制作与成品展示增加患者的肢体与心理康复疗效。
3.7 康复人文教育需要社区化与居家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为缓解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国家要求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居家卫生服务。新医改政策要求医疗资源均等化,医疗服务从大医疗中心走向社区医疗、基层医疗[20]。三甲医院康复科在教学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调动社会资源,对残疾人、慢性病患者以及老年人创造更适宜的生活环境。科室以义诊和转诊等形式加强与基层康复医院工作的对接,每学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完成社区康复实践教学。居家康复是患者出院后的生活照顾与训练安排,家庭成员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家庭成员的积极态度决定患者功能恢复的程度[21]。康复医生与出院患者和家属的定期回访,为居家患者提供了监督与指导的作用。
科室通过实施上述方案,提高了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的人文诊疗思维,培养了一批人文带教能力强以及教学成果丰硕的优秀康复教学团队。在近5年的教学成果方面,教学团队主编或参编高校教材3部,发表康复医学人文教育论文1篇。获得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获得2019年省级、校级教改立项三项。荣获全国首届康复专业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特等奖”等多个奖等。为了强化教师队伍人文教学能力,团队不断选派年轻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混合式教学能力培训班、国家级金课建设工作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训练营等学习班。由教师组织带领在校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平均每个月举办1次,到目前为止在院内已举办了45期现场科普活动。
康复医学迫切的需要融合人文教育理念。通过成熟的人文教育,培养康复服务精神,提高康复职业素质。而人文教育理念与康复医学教学的融合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未来的发展,它需要康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逐步探索、结合临床、利用周边资源,科学有效的制订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现代康复人才培养、适合患者需求的康复人文教育模式。